分享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老刘tdrhg 2016-10-21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经过这几天的思考,菊兄觉得以往每一期的内容过多,手机上走马观花式的碎片阅读,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而过多的内容会造成浪费。

从今以后,菊兄会把每一期历史的内容稍加调整,只讲一到两个点,这样大家有效的精力就能更好地接收信息。

多说无益,菊兄话接上期,把汉朝的选官制度给大家捋一捋。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从秦朝开始,中国从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分封制就是王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亲戚朋友,开始的时候还有亲情友情起作用,互相之间能够维持君臣之礼,国家还能维持和平。

分封制下,封地和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老子死了儿子继承,这样几代下来,感情已经不在,维持皇权的唯一有效条件其实只靠实力。

王室一旦实力不如诸侯,王的地位也只是名存实亡。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所以,秦始皇为了维系自家的统治,施行了郡县制,郡县制是一种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家组织形式。

因为郡县制的全国大小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的,而且可以随时替换,这样一来,地方的实力就无法坐大,皇帝也就坐得稳。

但是郡县制的施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是需要大大小小很多皇帝指定的官员来维持的。

说到底,众多官员可以存在的前提是读书人更多了,读书人变多的前提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简牍,简牍使得文字存在的成本大大降低,也直接推动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封建世袭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选些什么人来当官呢?这就需要有一套制度来选优入仕。

下面介绍一下汉朝的选官制度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政府需要人的时候,是从光禄勋的手下选的,上一期咱们说过,光禄勋是掌管皇宫侍卫的官,这些侍卫叫做

郎都是二千石官员的子侄后辈请求任职的,在皇帝跟前服务几年后,一有机会就可能出头了。

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集团垄断,最后当官的还是这些贵族阶层或者说是上流阶层,官员的来源还是有所局限。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征辟制度

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选官制度叫征辟制

就是从上至下,招人当官。

皇帝招人叫“征”臣属招人叫“辟”

征来的一般都是作为公卿郡守一类大官。

辟来的一般是做掾【yuàn】属,也就是副手。

因为不管部门还是地方的一把手,都是要由皇帝亲自指定的。

而且地方一把手是不能由这个地方的人担任的,但是副手,也就是掾属,是必须由本地人担任的,这个规矩一直沿用到今天。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察举制度

汉朝最主要的选官手段就是察举制。

该制度从汉朝一直沿用到隋朝,隋朝后被科举制所代替,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

这里菊兄要给科举正个名,科举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脱离自身阶层的上升通道,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一个idea。

不过一个制度用了一千多年,是不可能不出现问题的,但是不能因为后期的弊端,就将其全盘否定了。

不要被课本中的科举吃人的话,就把科举看成是十恶不赦的东西。

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被推举者称为贤良,经过考核通过后,再授予官职。

被推举的理由有很多,主要有孝廉、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被推举的人要经过面试,当时叫“策问”,被面试的人回答问题叫“对策”

察举的面试这一步非常重要,能将真正有能力者过滤出来。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但是察举制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朝廷声称官员推荐必须秉公,严禁徇私舞弊、严禁推荐亲友。

首先,你无法得知两人是不是朋友;

其次,推举孝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

举孝廉

一年一举孝廉,每年各郡推举200多个孝廉当郎官。

这些孝廉基本也都是太学毕业考试成绩为乙等的吏。

以孝治国的汉朝,从皇帝们的谥号(咱们之前讲过的汉文帝就是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人根据其成绩和性格特点追加的,汉文帝的谥号其实是汉孝文帝,但是汉朝皇帝每个人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为了方便就都省略不提了)就能看出来,对于孝顺这件事是极其重视。所以汉朝政府喜欢任用民间推举的好人,或者说口碑比较好的人。

但是好人未必就是有能力的人,有能力也未必就适合做官。

而且举孝廉,还是要有地位的人来推举才有力度,但是中国人自古就讲人情,你把我推成了官,我为了还人情,那我就得推举我恩人的子侄为孝廉,这样互相推举下去,久而久之,当官的全是官二代,最后官员就集中在了几个大家门第里,便形成了“累世公卿”和“门阀世家”,厉害时,权势不逊皇室。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东晋门阀王、谢两家。

三国时期的袁绍家族便是典型的门阀,号称“四世三公”,意思是四代人里有三个国家最高官员,权势熏天。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太学制度

汉武帝时期还确定了一套选官的制度作为察举制的辅助——太学制度,上太学然后考试择优录用。

详见下图。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汉朝考试选官流程图

这里菊兄对流程图稍微加以解释。

太学毕业考试之后,根据成绩,分为甲乙两档。

甲档留在皇宫当补郎,经试用就成为郎;

乙档的就回家乡,成为地方郡县的补吏,也就是实习吏职。

如果你在岗位上干的出色,就有可能会被公卿郡守推举进入皇宫,经过面试,就可以从事更高的官位。

汉朝是怎么选官的?

汉朝除了上面说的几种选官制度,还有不定期选官的,存在火线入党的情况

比如国家碰到水灾了,就征召会治水的人当官;碰到瘟疫了,就征召懂得医术的人当官;要出使匈奴,就征召懂得外语的人当官,等等。

从上述几种选官制度不难看出,到最后其实都是需要读书才能有入仕途的可能

但是当时能读书的人都是家境殷实的官宦家庭,普通百姓是根本没有能力在家藏书的。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里都是一群出身不凡的读书人,形成了所谓的“士人政府”,用钱老的话就是“读书人的政府”,也可以说,汉朝也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朝代。

今天就到这吧。

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一直在聊秦汉之后的历史,先秦那么多有趣的小故事都被我忽略了,有机会后面聊聊周朝的历史,就讲故事。

大家可以留言建议,有什么感兴趣的,尽可以畅谈。

欢迎关注!本人的夫妻档(豆菊&大雯)微信号:doujushiwenmang,豆菊是文盲的全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