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父母犯错误

 红谷斋主人 2016-10-23

《家范》卷五·子下·一

 

——中国的家庭观念

 

《书》称舜“烝烝乂,不格奸”,何谓也?(《书》指《尚书》。《尚书·尧典》说:“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这是什么意思?)曰:言能以至孝,和顽嚚昏傲,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于大恶也。(“蒸蒸”,即蒸蒸日上之意,引申为旺盛的意思。“乂”是养的意思。“克谐以孝”就是克尽孝道。“格奸”,是“奸格”的倒文,就是坚不可入的意思。“奸格”也写成“扞格”,“扞格不入也。扞格二字,倒文则为格奸。”[《释文》]这里是说,舜帝处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之中,始终孝顺父母,与顽劣无礼的弟弟嚣和谐相处,能够注意修身,不沾染邪恶。)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臂。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响也,参得罪于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这是老子打儿子最有名的故事。曾子就是曾参,儒家的圣人。曾晳,名点,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弟子。因为曾参在锄地时,锄断了瓜根,挨了父亲的打,打得很重,晕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醒来的曾参该怎么办?怨恨父亲?仇恨父亲?不搭理父亲?耍赖撒泼,痛哭流涕?都不是,此时的曾子,当然很痛苦,不就是一棵瓜苗的根吗?值得这样打人吗?但是曾子,更多的是想到父亲,他不能让父亲觉得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自己做的不对,自己该受到谴责。所以他急忙安慰父亲,而且回到家里之后在房间里弹琴,也是为了让父亲放心,他没有打坏儿子,一切照旧。这样做不是很好嘛?但是……)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孔子曰:“汝不闻乎,昔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捶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孔子听到这件事情后,很生气。孔子为什么生气?他举舜帝的例子说:儿子与父亲应当是这样的,父亲要使唤儿子的时候,儿子就在身边;父亲要杀儿子的时候,又找不到儿子;生气了,打儿子,稍示惩罚,就接受;要是举起大杖来,动真的,大加捶楚,那么你就赶快逃跑。)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这样,做父亲的,父亲也没有犯下“暴虐”的罪过,做儿子的,也没有犯下陷父亲不义的罪过。)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身既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而曾参的错误就是:看见父亲发怒了要打人,他还让父亲打,不躲避,这就是陷父亲于不义,这就是不孝。)汝非天子之民乎?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此之谓也。(任何生灵,生来就是平等的,就是有尊严的,滥施暴,乱打人,家庭暴力,都是违反天意的,都是对生命的亵渎,都是不小的罪过。老子打人固然不对,但是,儿子也不能让父亲背上“暴虐”、“残酷”、“坏脾气”的罪名。父亲要打儿子,小杖受,大杖走,这就是孔子对待父亲打儿子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见孔子是反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他是反对家庭暴力的。)

或曰:孔子称色难。色难者,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色难”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做儿女的,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这很难。儿女有儿女的工作,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自己的喜乐忧愁,难免有时候脸色不好看。做父母的要体谅儿女的苦衷。因此,做儿女的要察言观色的侍奉父母,要知道父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待发话就能够知道父母需要什么,要干什么,确实很难。)然则《经》何以贵于谏争乎?《孝经·谏诤》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说“色难”?又要说“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曰: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机时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谏诤是在挽救父亲的过错。眼看着父亲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你也跟着走吗?眼看父亲走上了不归之路,你也顺从吗?道义上应当服从父亲的时候,就服从;道义上不应当服从父亲的时候,就不服从。父亲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你不抗争,那么你就是路人,不是亲人,不是儿子。)或曰:然则争之能无咈亲之意乎?曰:所谓争者,顺而止之,志在必于从也。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子之争,不是非此即彼地争输赢,不是脸红脖子粗的争高低,不是强词夺理的维护面子,不是破坏父子感情的争斗。儿女要顺着父亲的意思,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和风细雨,劝慰引导,为父亲找到更加合适的,恰当的,有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找到更好的出路。采纳你的意见更好,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你还是要恭敬,不能抵触,不能怨恨,还是要为父母费心劳神,尽心竭力。)

《礼》: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则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父母和子女是很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一切都因为血脉,联系在一起;一切都因为亲情,而联系在一起;一切都因为爱,而捆绑在一起。父母有错,可以争,可以劝,柔声细语,摆事实讲道理,可以一遍一遍地说,一次一次的劝,就是不能不孝,不能嫌弃,不能背离,不能抛弃,即使挨打,也得把话说透了,道理讲透了。)又曰:事亲有隐而无犯。(一种说法,就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争论,不强辩。)又曰: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另一种说法:父母有过错,谏诤但是不能悖逆。)又曰: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言穷无所之也。(还有的说:三次劝谏之后父母就是不听,那么即使你不情愿痛哭流涕,也要跟着走,这就是你的命。也就是说父亲决定的,儿子不能违背,流放也好,杀头也好,跟着父亲就是了。这就是命。你可以大义灭亲啊!你可以义无反顾啊!你可以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呀!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天塌地陷,在你人生的道路上,天塌地陷,你还能干什么?引起的后果,你几辈子也还不清的。)

或曰:谏则彰亲之过,奈何?曰:谏诸内,隐诸外者也,谏诸内则亲过不远,隐诸外故人莫得而闻也。(有人说:自己去劝谏父亲,那是在彰显父亲的过错。父亲有错你在家里劝谏,出门你就替父亲隐讳。给父亲留面子,给自己留面子,谁叫你是他的儿子来呢!)且孝子善则称亲,过则归己。(真正的孝子总是把善行,功劳,成就,归功于父母,而把过错,缺点归咎于自己。这不是虚伪,没有爹娘哪里有你呀!没有爹娘吃苦受累,你能够长大成人吗!没有爹娘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你长大,你能有今天吗!有些人人生不顺,就怪罪于父母,怪罪于家庭,怪罪于祖宗,这是本末倒置,怨天尤人,恩将仇报。贾宝玉生活的家庭,官宦世家,祖宗荫蔽,侯门重户,他流落江南,四处乞讨,遁入空门,怨谁?同样是贾家,同样住在大观园里的贾兰,为什么没有流落江南四处乞讨呢?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父母给你的。)

《凯风》曰:“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其心如是,夫又何过之彰乎?(《诗经·邶风·凯风》第二章中的诗句:“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善圣”即聪明贤良,用以代指父母。父母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做子女的怎么能去彰显父母的过错呢?)或曰:子孝矣而父母不爱,如之何?(有人说我是孝顺的,但是父母不爱我怎么办?)曰:责己而已。昔舜父顽、母嚚、象傲,日以杀舜为事。舜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只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诚之至也,如瞽瞍者犹信而顺之,况不至是者乎?(还是检讨自己,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能有怨气,不能有仇恨,不能懈怠,诚心诚意,孝心不改,一如既往,兄弟姊妹是看得见的,邻居街坊是看得见的,老天是看得见的,子女是看得见的。无非是受了冤枉,受父母的冤枉,不算是冤枉。一辈子父母都不理解你,也没有关系,苍天可鉴,吃得下睡得着,心安理得。)

父母会犯错误?会犯错误,是人都会犯错误。父母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家庭琐事中引起的矛盾,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当;一种是大事大非的问题,原则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多的是家庭琐事引起的矛盾,亲了,疏了,厚了,薄了,远了,近了等等。这些都不是事儿,都不能干扰你的孝心,影响你的孝心,始终和颜悦色,始终“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父母养育之恩天高海深,怎样都不为过。

父母发脾气无端的打人,是常有的事情,儿女怎么对待这样的问题?“小捶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生气了,打你一下,受着就是了;动真格的了,真的要打要杀了,如贾政打宝玉一样,朝死里打,你就得赶紧逃跑,不能陷父亲于不义,不能让父亲背上“残暴”,“坏脾气”的罪名。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天子之民”。这里的“天子”,不是皇帝,而是“天赋人权”,是人生来具有的尊严,生灵的神圣和不可亵渎。“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施暴于任何生灵,都是罪过,都是不可原谅的。

父母与儿女之间也会发生争论,争论是在挽救父母亲,纠正父母亲的过错,这种争论,不是非此即彼地争输赢,不是脸红脖子粗的争高低,不是强词夺理的维护面子,不是破坏父子、父女感情的恶斗。父母有错,可以争,可以劝,柔声细语,摆事实讲道理,可以一遍一遍地说,一次一次地劝,就是不能不孝,不能嫌弃,不能背离,不能抛弃,即使挨打,也得把话说透了,道理讲透了。

你自己觉得尽孝了,而父母则说你不孝怎么办?问题还在你自己,真有孝心感天动地,老天有眼,兄妹不知,街坊知;亲人不知,儿女知。爹娘一辈子也不原谅你,没有关系,只要良心在,吃得下睡得着,心安理得,堂堂正正。人生,活得心安理得,堂堂正正,也值了。(峻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