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筋膜系统到“气”——身体伟大的联动

 chenyuchenxian 2016-10-23

身体当中新的结构网络平衡能不能稳定住,是模糊的。关键在深浅层结构网络间,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做缓冲,如何细腻还原多增加空间,就是用心所在,感受很细腻时,我们的专注处就直接是那有点虚无飘渺的缓冲空间了!也就是会从“有”(实质的筋骨)转为“无”(结构网络的缓冲间隙)。


有了足够的缓冲间隙,结构才能稳定,气血流通才能增加,实质的肌肉及内脏才能获得更多濡养。这也就是伤科治疗较高层次的目标,不是调筋骨,而是调整“经络”了!

筋膜系统具有流动性,筋膜系统不过是小结构间的联系,小结构间的排列重组,其外显的状态,就是筋膜的系统张力。
很多治疗,对于机能的恢复或气机流动的还原,之所以有效有不效,关键就在于没有彻底完成小结构的重组。也就是筋膜系统的还原不够彻底。但是什么样的还原才是彻底?小结构是什么,小到多小算是一个小单位?
在身体的一个系统里(肩臂腕或腰腿脚),如果有问题,有时候可以追寻张力末梢到指甲旁的井穴处。有时候只需要在这个地方轻轻的扎一针(势要摆顺才能疏通全部层次的筋膜),借
筋膜的觉知于流动性,可以使整个系统如冰山融解崩裂般的逐步开解,整个系统的肌肉群会翻旋回去,张力可以消解大半以上,这种感觉也可用在每个关节交界面,可以尽量使大小结构之间的还原没有落差,就其实就是一个小点,所以该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处处可立太极。


上述的这种想法,某种程度是与内家功法相通的。就我所理解的内家功法,主要在练气,由练气而濡养筋骨。相对的,外家功法是练筋骨而得其中自然涵存的气

气,是一种实质存在(不只是一种抽象的共振概念),《内经》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说,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气的理论。从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形体的构成、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精神活动等等,无不用气的理论加以阐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原本就自然流通分布全身,差别只在量及顺畅度,而量及顺畅度又高度相关。内科用药及生活饮食起居调理,是由改善量而促进质的变化,最后局部流通自然增加。伤科调理及身体的感知训练是由改善流通而促进质的变化,最后量跟着增加。

对于身体的感知训练是祖师们无数经验累积传下来的,是为了由此而矫正筋骨排列,贯通身体内在结构网络(或贯通经络吧!)。无论什么样的身体训练,起始时,都是专注在身体筋骨的力量联动,各力线由脚底均衡往上延伸,犹如无数微细竹竿往上生长,始终平行而不交错,这是改造身体,重塑气机流通渠道最重要的步骤,整个训练过程都是如竹子自己缓缓生长向上,但是不能刻意的去拉拔助长,那里执着就堵那里。同时这也是努力观看清楚身体的过程,力线起点始终在脚底,犹如禅宗看话头的话头,净土念佛的阿弥陀佛,永不丢失,根在了,往上长的竹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身体感受也就越来越清明通透。
在这过程中,开始是由意念引导,由意念松开力线经过中的混沌(也就是意念不到处,松不开,不能随意自主处),虽不用拙力,却能够感受力量的连贯。这时只是意和力,感受到的是意,不是气。等到身体能稳定,身体清明通透度到一定程度,须空掉力线,可是训练手段还是完全一样不变。这时训练中的心念感受,由空掉的力线,转为力线间的空间,逐步感受其间气的满盈,气由脚底沿着竹竿间往上充盈,接下来的所有肢体动作,是由气的满盈而鼓胀运转的,慢慢的才有所谓的意到气到,气是被引的,其间清楚感受到气的满盈扩张鼓胀。有点像主人在前呼唤小狗,引着小狗前行。小狗不走,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而一般常见人说的“意到气到”,那只是意念到,局部筋骨或结构网络有所觉知或微小变化,就以为是气引到了,其实只是局部收缩引起原本局部气机的小变化而已,这个就有点像牵着扯着小狗走。差别在引着的小狗会变成大狗,被牵扯着的永远是小狗,还可能牵死狗。

身体的感知训练和伤科,在高段的境界是相通的,目的都在气机的流通,“无”才能引气,“有”只会造成滞气。但实际学习中,我们还是要清楚掌握有,才能由有入无,躐等求进,沦为想象,自己被自己骗了,以后可能就很难出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