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3——习惯的层次及特质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10-25

〇、引言

在前文中,我先确定了习惯的本质、习惯的定义,这两个部分理论性很强,很多人感觉并不落地。不过,我已经提到过了,越是理论的部分,越是要投入时间、精力、资源去将其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往下推进、高效推进,其实,学习理论是一种投资行为。本文将基于上篇中关于习惯的定义,继续深入讨论习惯的层次,尝试通过厘清来防范因为层次不清而带来的习惯养成过程效果低下的风险(建议阅读《管理效果公式及精进应用》,这句话解释了Qi和Mi对Fm的影响问题)。

本系列文章列表:

一、是不是所有的习惯都是一样的?

本系列第二篇中已经提到过了: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这句话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机制,习惯是促进个人成长的一种机制。说到机制,想到以前在政府工作时经常用的词:“构建长效机制”,看来,机制有长效和短效一说吧?尝试举例子来理解:

  •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面对问题时先去界定问题,这个习惯帮我摆脱了习惯的困扰。所以,只要是遇到了问题、困扰,我会立刻向自己提问:“永澄,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问题就可以得到推进和解决。我这里用了“只要……就……”,充分说明:这个习惯就是我的一种长效机制。
  • 我还在某个阶段拥有不同的习惯:比如在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调整一下让自己早睡(不是有的朋友所说的:养成每天早睡的习惯),偶尔会持续去健身(也不是每天健身的习惯),一段时间会连续书写(更不是每天500字的习惯)。这些让我自己可以自己调整自己的手段(也是很多人嘴里所提到的好习惯),我觉得只能算是“短效机制”的一种吧。

所以,从这部分的描述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到底什么才是习惯呢?平时大家嘴里说的那些是不是习惯呢?”(这个部分理解不太容易,需要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将表面上同样的“习惯”区分出不同的概念来,建议阅读http://里面我讲的内容来提升理解力。),让我们看看这些习惯: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3——习惯的层次及特质-知行,在路上

(海比特训练营学员反馈截图)

上图来自海比特训练营中大家对自己期待的习惯的说明。看上去都是机制,都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成长的方式,可是当我们仔细看其中的一部分(包括我没有截图的部分),感觉上是不是会有点怪怪的: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3——习惯的层次及特质-知行,在路上

(海比特训练营课件截图)

这些习惯,有的立刻可以执行但是仿佛意义不清,有的非常有力量但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比如说养成感恩的好习惯)。想想看,这里明显的不同如果不能澄清,那必然会在习惯管理中遇到困扰和问题

二、用概念化的方式澄清

左右两侧的习惯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对比之后会发现:左侧的习惯更表面一些,感觉像是一些任务安排、目标达成的要求;右侧的习惯更走向核心,它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素养、才干、本质。为了更好地澄清这些差异,我采用概念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确实很会解决问题:),这里我引入了两个概念:元习惯和表层习惯。来看看它的定义和特点:

  • 元习惯,也可以叫做核习惯。它是对一个人的素养、才干、品质的描述。元习惯非常重要,它支撑着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 表层习惯。它是某个个体在一个阶段中通过持续行动、训练而让自己产生具有一定惯性的行为方式。根据阶段的不同,表层习惯可能会被强化或者取消。

当概念一出,是不是感觉眼前亮了呢?我们再来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吧:它们彼此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元习惯可以对应个很多表层习惯,一个表层习惯中也可以体现出很多元习惯。这个概念十分重要,将在未来的“习惯养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文字还真是不好说明,我画个图来看看吧: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3——习惯的层次及特质-知行,在路上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一个“积极主动”的元习惯,可以由两个表层习惯对应,比如每天做计划和每天500字,而“每天做计划”的这个表层习惯,也有可能对应到清晰思考和抓手思维的的元习惯。试想一下,您平时所说的习惯,对应到这两个概念中,到底是元习惯还是表层习惯?

三、习惯、习惯化、习惯阻力

(一)习惯和习惯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元习惯和表层习惯,并在未来的习惯养成中真正体现指导价值和意义,现在尝试增加新的思维工具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深入理解。来设置一个这样的限定条件:我们把养成之后很难改掉(除非极端情况:失忆……)的习惯来定义为习惯,如果是养成之后却很容易中断或终止的习惯定义为习惯化。“化”这个字的意思是“变成……的样子”,比如模块化、流程化、美化。那么,习惯化就是变成习惯的样子。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习惯。

假设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A拥有每天背50个单词的习惯。

从A的这个习惯(暂且说它是一个习惯)来看有几个要点:首先,“每天背50个单词”只是是一个表层习惯,而不是一个元习惯(它不是一个思维方式,只是一个行为方式)。其次,“每天背50个单词”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元习惯,它仅仅可能表现地像习惯一样,也就是即便拥有了这个习惯,也仅仅是习惯化而已。因此,我可以来进行这样的推论和再次定义:

只有元习惯才是真正的习惯,表层习惯只是一种习惯化。

所以,比如说“每天写一篇博客”、“每天晨跑10公里”等等所谓的习惯,只是一种习惯化,只有可以持久养成的元习惯,才是真正的习惯。这个观点一出,会给很多人带来冲击,自己所谓的养成习惯原来仅仅是让行为习惯化而已,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围绕着元习惯来考虑(这个部分的内容深度很深,我会在“习惯养成”的文章中详细说明,这里必须先打个预防针,习惯养成中的“养成”,也是需要特别定义的。)不过,即便是有所冲击,我也必须把这个观点摆明,否则,在未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会遇到巨大的冲击和风险。

(二)习惯化和改变阻力

上文提到了,所谓的“化”就是变成……的样子,那么习惯化就是让……变成习惯的样子,例如是让X变成习惯的样子。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名词:改变阻力,定义方式为:当X变成习惯的样子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总成本。如果投入的总成本很高,则称为改变阻力很大,反之则称为改变阻力很小。好了,说到这里,基本上可以得到:习惯、习惯化、改变阻力和我们日常所说的习惯之间整体关系了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3——习惯的层次及特质-知行,在路上

总结一下:人人都期待养成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有元习惯和表层习惯之分,而这个期待背后都是希望得到元习惯。因为元习惯是本质、元习惯是真正的习惯,表层习惯只是看起来像习惯而已!不研究习惯理论的人,通常会将习惯分为三大类:行为习惯、身体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三大类和元习惯与表层习惯的对应方式是:行为习惯就是一种行为的惯性,它可以中断也可以重新再启动,这是一种典型的表层习惯;思维习惯就是元习惯的一种,一旦形成了思维习惯就非常难以改变;而身体习惯处于两者之间,可以作为元习惯也可以作为表层习惯,要按照具体情况分析而定。

 

四、结尾

为了帮助部分读者有效理解,我再把本文的重点提炼如下:

  • 习惯分为元习惯和表层习惯,元习惯才是真正的习惯,而表层习惯只是一种习惯化(让行为产生惯性,感觉像习惯一样);
  • 元习惯和表层习惯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 人们期待拥有好习惯,根本上是期待拥有元习惯;
  • 拥有元习惯之后,该习惯很难改变;
  • 元习惯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持续实践可以让该个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才干(在我的微信公众号输入:才干,可以找到才干列表)、素养等……

分类是管理学的基础,分类和分层对于管理效果而言意义重大(具体见《管理效果公式及精进》),这个意义在下一篇《习惯养成的定义和规律》中可见一斑:如果懂得习惯分层,可以将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风险至少降低80%!很难再出现“定下要养成的好习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希望您务必认真阅读,理解其中每一个点的意义、概念的对应,帮助自己走到更远。

本文结束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请思考后在文章后回复:

  • 元习惯有哪些?
  • 元习惯和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