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如何做减法,顺便说说问题管理方式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10-25

生活如何做减法,顺便说说问题管理方式-知行,在路上

〇、引言

之前,在很多分享会上谈起过《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最近这段时间里面,幸福进化俱乐部的线上组织里面有几个人都提到了自己的信息过载问题,比如跟@jkjkyk谈到RSS订阅管理的问题、跟几个朋友谈到笔记软件的存储问题,又恰好看了@袁春楠 的那篇用大象整理衣服的文章,然后又看到了@小静鱼翅的《抉择,品味人生之道》,看着作者的文章,我反复再问自己,每个人都知道生活要做减法,那么,到底怎么做减法?另外,如果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思路去分析问题,找到核心问题在哪里,然后将问题转化为行动呢?

一、遇到问题了到底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很喜欢问到底是为什么啊,就在我写博客的时候,群里面的朋友问了一个问题:

做了年计划之后内容好多。然后不知所措了。要学的东西很多。要做的事也很多。要培养的习惯也很多。我在想如何合理的把年目标转换为月目标。然后放在doit里。

在俱乐部里面,这样的问题太多了,这本身也很正常,没有遇到这么多的问题,我也没有办法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方式。现在,我认为解决问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渔之技何愁无鱼呢!

我发现很多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反复问自己、反复问别人为什么上面了,而真正的静心思考却没有。草根老师跟我说的:任何一个难题,如果找到了关键问题是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了。比如说之前在习惯养成的分享课上曾经举了个例子:有很多朋友总是问说为什么自己不能早起,我用了这样的截图尝试着说明问题:

生活如何做减法,顺便说说问题管理方式-知行,在路上

可能这种分析只是各种分析方法中的一种而已,但是这样已经可以能够找到核心问题是什么了,并且也可以执行了,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了。所以,当自己被问题困住的时候,我觉得有两件事情,坚持做,通常可以帮自己解困,那就是:

①继续问;

②写下来。

继续问什么呢?就是找到问题的核心、关键点,而在思考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灵感和分支,就要写下来,把问题记录清楚,就是这么简单的操作,基本上可以解决大量的问题。

二、再举个例子:生活如何做减法

深圳的成长达人@小静鱼翅 的QQ签名上写着老子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可是,在近一段时间里面,总是听到她说事情很多,不知道如何选择到底要做哪件事。在被繁杂事务压着近两个多月之后,她写出了一篇思考的文章——《抉择,品味人生之道》,的确是一篇很好的自我思考总结,但是我有点吹毛求疵了,我问了一个问题

你知道了生活要做减法,这是意识层面的,认知到位了,但是这只是有意识无能力的阶段,那如何实践呢?怎么做才能做减法呢?

那到底怎么做减法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会将问题转化成目前我可以办的事情,然后加以思考,那就是:从哪里做减法,减掉哪些东西呢?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我一直参照执行的个人管理系统核心模型:

生活如何做减法,顺便说说问题管理方式-知行,在路上

既然,我的日常行为、未来走向、知识归档都是通过这个流程来规范的,那么如果是我感觉到压力大的话,我必须要从我的生活模型中找到解决方法,按照这个思路,按照这个方法来看,仿佛这个问题就有解决方案啦:

从哪里做减法?这个系统只有一个入口,那就是输入到大脑里面的东西。紧接着,遇到的自然是:减少什么呢?我发现,我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前置判断的点,这个点在这里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和自己前进方向无关的东西可以不用进系统,有句话说得好:在一个方向上持续的倾注,是成长最快的途径了,也是唯一的捷径。只有心无旁骛,专心才能追求到人生的意义。

所以,不要太过于广泛地参加活动、不要看到什么就第一时间存到笔记软件中、一件事情想明白之前不要随意开启下一件事情的思考过程、不要订阅一些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的RSS订阅等……我还有个好方法,那就是列一个不做清单,很多人列出了无数的梦想清单,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在我看来,把握不住就放下,轻松上阵更好!那么,试试看不做清单。

我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找个大师对比自己的行为,比如说对比一下钱钟书,他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KindlePaperWhite、没有Rss、没有畅销书、没有电视、没有快速阅读方式、没有笔记软件做笔记、没有脑图列提纲……很多人说,正是因为没有这些他才成了钱钟书,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我们要想成为自己,不要被世界随意地改变,那就学大师吧!所以,专注地阅读,在同样的时间中,读经典(如果要是问什么是经典,这就很容易解决了,百度就可以帮着我们搞定,不断解决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这个大问题就能最终解决)而不是畅销,让输入更加优质,或者快速找到自己研究领域中的经典书籍(看看这个链接),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问题有了解决方案之后,自然又会问:仅仅减少了输入就能做减法么?这不是充要条件,就这个系统而言,输入少了虽然可以减轻压力,但是如果系统运转的慢,还是会有巨大压力啊,这时候问题又来了:减少输入后,如何提高系统效率?稍加思考又可以得到可以执行的行动:

如果系统中工具少一些、环节少一些,流转所经历的步骤越少,效率越高;如果每个环节之间更好地链接,不会因为某个环节影响了整个系统的速度,又能对系统进行优化;有些关键环节坚持了可能直接影响了全系统的效能,必须要牢牢把握这种关键环节……等等,能想出的解决方法太多了,老人们说得果然没有错:只要肯于想,方法总比问题多。

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啊:支撑这个系统的工具只有Doit.im、笔记软件和万用手册,只学三个软件,要比反复对比各种工具的优缺点要有意义得多!打通环节之间的联系:固化每个工具的职责,分工合作,并且做下这个流程图,标记出每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如何去解决问题,每一个连接线背后的意义都弄明白、工具都对应上了,什么时候流转、流转到哪里都弄懂,系统就是自己的了!如果找到关键的环节,就必须通过习惯养成活动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去,关键环节不出错,系统基本上不会崩溃,就可以稳定地运转了。

保持着思考的过程继续深入,一个插座上插的电器太多会跳闸,一个系统里运转的事情太多系统也会崩溃,那么如果减少系统的负荷呢,除了减少输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输出。我前段时间发了条微博也说到这个问题:如果不输入,一定不会成长,如果不输出,成长会很慢!于是,问题又出现:如何加大输出呢

这个问题就简单地多了,那就是分享出来,可以写博客、发微博、整理知识脑图、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库。那么这是方式,途径是什么呢?对应起来看不过是建立博客、微博,坚持把学到的东西用脑图的形式保存下来,用各种各样的知识管理工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库。

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还有人会问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让分享更有意义?虽然我不认为输出除了对自己有意义之外,还要需要为别人考虑什么,但是,草根老师曾经告诉我他做事情的原则——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无害、如果对别人还有帮助的话,那这个事情就可以去做,所以,如果分享能够让其他人更有意义,应该怎么做呢?

写博客、录视频,并且想办法给出自己思考的框架、理论、实践方法。如果要书写的话,要从浅到深,自己摸清楚整个逻辑过程,从浅到深,让更多的人能读得明白。

最近受道德经的影响,我有个看法,老子写东西,就把自己的干货拿出来,他还管后代有没有人能看懂么,他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加。所以,写博客,先为了自己而写,如果能影响到别人那也只是副产品,如果不能,那也无所谓,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经这篇博客,我们作为小朋友,从5000年后的远方,来到老子面前,听他婉婉道来,不亦说乎?而那些看不懂老子的人,老子也不会因为他们的不知而感到郁闷,仅此而已。

所以,如果让分享更有意义,就是坚持书写博客,我目前提供了“我们一起成长”平台(http://),也提供了自己构建独立博客的方法(点击学习),如果我真的想影响更多人,我建议大家都建立自己的博客,坚持书写输出。

三、“记下来”什么意思

什么叫做记下来呢?我的意思是:把自己正在思考的和一些困惑自己的问题用笔写在纸上,每天坚持。我把这种方式叫做问题日记,每天书写自己遇到的问题,坚持积累。我略有夸张地跟@小静鱼翅 说了这种方法的优势:

你只要把问题写下来,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就会自行解决了。

很正常,她并没有完全相信我说的话,如果是我的话,也会怀疑的,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实践了之后就会发现,我们每天都在看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的潜意识就会自动开始思考,并且,写下来的问题会清空大脑,把空间用来思考,看似放了很多很多问题,实际上慢慢地都在持续思考,如果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了,自己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一张知识体系的网络就将展开,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将逐步呈现。比如@小静鱼翅 的这张截图就是问题日记:

生活如何做减法,顺便说说问题管理方式-知行,在路上

另外,群里的@小猪007也发来一张图片:

生活如何做减法,顺便说说问题管理方式-知行,在路上

这就是写下来,写下来自己就会去真正拿出大脑去思考,一个一个地尝试去解决!@小静鱼翅 和@小猪007 做的就非常好了,等到这些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实践、总结,借助Mentor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很快都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细节的答案,我预计,不出1个月,大家都会有个极大的提升。

四、结尾

我在群里跟一些朋友调侃,问了一个问题,如何构建自己独有的思考模式,有个叫做蛋蛋的同学做了这样的回答:

如何构建自己独有的思考模式?

1.删选。针对问题,判断是不是值得思考,如问题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自己关注的、是不是自己知识体系里面的,先排除掉对自己而言无意义的话题。

2.分类。判断思考的问题属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中的哪个领域。从大到小,找到最接近的那个领域。

3.知识点连结。利用各类搜索工具及已有知识体系,找到该领域中与该问题思考相关的知识点,考虑该问题。

4.相关领域知识点连结。对于有些不只涉及到一个领域的,或可以与其他领域相连结的问题,找相关领域对应的知识点,继续深入考虑。

5.归档。将思考结果整理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6.回顾纳新

7.反复

我们不讨论这个回答的精准度如何,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是,蛋蛋同学还补充了一句话:“我觉得其实联想很多事情,会发现潜意识里自己就是照着这么做的,只是之前没有及时总结,总结一下,就清晰多了~~”事情就是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别着急提问,把问题写下来,整理几个继续深入的要点,不断问、不断写,你就会成为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