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学习能力的六字真诀:结硬寨,打呆仗

 快读书馆 2016-10-25


我们之所以想要快速成长,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想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学习和成长的速度就很重要。


所以,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口号都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是啊!你看Facebook从无到有,再到红遍全球才几天时间;“滴滴打车”从无到有,再到成为帝国也才几天……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身边昨天还屌丝一个的创业者,今天就拿到几个亿投资,摇身一变成了CEO。


我们能不焦虑吗?能不想让自己再快点吗?

再不快点,黄花菜都凉了!

我认识一个北大的好朋友,他特别优秀。他的一个观点就是:必须每步都足够快。一步慢,步步错啊!


是啊,在这个时代,太慢的话,你是要被淘汰的。

可是,问题是你怎么样能快起来?

 

更快地读书?

报名上“十分钟讲透创业原理”、“21天打造无敌团队”这样的课程?

 

你看,在朋友圈里面,各种短期集训训练营特别多。借着万众创新、内容创业的风口,个人成长、读书、创业等学习社群一夜之间风起云涌。每个人都告诉你:加入我们,快速掌握新技能!


我们想要什么,商人就能卖什么。

你想要长生不老,都有人卖给你人参果。

 

可是,追求快是这么个方式吗?

 

快是结果,不是原因。

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这一点,可能是大多数追求快速成长的学习者都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我讲的就是这个层面的心态: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什么是以慢为快?

 

首先,你得有一个心理准备。快速学习的前提是要能够做到:



 

结硬寨,打呆仗。这六个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


所谓“结硬寨”,是指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选好关键要地后,无论寒雨,要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完成。而且在战争中,不论敌人看起来有什么漏洞,有什么可以追击的诱惑,曾国藩都不为所动,一定会让部队死死守住关键要地。


“打呆仗”是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并不与太平军直接开打,而是就地挖壕,并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他们把整个城市外围全都用壕沟隔断联通,生生把敌人给断粮断水拖死。

结果,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

 

为什么我认为学习,首先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心态呢?

那是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出神。


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地方,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一个“堵塞”,没有“结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所以,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去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新方法和新技巧学得再多,底层堵住了,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这就好比,我们想要快速学会骑自行车,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复寻找平衡的感觉。可是,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却是在追求:2分钟学会21种脚蹬子技巧~


我们渴望求快,渴望能够四两拔千斤,能够找到捷径,可惜,却忘了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真正捷径:书山有路勤为径。

 

以读书为例,好学的人,总是想要能读得快一点,也就不由自主地希望多读些。

我以前也有这个心态:读书的时候,特别希望自己阅读量很大。2009年、2010年的时候,我基本上一年要读150-200本书。这样高强度的读书,不能说没有帮助——我确实收获很多。


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还是有些后悔和遗憾:我在应该慢的地方,没慢下来。读书快,感觉都成了我的惯性了——我是为了快而快。很多知识的阻塞留了下来,这给我后来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结果,几年以后,我还要重新回头补课,浪费了不少时间。


现在的我,学习的心态和以前不一样,方法也就大不相同。我现在一个月也大概要购入10-20本新书。算下来,一年买的书也有200来本吧。很多书,都是大部头。但是要把这些书读完,恐怕一年什么都不干,时间也很紧张。


可是,我现在不追求读完书了。

为什么要读完?

我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最近我在看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这本书有近500页,主要讲述影视制作和讲故事的方法。如果要你来读这本书,你会怎么读?


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比如读50页,10天读完,然后从第一页开始,读到最后一页吗?这基本上是我以前的读书方法。


我现在的方法是:结硬寨,打呆仗。

首先,我要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比如,我看目录之后对作者提出的“结构图谱”觉得困惑——四个字都认识,加起来啥意思就不知道了。于是,我翻开相关章节略读,研究分析“结构图谱”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作用。


我发现,我必须把这一章20多页的小标题连起来看,才能理解结构图谱的意思。而其中第一部分“结构”是什么,短短300字的部分,我便看了2个多小时,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

 

你觉得,读300字,要2个小时?这也太慢了吧!学了速读法,可能10秒钟都用不了。而我,单单是要弄明白“结构图谱”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陆陆续续花了5-6天的时间。


可是,在这期间我打通了很多事情:

为什么一些诗歌很短而有冲击力?

艺术表现的隐喻是如何实现的?

我下次的演讲可以如何优化节奏?

在写作中关注哪个要素就能让冲突意义放大,以及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思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应该从哪里入手?

 

不懂得“扎硬寨,打呆仗”的奥妙,你要花多少时间学习技巧,才能在这么多领域间建立联系呢?


我现在有自己的咨询公司,业务很繁忙。还要保持在罗辑思维“得到”上每周一期的《成甲说书》节目,以及写书、更新我的公众号文章。不要说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单单是每周读完一本书,理解并讲出来,制作成音频节目,要坚持下去就很难了。


有人问我:你怎么读书这么快啊?

我想说:不是我读书快,而是我读书慢。


所谓厚积薄发,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之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而应该写的。


在哪些观点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而哪些理念其实是换了一个样子的包装?哪些问题,其实别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同一本书,读出不同的感觉。而这,也是《成甲说书》存在的意义:借助我此前积累的基础,帮助其他人从更多的角度理解这本书。否则,别人为什么要听你说书?


所以,在学习的执行过程中,要有以慢为快的认识,第一个心态便是要能够扎硬寨,打呆仗。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那这么说,是不是我读书只要一页一页慢慢来就好了?

那也不是。如果这么学,到最后就真的黄花菜都凉了。

 

这就涉及到以慢为快的第二个认识: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其实还是二八原理。我们要以慢为快,其实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如果把我们的时间,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页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赶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比如前面我提到的例子,在阅读《故事》这本书的时候,找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阅读,就是一种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的例子。

 

类似的,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比如,我前一段时间在读塔勒布的《反脆弱》,其中有一个很核心的概念:非对称性。


对于这个概念,我总觉得有一点模模糊糊的理解,又有点说不透。上周正好晚上有时间,我就把书拿出来,仔细琢磨这个问题。


结果我在反复查阅推敲的时候,豁然开朗,立刻明白了查理芒格说的“寻找错误定价机会”和巴菲特说的“投资的20个孔”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突然通透的激动、兴奋和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完全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我再赶紧拿出芒格的演讲和巴菲特的相关章节看,果然前后理顺了,而且立刻对《反脆弱》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和推演逻辑了然于心。

 

这就是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的收获。可能没有这样经历的人,无法理解我的喜悦。但是,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一定能体会到这种喜悦而激动的感受。

其实,这种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的方法,不仅是在读书上,在学习的各个领域中都是相通的。

 

前一段我在《罗辑思维》录节目的时候,看到他们公司书架上放着一本书:《六个月学会任何外语》。我很好奇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很短的时间,学会通常认为要很长时间才能get的技能。


当时我没时间看,便顺手下单买了一本。买回来一看,在这本书里面的方法核心,基本也就是: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在他计划的6个月时间里,不会一上来就学习什么语法啊,修辞啊之类的,反而要在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那些你真正会用的到语言内容,并把所有不重要的“假问题”全都抛开。


比如,就关注核心环节:影响你沟通的内容,然后在这个环节下硬功夫死磕。一旦这么做,你很快就会发现,把最基本的环节打通之后,再有新知识就能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只要把新知识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够和原来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经过6个月的时间,你就能够完成绝大多数的日常外语交流了。

 

所以,想要真正学习得快,反而要让自己慢下来。

这个道理讲透了,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个常识。

但是,可能即使我讲了这么多道理,很多人践行起来还是很难。


为什么?

因为,某种程度上,知道、明白一个道理,和相信、践行一个道理是两码事。


真正阻碍我们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我们担心,我这样放慢了学习,真的就能够学得快了吗?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能来得及吗?万一我的慢功夫用错了地方怎么办?

在这些担心中,你觉得,自己之前的方法也挺有效的,而且大家都是这么学习的,还是这个比较保险。你的以慢为快虽然好,但是身边人貌似很少用啊,可能不一定有用。


好吧,其实你这么想也挺好。因为,这样想,才让这个方法的威力无形中更加增强了。

有一幅漫画,非常深刻地描述了这种现象:




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成功的路上不拥挤。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李叫兽在组织他的第二期14天改变计划。这个活动1天卖了200万。小马宋发朋友圈评论说:


“现在,能够好好读书,并吃透理论本质的人越来越少。所以那些能做到的人就有机会赚钱。比如李叫兽。一天售罄,掘金200万。别说读书无用,是你不认真,没读好。”


下一篇文章,我们继续聊提升学习能力的几个方法。




昨天,新书《临界知识》“抢先阅读 反馈计划”正式开启,有很多读者在第一时间支持,后台和微店客服那边的留言都很多。有读者反馈说昨天的文章写得很好,现学现用,自己也想提前看看目录,有针对性地读书。今天把书籍的目录放上来,让大家对这本书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推荐语

自序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1、认知优势的第三个红利时代

2、走出知识管理的误区

3、什么是预见性认知?

4、构建认知的能力圈


第二章:培养学习能力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1、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2、那些知识值得学?

3、改变底层认知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4、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5、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6、如何寻找临界知识

 

第三章 核心临界知识的解释和应用

1、深度思考与临界知识

2、复利效应

3、概率论

4、黄金思维圈

5、进化论

6、系统思考

7、二八法则

8、安全边际

9、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第四章 构建底层认知的相关能力和工具

1、跳出读书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2、时间管理的本质

3、印象笔记

4、天赋不是神奇的能力,而是理所应当

 

尾声:认知优势的未来

致谢

附录:本书涉及的相关书籍


以上就是《临界知识》的一级目录。章节数不是太多,但为了真正讲清楚每一个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会仔细深挖联结(比如第二章第四节就有2万字),希望给大家带来收获。今天是活动第二天,继续欢迎广大读者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抢先阅读活动~


昨天在购买过程中,有读者反馈了一些购买流程中遇到的问题,今天在这里也给其他还未购买的读者解答一下:


问:点击购买之后出现了一个二维码,这是什么?

答:在微店这个平台进行支付,会出现一个中间环节的二维码。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就能够进入支付页面了。


问:为什么我长按二维码之后没有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这个选项?

答:这个可能是因为微信版本没有更新,或者是微信偶尔抽个风。点击“我”-“设置”-“关于微信”-“检查新版本”,更新微信就可以,或者在重新启动手机微信。


问:提示不允许跨号支付怎么办?

答:凡是出现这种感觉平台有点傲娇的问题,通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关注他们的公众号。看,我们耐心的读者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反馈到后台了~谢谢露慢慢的“慢慢的”耐心和支持!




最后,是《临界知识》封面投票活动。

话说某一天,我把《临界知识》小样实体书第一稿晒出来了,结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极其热烈的……吐槽。


人民群众纷纷表示:

“这个封面实在和内容品质不太搭,有一种在路边的小摊上吃米其林三星的感觉……”

“强烈要求换封面!否则书到了我就自己包一个书皮!”

“……”


既然大家看重颜值,那么今天就来给抢先版的书籍封面风格投个票吧!



投出来的封面,收到书后,欢迎大家继续吐槽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