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多种PEEP滴定法,其关注点不完全一致:根据氧合情况调节PEEP如ARDSnet提出的FiO2-PEEP关联表[7];根据呼吸力学调节PEEP如肺开放法[8]、ExPress法[9]、应力指数法[10]和静态压力-容积曲线法[11]等;根据跨肺压来调节PEEP如食管测压法[12];根据肺水肿和肺充气情况来调节PEEP,如超声[13]等影像学方法。关注点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滴定得出的"最佳PEEP"就可能有所不同,并不尽如人意。
1.FiO2-PEEP关联表:
ARDSnet提出的FiO2-PEEP关联表(表1)是一简单可行地选择PEEP的方法,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目标动脉血氧分压(55~80 mmHg)或指尖氧饱和度(88%~95%)来选择吸入氧浓度和PEEP水平。临床操作简便,使用广泛。

2.肺开放法:
是使用小潮气量避免肺泡过度扩张,同时选择一个PEEP使肺泡得到最大复张以减少反复开闭引起的肺损伤。一项研究结果证实,在传统小潮气量策略的基础上,限制平台压在30 cmH2O以内和在40 cmH2O以内,住院期间的全因病死率和气压伤的发生率并无差别,而高平台压组的平均PEEP更高、氧合改善更充分,低氧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7]。另一项研究同样采用小潮气量策略,但限制平台压在30 cmH2O以内,对比高PEEP或低PEEP组间的临床预后虽然没有差异,但高PEEP组在早期的氧合指数、呼吸系统顺应性等都要明显优于低PEEP组[8]。这说明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前提下,使用更高的PEEP使肺泡尽可能地最大复张,氧合情况更好,而合并症并没有因此增加,使用肺开放法调节PEEP切实可行。
3.床旁PEEP调节法(ExPress法):
ExPress法也是基于小潮气量通气策略,根据理想体重设定潮气量后逐渐增加PEEP使平台压达到28~30 cmH2O。与避免肺泡过度扩张的低PEEP组相比,组间的病死率虽然没有差别,但PEEP递增组的肺顺应性、氧合情况等肺功能指标更好,机械通气时间和器官功能衰竭时间更短[9]。
4.应力指数法:
呼吸机上最常见的波形之一——压力-时间(P-t)曲线同样能指导PEEP调节。采用恒定流速、非弹性阻力恒定的容控模式,无自主呼吸情况下P-t曲线的形态取决于肺顺应性,曲线的曲度即是应力指数:P-t曲线为直线时,顺应性恒定,受到的应力最小;向上凸意味着随着压力升高、顺应性增加,受到的应力较小;向下凹的曲线则意味着随着压力升高、顺应性降低,应力较大。一项动物试验从肺组织学和灌洗液炎症因子水平证实了当应力指数在0.90~1.10之间时,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最小[14]。而另一项动物试验则验证了应力指数在<1和>1时,与可复张容积和新出现过度通气的容积均有极好的相关性[15],提示应力指数是指导PEEP调节的良好工具。在临床应用时,选择流速恒定的容量控制模式,初始设置为潮气量6 ml/kg、呼气末正压5 cmH2O,取流速-时间曲线的平直部分对应的P-t曲线,计算其曲度(应力指数)并据此对PEEP进行调整,计算应力指数为0.90~1.10,既不出现明显的肺泡过度扩张、也避免了大量的肺泡反复开闭。与FiO2-PEEP关联表相比,应力指数法得出的PEEP更符合生理改变,能减少局灶性病变的ARDS在机械通气时出现的肺泡过度充气[10]。
5.静态压力-容积(P-V)曲线法:
在动物模型和ARDS患者中,静态P-V曲线能良好地反映呼吸系统的弹性阻力与容积的关系,其吸气支的低位拐点(LIP)意味着塌陷的肺泡单位重新开放的平均开放压,而高位拐点(UIP)则是肺泡出现牵拉和过度扩张的标志。设置PEEP略高于LIP,以避免肺泡反复开闭引起的肺损伤;同时限制潮气量使得吸气末容积对应的压力(即平台压)低于UIP,以避免肺泡过度牵拉扩张。由于静态P-V曲线不含气体流动带来的非弹性阻力,如气道阻力以及惯性阻力,在临床的应用有所受限。
6.食管测压法:
跨肺压,也就是肺内压和胸腔内压之差,决定了肺泡的张开和塌陷。在机械通气时,肺内压与机械通气参数设置有关,因此直接监测胸腔内压对了解肺泡受力情况、是否存在过度扩张或反复开闭有重要意义。食管内压是反映胸腔内压的一项良好指标。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比了食管内压指导的PEEP调节和FiO2-PEEP关联表这两种PEEP调节法,食管测压组通过调节PEEP使呼气末的跨肺压保持在0~10 cmH2O,吸气末跨肺压不超过25 cmH2O。结果发现,食管测压组的PEEP更高、氧合更好、呼吸系统顺应性更好,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食管测压组的呼气末跨肺压在24、48和72 h均>0 cmH2O,肺泡处于开放状态;而对照组均为负值,说明在呼气末仍存在着较多的肺泡塌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