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安民俗文化】武安祈雨民俗

 muzili5fh7zka5 2016-10-27


武安旱灾频仍,少雨缺水之苦由来已久。据旧志记载:至正七年民大饥,人相食,崇祯十五年四岁奇荒,颗粒无收,有地无人,有田无耕,全县原编10035户,死绝者8082户。知县窦维辂上奏《乞免钱粮疏》,邑绅李尔育撰《祭白骨文》,篇篇血泪文章,不忍卒读;光绪三年岁大饥,人相食,春夏亢旱,地未播种,斗米千钱。街市行人,倒地即毙,饿莩满目,死亡载道,卖妻鬻子,流离四方者,指不胜计,一家数口,同时饿毙者所在多有,可谓未有之浩劫。


武安固有十年九旱之称。然而,在那漫长的封建社会,在那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时代,人们自身无法抵御干旱缺水的灾难。若久旱不雨,只好祈求神灵旱魔,降甘霖。久而久之,祈雨活动形成了民间独特的风俗。武安旧志记载:“祈雨社或一村一社或数村至十数村一社,结合甚古,源流始不可考。每遇天旱,社中人发起抬请素所崇拜之神,以事祈祷。如或甘霖普降,即定期答报神庥。大者迎神赛会,小者献剧谢酬。人民视为当然,弗敢陨越。惟事涉迷信,虽有背现代潮流,而安慰愚氓,亦神道设教维持荒旱治安之一法也。”武安旧志记载了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知县李椿茂,在大旱时到武安城东北“四灵庙”求雨之事。“四灵庙”,即灵泉祠,池内有白龟泉,在城东北二里,始建无考,宋元丰年重修,明知县李椿茂重修,更名灵泉祠,有碑记:


知县李椿茂灵泉祠祷雨神应记。邑之有白龟泉也,泉之有古祠也。不知所从来矣,宋元丰末,邑令李公祷雨而应,庙貌更新云。越四百余年,为今上之辛丑,邑令张公,祷雨而应,庙宇廓而大之,视昔逾隆。又十二年,为今上之癸丑,麦秋半登,旱魃为沴①,并走群望,无救亢阳②。因自念余令是邑三年矣,诚壹③不交于神明,竞不能为斯民请一旦之命,尚奚以令为哉?父老始憬然忆白龟之灵应焉。遂步往而祷,与神约曰:“三日之内,而果甘霖下注,必鼎新其庙址,更恢张之。”次日大雨沾沛,皆在武安封以内也。涉县令蔡公榔石,矢心民瘼,与余极相交好。闻而移关于余,代为之祷。与神约如前,次日亦大雨沾沛。维时余有邺郡之行,磁州乡民徐应节等百人,遮拜道前,举涉县为言,因令其诣县随三尹县尉,如前祷于是祠。磁之乡民,未及旋,大雨沾沛,不啻涉与武安也。学者多言无神鬼,睹白龟之灵应,亦可异矣。是安可无祠乎,因是有疑焉。成汤圣人也,桑林之雨,必以身祷,董仲舒之致雨。闭诸阳,纵诸阴,岂成汤之智。有所不及,抑董子之略,止可到于一隅也,何其不可施于后世也。余亦犹人乎,至祈而雨,而再,而三。意帝天之不忘斯民,而神鉴于人之诚,遂施其泽耳,功胡敢贪焉。夫人依于神,神托于人,人神相通,古之道也。为扩殿前三楹,大门三楹,筑墙垣,恢池塘,通桥建亭,隆美极也,若夫白龟之去留,语涉传闻不具道,至祈雨之灵应,历数百年,有可记者,庙号旧曰“四灵”。龟麟龙凤,诚足为灵,然被三灵安在,神岂许之乎?易之曰“灵泉祠”。从元丰之遗意也,志实也。


清光绪三十二年,武安知事钱祥保编著的《武安县风土记》也记载:“白龟泉上,为灵泉祠,岁旱祷雨,灵应无差,戽水及底,石状如龟,水尽龟现,雨即滂施。”


明、清、民国时期,武安乡村曾广设祈雨坛所,曾建有各类庙宇、神位,祈雨之时,随当地风俗,或登坛祈祷,或抬崇拜之神许愿,祈雨活动,多种多样,热闹非凡。清末至明国时期,阳邑镇柏林村祈雨活动可见之祥。该村有四道街,即东街、西街、前街、寨上,是武安西部山区最大的村庄,各街设分社,全村设总社,总社头掌管祈雨之事。村北有雪花山,山上有老奶奶庙,供奉九尊神像。若遇干旱不雨,总社头召集各街道分社头共商祈雨事宜。议定后,便在柏林西街设坛口,搭神棚。坛口占地面积一亩,黄土铺地。神棚方三丈,高二丈,座面朝北。棚内置九椅,椅前摆供桌,棚外插红旗两杆,由专人护棚,香火昼夜不断,禁着孝者与不吉利者入内。


随后,选请马庇(神的替身。旧志曰:遇旱时,马庇降坛使神语,决年岁丰歉,验歌舞报赛,所在敬奉,比他神特为诚虔)。请神三日前,斋戒。总社头及各分社头衣履齐整,率求雨队伍排成长队,前鸣锣开道,后锦旗排列,娱乐班鼓乐喧天,三眼枪(铳)声震云霄,浩浩荡荡,巡游大街小巷,向神庙行进。各道口设专人手持柳木棒,严禁妇女观看。请神长队到达雪花山老奶奶庙后,总社头烧香上供,三跪九拜,念词:“武安出西门最大村庄柏林,干旱无雨禾苗不生,祈求神灵,普降甘霖,保秋后好收成。特许愿唱大戏,时敬奉。”接着,按次序抬出白脸大嘴开路爷、花脸武爷、老黑爷、焦芝爷、老奶奶等九尊神像。村民们手捧香火随后沿街巡游,凡本村妇女必紧关门窗,并不可上房观看,否则马庇就将手中铁环杀伤其身。


祈雨活动,热闹非凡,周围村庄人们云集柏林,人山人海,抬神游街时,只见马庇赤双脚,光上身,手持双刀、铁环,手舞足蹈,奔跑上场,在老黑爷神像前跳上四人抬的座架,两腮插锥,挂铁环,时而刀砍自身,时而挥刀飞舞,口念咒语。不时有人问马庇:“何时下雨?能不能下雨?”答曰:“小人嘴杂,不与凡人回话。”到达西街坛口将众神抬入棚内,马庇坐黑爷神像前,这时,社头跪地问:“何时下雨?”马庇曰:“几天内大雨一场,数十天内还有大雨。”此时,鼓乐声、鞭炮声、掌声、呼声连成一片,震耳欲聋。随后,三天内香火不断,有人定时敲击铜锣,求雨者,每听到锣声一响叩头一次,直到三天后送诸神回庙。


祈雨之时还必行取水活动,需要选派三人从柏林村到摩天岭山脚黑龙潭取水,往返百余华里,这三人上身不穿衣,脚上不穿鞋,头戴三角柳条帽,大红绳从帽顶系到腋下,绳两端系取水瓶两个,供于神像前,神水已到,由诸神施展法力降雨。若偶然巧合降雨,社头要在全村集银钱,摊米面,唱大戏还愿。并组织本村艺人在大庙前跑竹马、赛旱船,热闹一番,酬谢神灵。


历史上,武安诸多乡村皆有此活动。只要遇到久旱不雨,旱荒之季,饱受旱灾之苦的人们就会祈求神灵降雨。通过虔诚的祈祷仪式,渴望神灵降甘霖洒雨露,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祈雨而应只有偶然性而没有必然性。这只是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又确属一种迷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迷信活动被禁止,农村祈雨社也随之匿迹。


注:①旱魃:古代传说中能造成旱灾的妖怪。沴:因气不合而生的灾害。②亢阳:阳气极盛,指久旱不雨。③诚壹:心志专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