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族七碟八碗中一道凉菜——焖子

 榆杨 2016-10-28
满族七碟八碗中一道凉菜——焖子
黑龙江畔的古城爱辉居住着满族居民,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制作焖子的习俗。据《瑷珲县志》记载,满族饮食“七碟、八碗”中有一道凉菜——焖子。 焖子,满族人又称芡活。每当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开始准备作蒸焖子,尤其是过大年时作的比较多。 冬季里一般作出的焖子都是半成品,怕风干便存放仓房缸里,现吃现蒸。制作焖子的原料:大米饭、肉馅、葱、姜、熟油、老汤、淀粉和味精、食盐等。制作焖子看似简单,但真正作得好:色泽金黄、香味醇正、切下一片不粘刀、不散花、吃起来筋道,用筷子夹起一片不折,肉丝粉红,米粒透明,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些有经验的大娘们制作焖子都有一套“手艺活”,不轻易外传。制作焖子的过程,关键在于蒸米八分熟,软硬适中,不然焖子太软发粘,口感不好,切不出形;焖子蒸不到火候,凉后太硬,米粒容易散。蒸熟米饭晾凉后掺入一定比例的淀粉、肉馅、熟油和其它作料拌一起,拍成30厘米长方形,有的用鸡蛋裹好;有的用鸡蛋清和面粉,均匀涂在焖子的表面上,干后再用五瓣大粒蘸红色,印在金黄色的焖子上,显得格外喜庆。 食用时再将焖子上锅或屉蒸20多分钟,待凉后切薄片摆盘食用。 每当春节期间待客时,主人便早早地蒸上两条焖子。焖子是农家待客最实惠的下酒菜之一,清香适口,既当菜又当主食。现在满族村民生活条件好了,制作焖子不分年节,平时少作一些,除了自己食用外还送给亲朋好友品尝;有的农户制作的焖子品种多样,风味各异,并送往城乡餐馆、熟食店销售,成了一条致富的门路。
 

满族焖子

 自从来到黑河,就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这里的环境,蓝蓝的天空,干净的街道,美丽的夜景,也被这里的美食吸引着,一直像自己做一道黑河特色美食——满族焖子

用料  

猪肉馅 一斤
适量
适量
鸡蛋 8个
米饭 半斤
淀粉 半斤
木薯粉 半斤
适量

满族焖子的做法  

1.淀粉和木薯粉加适量水,泡一宿,把上面的水倒掉,备用
2.肉馅加入葱末,姜末,盐,豆油,酱油混合均匀,放置一段时
3.米饭正常的蒸好,最好不要蒸熟
4.把米饭和肉馅混合
 
5.把混合的淀粉木薯粉与肉馅混合,注意要一点一点把混合粉加入肉馅,并用手不断搅拌
6.打好蛋液,加入适量面粉与淀粉,盐
7.平底锅加热,温度适中,加入适量蛋液,老成鸡蛋饼
8.8个鸡蛋烙出8张鸡蛋饼
 9.把混合好的肉馅放入鸡蛋饼内,裹好
10.锅内水烧开后,把裹好的焖子放入,蒸30-40分钟即可
11.用刀切开,可以吃啦??
 
 
 

家乡的碗坨

 

    与朋友一起去吃饭,点菜的时候,发现菜单上有煎碗坨这道菜,忙不迭的点了,碗坨端上来了,模样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根本和我记忆中的煎碗坨就是两码事,令我大失所望。朋友说,尝尝吧,也许味道还行,夹起一块放在嘴里,一点咬劲都没有,不劲道,面乎乎的,蒜汁有些胡腾(音),(承德话,意思是,葱和蒜时间长了变了味道)芝麻酱稠稠的没有香味,有些糊嘴,醋放多了,倒牙咧口的酸。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吃过的碗坨,承德的碗坨是非常有名的一道小吃。就像北京人喜欢的豆汁,天津人爱吃的嘎巴菜一样,碗坨,同样是承德人的骄傲。承德人吃碗坨,最讲究煎碗坨的火候,要煎的两面都是嘎吱儿,得煎透了,但还不能糊,吃起来才够味。

 

    承德的碗坨以二仙居的最为有名气。据说,那时二仙居有个叫王老三的卖的碗坨最好,王老三的碗坨选料精,工艺巧,器皿也很考究,尤其是火候掌握的好,碗坨煎的透,最受承德人喜欢。后来,因此还演变出来一句歇后语,叫“二仙居的碗坨煎透了”,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奸诈和不厚道。

 

    很遗憾,我没生在王老三那个年代,所以也没吃过王老三做的碗坨。小的时候卖碗坨的都是挑着挑子在街上摆摊卖的,挑子的一头是个火炉,火炉上有个吱吱作响的平底锅,锅里煎着一块一块切成柳叶形状的碗坨。挑子的另一头是个有许多抽屉的小方桌子 ,桌子上有个方盘,方盘里装着碗坨。碗坨是两个两个扣成一对的,扁圆形,像个扁扁的馒头。颜色是暗灰的,拿在手里颤颤的,方盘上面用白色的纱布罩着抽屉里放着的是小碟子、小竹篾做的小叉子,还有调好的芝麻酱、蒜汁、老醋等佐料。你花上五分钱就可以买到一小碟子碗坨,卖碗坨的师傅,在煎锅里铲起煎好的碗坨,放在小碟子中,中间留个小小的凹坑,那是浇调料的地方。碗坨的调料是用蒜汁、盐水、老醋、芝麻酱、芥末调成的,绝不用酱油,蒜汁与醋和调好的芝麻酱一搅和,那种滋味是香中有咸,咸中有酸,酸中带辣的。蹲在小摊子旁边,用那个竹篾做成的小叉子,插起一块块又酸又辣、焦嫩可口的碗坨,还没送到嘴里,那香味就扑鼻而来,嘿嘿!太馋人了。尤其是炎热的夏天,能有一碗酸酸的、辣辣的、香香的碗坨吃,那才叫个美呢。

 

    碗坨是我童年时最钟爱的一道小吃,记忆里,就从未吃过瘾,自己曾暗暗发誓,等长大挣钱了,非得把煎碗坨吃个够。

 

    承德的碗坨之所以出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和皇帝有关。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到避暑山庄避暑时,伴随的后妃们得知二仙居王老三卖的碗坨,就让太监去买,后妃们吃不够,总要三番五次地派太监去买。后来,王老三说通了避暑山庄的总管,就将他的碗坨装在精美的礼盒中,担着挑子到山庄里叫卖。这就使得碗坨的身价倍增。民国年间,热河督统汤玉麟到承德就任后,听说二仙居的碗坨好吃,还专门让王老三到督统府专门传授制碗坨技艺。

 

    碗坨是用荞面做成的,小时候猜过一个谜语:“三块瓦砌座庙,里边住个白老道。这谜底说的就是荞麦的果实。荞麦串去皮,轧成面,就会有多种吃法,可以轧饸饹,做拨面,做蒸饺,拨拉疙瘩汤等等,当然,最好是做碗坨。上网查查,其实做碗坨也不是件很难的事,把荞麦面、绿豆粉、五香面、花椒面、猪血等几种原料调和在一起,放到锅里煮,煮到勺子立于锅中不倒时,就倒进盆内或大碗里晾凉,成型,就行了。

 

    荞麦在肥沃土壤上较其他粮食作物产量低,但特别适应于干旱丘陵和凉爽的气候。荞麦成熟快,故可作晚季作物种植, 承德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而荞麦的成长期也短,所以很适合种植荞麦。尤其是隆化一百家子的白荞面曾被乾隆皇帝喻赞为“洁白如玉,赛雪欺霜”,所以,承德地区用荞面制作的食品与其他地方相比占有优势。

 

    现代科学证明,“荞麦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大米、小米、小麦、高粱及玉米。荞麦面粉含十八种氨基酸,与豆类作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成分相似。荞麦能降血粘、血脂和血压。经常吃荞面可以降“三高”。毫无疑问,作为黑色食品之一的荞麦,是一种长寿食品(这段摘自网络)”。因此,荞面做的食品,也就变得时髦起来了。身价涨了,味道却变了。

 

         现在,在承德已经很少能吃到正宗的碗坨了,前两年,妇产院和德汇大厦中间的胡同里有一家做碗坨的,据说是王老三的传人,味道还不错,许多老承德人都到里去解馋,有时候,会排上半天队的。现在那里拆的乱七八糟的,不知道那家卖碗坨的还在不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