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讲堂】梦欣楹联讲座:创作楹联的技巧(1)对仗

 雨雪霏霏vwngx3 2016-10-28


尽识机缘明死活,全凭乖巧点鸳鸯

——创作楹联的技巧

(1)对仗





对仗是创作楹联的基本功。或者可以换一句话说,楹联是运用对仗而成型的一种文学形式。既然是基本功,就必须下气力弄懂并通过严格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熟能生巧。如果说一副楹联写得非常工稳、出色、无懈可击,那一定与对仗功力深厚、对仗手段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关。所以,讲楹联创作,首先就要讲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骈偶。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诗词格律》)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说:“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的,因此骈偶又叫做对仗。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古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是懂得分辨词语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用今天的语法概念来攷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


请大家留意这两段话的不同之处。王力强调词性的相对。《古代汉语》一书强调“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这也就是说,对仗需要词性区分和句法结构辨别的基本能力。学过语法学的朋友,区分不同的词类和辨别字句的句法结构,只是小菜一碟,但对于没有学过语法学的朋友,今天就得补补课。

但在补课之前先须明确一点,古代没有语法学,所以古人讲对仗,就没有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这些概念及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这些说法。应当说,用现代语法学的理论来定义对仗的规则,比较精准,也容易操作。因为你只要把握住词类相同(共分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等十一类)和句法结构一致(共有主谓、述宾、偏正、联合、补充等五种)这二条就行了。当然如果非要说得周全一点,那么也可以把字数相等和平仄相反这二条一起加进去。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对仗四要素了。但字数相等这是起码条件,没必要说,而平仄一条则会在联律中细说,所以,我们这里只讲词的分类和句法结构的问题。

一、区别虚实死活,拓宽对仗空间

王力先生说:“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中国最早的一部语法学专著叫《马氏文通》,诞生于1898年。作者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乃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块基石。


那么,在《马氏文通》之前,古人又是如何划分词类的呢?

明代有一本书叫《对类》,这本书讲的就是古人习对时应懂的区分不同词类的规则。首先应该说明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古人叫“字”,因为古代没有“词”这个概念。所以,我们需要留意的是,古人讲的“字”,有时可能是一个单音节的词(如山、水、日、月、风、雨、人等),有时可能是一个双音节的词(如妖娆、丰腴、稀疎、纤长、娉婷、鬔松、尊严、龙钟、蹒跚等),有时还可能是一个多音节的词(如广寒宫、金銮殿、金谷园等)。《对类》一书说:“习对发蒙格式:平字用庂字对,庂字用平字对,平庂不失。又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虚字对虚,实字对实,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这一段其实就是古人“虚实死活”对仗法的理论原则。这个对于指导我们的楹联写作依然有作用,而且,我个人认为比用现代语法理论更为管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代语法学概念划分过于清晰和细微,如果都严格按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来创作的话,会让我们的思维过于机械和狭窄,很难写出有灵性的作品来。实际上,从历代传留下来的许多名诗名联,其对偶用现代语法学的尺度一检查:不合格。但用“虚实死活”法,却说得通。

例如,杜甫有诗句云“风吹苍江树,雨洗石壁来”(明陆深《燕闲录》所引),按现代语法分类,“树”为名词,“来”为动词,动词不能对名词,词性不一致。但用“虚实死活”法,可对。

还是杜甫诗句“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雨》),“无”是动词,“不”是副词,现代语法学也默许动词对副词,但“色”是名词,“开”是动词,与上相同,单纯从语法学上看一定认为不能对,但用“虚实死活法”的眼光看,可对。

再举杜甫诗句“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屏迹三首》之一),“深”是形容词,“半”是数目词”,“雨露”是名词,“生成”是动词,按现代语法学,绝无可对之理,但在古人的对偶实践中,可以成对。

又如长沙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按现代语法学分类,“惟”为助词,“于”为介词,“才”为名词,“盛”为形容词,均不能对,但因为是名联,便以“集句联”,对仗可放宽而言之。其实,古人介词可对助词,名词可对形容词,前者是“虚对虚”,后者是“实对实”。所以虽然是集句之联,但符合“虚实死活”对仗原则。

因为古今传留的楹联,名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动词,名词对方位词,名词对量词,动词对形容词,动词对介词,动词对副词,这些例子很多,这使得如果单纯用现代语法学的词类划分来检测便显得有点尴尬,因为都没有严格按词性相同的原则而配对的,于是只得默许为宽对的形式。像佚名泰山雨花道院联:“雨不崇朝遍天下,花随流水到人间”,“遍”是形容词,“到”是动词;四川德阳罗江龙凤二师祠有一副联:“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屍”,“图”是动词,“以”是介词;长沙岳麓山云麓宫侧望湘亭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西南”为方位词,“日夜”是名词;贵阳飞云洞联:“洞劈几时,问孤松而不语;云飞何处,输老鹤以长闲”,“语”为动词,“闲”是名词;刘咸荣题峨眉山仙峰寺九老洞联:“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片”为量词,“山”为名词,等等。这些例子的楹联,看似词性乱搭,但却符合“虚实死活”的原则,便视为佳作。而且,因其词性分类的不同,相互间隔着一段距离,对起来才更有灵活的趣味。

其实,古人“虚实死活”的定义非常灵活,说“字之有形体者为实”,这个定义并没有把“实”字的外延固定住。例如,计谋,博学,廉洁,聪明,奸佞,这些你能见到其“形体”吗?显然不能。但《对类》又将它们归于实词,这是自相矛盾。为此,有人又重新定义,将“实词”解释为“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类”(见周秉钧《古漢語綱要》)。即有“实指对象”的是实词。但这个定义,实词便把“没有形体”的但却有实际存在的全都囊括进去了。于是,现代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目词、方位词这五种,便都属于“实”词。实词之外是虚词,虚词便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这六种。这种划分,比较清晰,但似乎又超越了古人原来的宗旨。

可以说,按“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可对的范围非常之大,这给人有极大的思维空间和选择范围。但从工对的要求来看,需要有进一步限制,所以便有另外的规定。共有二项。一项是在实字中分出若干小类,要求小类对小类。一项是在实与虚中分“死活”,要求“死对死,活对活”。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细分小类

实词就“有形体者”一类来说,主要是指名词。名词还可细分为天、地、人、物、事、文、艺、乐、宫室与寺观等部,每部再继续细分下去。如天部就有日月、气象、星辰、岁时、节令等小类,地部有山水、土石、湖泊、陆地、海洋、城建、民居等小类,人部有男女、君臣、亲眷、婚育、师生、朋友等小类。

越能在最低级别的小类中择对,便越见工对的功力(但须避免合掌)。例如,天文联:“风云雨雾生雷电;日月星辰照海川。”风云与日月,雨雾与星辰,均属于同一小类;雷电与海川则分属天部与地部,为相邻小类。

能在相邻的小类中择对,也属于工对的佳构。例如,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疏烟流水自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千古属于岁时一类,一楼属于城建一类,不同一小类但分属于天、地两部,正是相邻小类,可算工对。

2)、区别死活

死与活的区别是看形态,固化的还是变化的。“自然而然者”,词义已成永恒,是为死。如:山、水、日、月、鸟、兽、唱歌、打拳、下棋、旅游、肥胖、瘦削、丰腴、稀疎、纤长、佝偻、龙钟、蹒跚,等等。显然,所有的“实字”皆为死词(有实指对象)。“使然而然者”,词义充满变化,是为活。如:可、堪、将、欲、似、若、应、当、愿、宜、合、忍、有、无、思、谓、吹、飘、浮、埋、升腾、缭绕、雕镂、刻划、琢磨、消解,等等。一般来说,只有动词,才有死与活之区分。换一句话来说,动词中一部分是死词,另一部分则是活词。因此,这一条限定了动词中可以配对的范围:动词对动词须分辨死与活,归为死词的动词不能与归为活词的动词配对。例如:肥胖不能对消解,龙钟不能对升腾,蹒跚不能对缭绕,依此类推。

但虚实死活如果卡得过于严格,又往往扼杀想象的灵气,还得放松一点,模糊一点,于是古人又搞出一个半虚实半死活的规则。这有点类似于平仄格律中有一字可平可仄平仄两用的情形。实际上,任何规则的制定只是为了确保游戏的有序进行,规则订得太死,游戏会过于乏味,总得有一些允许变通的地方,以增添玩家的乐趣。半虚实与半死活的设定,就是为虚实和死活之间设置了一条满足要求即可放行的通道。

那么,这个全实与半实、全虚与半虚、全死与半死、全活与半活又如何区分呢?古人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从其所举的例子即可明白。如半实举例:声、光、威、华、音、文、容、形、情、怀、衷、思、魂、顔、性、志、态、度、量、想。这些名词都有“实指的对象”,但这“对象”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所以属于“半实字”。如半虚举例:寒、凉、温、冷、热、晴、阴。这些名词没有实指的对象,但却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获知,所以属于“半虚字”。

既然有半实的字,也有半虚的字,那么,这半实的字,就能对上半虚的字。原来虚对虚、实对实的鸿沟就在这儿被填平了。什么道理呢?你可以这样想,一个半实的字,就有一半是虚的,拿这一半虚的不是可对半虚字么!你看,古人原来这么聪明,在这暗度陈仓。举几个例子:

“竹疏身共瘦(半实),湖近意先凉(半虚转半实)。”《郊园避暑》(宋·葛天民)

“厚禄故人书断绝(半死),恒饥稚子色凄凉(半活余半死)。”《狂夫》(唐·杜甫)

“日晚蔷薇重(半实转半虚),楼高燕子寒(半虚)。”《雨》(宋·陈与义)

“当庭始觉春风贵(半死),带雨方知国色寒(半活余半死)。”《牡丹》(唐·罗隐)

这么一来,对偶的思路便大大地拓宽了。如果没有这“半”字的功劳,谁会想到这“凉”字可对“瘦”字、“凄凉”可对“断绝”、“寒”字可对“重”字、可对“贵”字。

再者,拓宽配对思路还有一个变通的法子:虚实死活的互变。

古人“虚实死活”的这个体系,缺乏严密的思维逻辑,每一个概念的定义都十分模糊。但正是这种模糊,便为词性互变提供了又一渠道。例如,说“有实指对象的”是实字,那么当我在使用过程中“不实指对象”时就变成虚字了。这叫“实字虚用”。虚字“不实指对象”,如果我一旦把它“对象化了”,它就变成了实字。这叫“虚字实用”。同理,将死字动态化,便变成活字,将活字显示为静态,便变为死字。这些个变通的方法,在修辞学中称为“转品”。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这类转品用法,一向叫做实字虚用,虚字实用。有时也简称虚实。一向所谓虚实,或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多不过是名词和动词的转品。常引的例,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贵德》),上面的‘风’字‘雨’字就是所谓实字,下面的‘风’字‘雨’字就是所谓实字虚用;又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隂侯传》),上面的‘衣’字‘食’字就是所谓实字,下面的‘衣’字‘食’字就是所谓实字虚用。这是实字虚用的例。再如‘步’作‘行’解,就是所谓虚字,而把‘步’用为度名,如云‘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纪》),‘步’又就是所谓虚字实用;如云‘君为三覆以待之’(《左传》隐公九年),把设伏以败人之兵的伏兵叫做‘覆’,‘覆’又就是所谓虚字实用。这是虚字实用的例。以上所谓实字虚用,虚字实用,都把名词叫作实字,把动词叫作虚字;谓实字虚用,虚字实用,都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也都就是名词和动词的转品。实际转品并不限于名词和动词。”

此外,还有一种虚实两用的情形。这种特例就是孙逐明先生所说的“四种特殊的字类”:联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孙先生说,“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可称之为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如:

仕隐追*随*〔虚同义〕;师生骨*肉*〔实同义〕。〔吴鼒《挽吴谷人联》

正*邪*〔死反义〕自古同冰*炭*〔实反义〕,毁*誉*〔活反义〕于今判伪*真*〔虚反义〕。〔岳飞墓联〕

四面荒芜权向此间来坐*坐*〔活叠字〕,一肩行李果缘何处去匆*匆*〔死叠字〕。〔江苏南京雨花台联

竹影婆*娑*留画意;桨声欸*乃*壮诗情。〔湖北武昌东湖可竹轩联〕——按:在语法学里婆娑是连绵形容词,欸乃是连绵拟声词。”(《古典虚实字类系统探微》) 

或者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变通”的途径,对仗运用“虚实死活”法便比单纯遵循现代语法学的对仗规则要灵活得多,有趣得多,也会有更加神奇和诡异的对偶句不时喷射出来。

关于“虚实死活”,我就讲这么多。最后引用一段学者的话小结之:“词分虚实的做法古已有之,从古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看出,其虚词对应着现代九大词类中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部分动词。这种差异産生于古今划分虚实的标准不同。古代以有无实义为标准,而今天又加上了语法功能的标准,但是,两相比较,还是古人的划分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事实。”(张文国 覃文杰《词分虚实古今论》)

二、对仗的种类与创作技巧

楹联的对仗,类似于律诗的颌联和颈联,有工对、宽对、流水对等几种不同形式。但因为楹联的句式有自己独特的自由空间,五言、七言联仅仅是其中的一偶之地,所以,楹联对仗的种类便比律诗要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也就是说,除了律诗所有的种类之外,还有律诗所没有的形式,技巧也更加成熟。以下简单说一说。

1)、工对与宽对

从对仗的要求来看,凡满足A、词性相同且属于同一小类或相邻小类,B、在一联中A所占的字数达到75%以上者,便可认定为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例如下面这二副短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这是郑板桥题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联。云对月,同属天体类实字,起对来,同属位置变化活字,一对满,相邻小类数目实字,天对地,相邻小类的实字,山对水,同属地理类实字。全联字字相对,工整严谨,可称工对名作。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这是清代徐青藤的自题联。一个对几间,数目词,同一小类;南腔北调对东倒西歪,状态词,相邻小类小类;人对屋,名词,相邻小类。A的满足率为100%,诙谐活泼而略含讥讽意味,也为工对联之典范。

再看一副中长联:

磨砺伴青春,纵户籍为农,不信天公安命运;

创新彰赤胆,于乡村报国,誓教风采绚团旗。

这是江西作者张绍斌所撰的一副春联,曾获“新农村 新青年 新风采”春联征集一等奖。在一副34字的楹联中,创新与磨砺,彰与伴,赤胆与青春,乡村与户籍,报国与为农,誓教与不信,符合A的要求,团旗与命运,风采与天公,则相隔稍远一些。但全联A的满足率达到78%,可列为工对的好联。

长联的审核比较费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一看,计算一下A的满足率有多高,便可知是否可归入工对之列。

当然,计算A的满足率也只是衡量是否工对的一种办法。有些对仗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如果它对仗的方式巧妙,也可算为工对。

创作工对楹联的技巧是:先将要表达主题内容的相关题材列出来,试拟一个短句,从词性相同的小类词中配对(字少容易工),切记字字紧对而上下联意思要有关联,求其气脉通畅,然后再找相同或相邻的小类词拉伸长度,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工对的优点是字句工整,体现出修辞美和文字对称美。但通常因其过于拘谨,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同时,也容易出现行文的呆板。因此,我们不必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内容,而是要在充分抒情达意、深化意境的前题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

宽对就是词性相同而归属稍远,其工整严谨不如前者,但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咏物抒情来得更加方便,而且因为从远处觅对,常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若对得好,也别有风致。

老杜的律诗,常由宽对而猝然出彩。像《小寒食舟中作》颌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谁会猜到诗人会以“老年”对“春水”?八竿子都打不着。可如果换成“秋光”一词,工整则工整矣,可那味道便没有了。

所以,前人说,对仗“不要太切”,“太切则拘滞”。避免“拘滞”的办法之一就是大胆随意地从远处落想,把配对的距离尽可能地拉大,最好来一个天仙配,人间天上都搅和上了。

你看天津作者韦化彪先生撰的这副联:

国家是海,税款是源,点点滴滴,成汪洋者巨;

发展为先,民生为重,分分米米,筑富路之长。

也真亏作者能扯,这“海”是地理类死字,“先”是动态类活字,“源”是地理类实字,“重”是状态类活字,上下联差老鼻子远呢。全靠一点本句自对的技巧,总算勉强成对。这联行吗?行。夺得安徽蒙城“地税杯”征联一等奖呢。这是宽对受到评委青睐的例子。

宽对的楹联创作技巧是:立意有精深哲理意味可以放出笔头,或者正有高昂的气魄可以攻城猎地,此时不妨直率一些,词性以及句子结构,都可以把尺度放宽一些。简言之,得有料,你才能作宽对。例如,九江府天后宫殿联:

潮平两岸阔;

花满九江春。

这副联从字面看来只有九江可对两岸,其他成对便很牵强。你要是嫌这联对得粗糙,你就错了。因为这是一副集句联。上句来自唐人王湾《自次北固山下》的诗句,下句由唐人张循之《巫山高》诗句“潮满九江春”改一字(上句已有“潮”字,此联改成“花”字)。正因为有此书卷味,宽对又有何妨。

再看成都青城山西蜀第一山联:

千峰平槛立;

九曲抱城来。

曲难与峰对,城与槛词类也隔得远,如果改成“千峰平地立;九水抱城来”就能对得工整一些,可是原有的气势减弱了。所以,当落笔之句已有足够的气势和能量时,宁可对得牵强些也不要多改而损其气脉。又,潼关楼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或许青城山联由此联化出,也未可知。

2)、正对与反对

工对也好,宽对也好,都是从词性与句子结构所对应的严与宽来衡量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比如从应对的逻辑关系上来看,楹联的对仗又有正对和反对的两种分类。

“正对者,事异义同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话。这个意思是说,从不同的两个侧面表达同一个主题的,便是正对。就楹联而言,如果上下联内容不同但表现的主题却一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这便属于正对的范畴。

举例来说,湖南作者刘凤湘先生有一副应征陕西省渭南市《孝亲敬老杯》联:

国手伸来,送一片和谐,催浓老树三春绿;

泪珠滚下,溅无边感动,撒作夕阳万点红。

上下联写的是同一件事(孝亲敬老)的两个侧面,上联从孝敬人的义举落笔,下联从被孝敬者的感恩抒情,这二者都是同样值得赞颂的。这种写法便是正对。

正对楹联的创作技巧是:从一个主题寻找两个性质相同的不同侧面或不同角度构建对称关系,但要避免“合掌”。就是说,上下联选取的事物的侧面、角度要避免重叠重复,用词要避免雷同。像“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以及“共奋雄心开伟业,皆酬壮志展宏图”等对仗,均有合掌的瑕疵。

再说反对。刘勰给反对所下的定义是:“反对者,理殊趣合者。”就楹联来说,上下联由相反的内容所构成的对仗,是为反对。这种对仗的特点是, 出句、对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对比和映衬作用。“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心田不种仙人掌,人际当栽君子兰。”(沙俊青格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西湖岳坟联)这类对仗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刘勰说,“正对为劣,反对为优”,道理就在这里。

用反对的形式创作楹联的技巧是:反对所要表达的主题重点通常在下联,因此,通常先把要表达的主题写成下联,然后找一个对立面设置为上联。上联不妨轻,下联必须重。轻重的对比,映衬更加有力。例如,有一位道德高尚的医师在自己诊所门口悬挂这样一副楹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医生是靠为人治病营生的,如果没有人来看病,医生就赚不到钱。如果只想赚钱的医生,当然希望病人越多越好。这位医生却宁愿自己清贫,因为自己清贫便说明周围的人都活得健康。所以,敢于清贫,便是良心所在。把良心坦露出来,定为下句,再从对立面设置上句,这联便能感动人心。

3)流水对与无情对

流水对通常也叫串对。将一个意思分成上下句来表达,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鹳雀楼》),“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刘长卿《登润州万岁楼》),“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联),“且喜无人为狗盗,不妨唤我作牛医”(《名联趣谈》引医者薛征自题联)。

流水对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特能增强对联的艺术感染力。传说1949年冬,国民党全面溃败前夕,胡宗南军退入成都,作恶多端,有人撰一联讥之:“问道:入冬蚂蚱还能蹦跶几下?记着:落网豺狼难免咔嚓一刀”(《龙门阵》总第三期钟茂煊文所引),这副联全用口语写成,一问一答,流水串对,诙谐而有妙趣。

用流水对创作楹联,可以借鉴的技巧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切成两截,要考虑用什么纽带把这两截串到一起。通常可考虑处理为上下承接、循序递进、并列转折、条件反射、形成因果、左右选择、情境假设、巧置问答等八种逻辑关系。

无情对正好和流水对相反。流水对的上下联内容密切相关,须是上下联合起来方有一个完整的意思。无情对则是字面对仗工整,但内容绝不相关,各说各的事,有点像捆绑的夫妻相处与感情无关的味道。例如,“后死须知无二道,先生岂愿有忠名”(吉水县二忠祠联),因祠里合祭宋末文天祥和明末李邦华,所以上下联是各说各事,互不相关。但字面却对得十分工整。又,“有酒不妨邀月饮,无钱哪得食云吞”(羊城趣联),这是清末广州文人集会,有人出上联征对,何淡如对出下联。正是奇妙的无情对(云吞:广州方言,即馄饨)。

用无情对创作楹联的技巧注意掌握二点:一是字面力求工整而词类不可相同,二是上下联有逻辑关系但内容却须风马牛不相及,离题越远越有趣。

4)、借对与自对

借对是楹联创作中技巧性最为特出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汉字本身所具有的一词多义、一词多音的艺术魅力的体现。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先用了它的甲义,同时再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又如某眼镜店联,“好句不妨灯下草,高龄可辨雾中花。”夸眼镜于视力的放大功效,但上联的“草”是指书写,下联却另借草木之义与“花”构成工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兰州河神庙一联,“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便是借“沧”为“苍”,与“黄”字成颜色工对。

还有一种是借名。例如,清人吴山尊题肇庆七星岩联:“地有七星邻北斗,人如二客伴东坡。”

由北斗而扯上“东坡”,下联借的是苏轼的雅号。借名可沾一下名人的雅气,但更重要的是构成工对。

所以,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对作者的人文素养要求很高,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才能信口拈出。就创作技巧来说,须掌握的是:平时注意搜集名人的字、号、笔名、书斋名,在案头贴一张常用多音多义字表,一联写出后,瞄一眼就知道名、义、音有否可借用而成趣者。

自对也称双边对、就句对、当句对。这是除了上下联的对仗之外,上下两联中的某些局部或全体也“自成对偶”的形式。这可以是词或词组自对,也可以是句子自对。因此,自对是楹联对仗中最复杂的种类。可以有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全联自对及多相自对等变化无穷、复杂多样的形式。

例如,一字自对:“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黄鹤楼联》),登与临成对,日与夜成对,自对后两分句可对。两字自对:“一道二开茶,闲话三江四海;西拉东扯事,喜听北调南腔”(《成都少柏茶楼联》),“一道”对“二开”、“西拉”对“东扯”、“三江”对“四海”、“北调”对“南腔”。多字自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上海嘉定秋霞圃延绿轩联》),上下联前二个分句各为五字单边自对。全联自对:“移石栽花种草;烹茶酌酒围棋”(《上海辛园联》),上下联各由三个自对组成,是为全联自对。

多相自对举例:“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若雁荡,古比虎丘,流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嵝,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垒块;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缃,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桂林月牙山小广寒楼联》),上下联均有二大组自对,前面一组是8句,后面一组是4句。这种多相自对在长联中最为常见。

自对可以强化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音律美。尤其是长联,由于单边句子多,如果没有自对及时补充对偶的元素,读完上下联会很沉闷。所以,长联通常会有多相自对以增强对仗的气氛。

创作楹联运用自对的技巧要说简单也简单,要说复杂也相当地复杂。这里只说简单的,记住二点:A、先定调,上下联各说什么内容,然后列出所有资料,以确定有几个方位可以设置自对,以及自对的长度,要增强气势,便加强排比的分量;B、凡是为了顾及联意而上下联词句很难达到对偶要求时,自对是解急的补救方法。因为以自对的形式互对,可以享受“联律”的实惠,就是说,有了自对的前提,便可以突破词性和结构相同的限制,有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

除了以上介绍的,对仗的种类还有很多,如隔句对、掉字对、叠字对、叠韵对、错综对、回文对、顶针对等等。 这些不是最常用的,我就不说了。

附上一期作业点评


浪子回头,消遣三千弱水【于是】

大娘舞剑,赢来一阙雄诗(尚才)

点评:出句暗藏技巧,“水”由“浪”字(借义)衍出,对句者未能细察(对句也须借义),虽然也可算对得上,但缺乏与上联相匹配的对应技巧。此外,一阙对三千略见瑕疵,数目对要求比较严格。

打捞月色艄公橹【于是】

卖弄风情酒肆旗(涛·兔仔跳)

点评:橹是划水的工具,有“打捞”的功能,旗是图腾的标识以及广告的载体,用“卖弄”稍见生硬,用“揺弄”或“飘荡”较为妥适。

鱼非我欲何堪羡【栖桐】

赋是君思不用猜(云溪居士)

点评:出句由“临渊羡鱼”及“鱼,吾所欲”二典化出,对句或许用今人的《思君赋》,词性对应工整,正成有趣的无情对。但上句“羡”系从典中牵出,下句“猜”便略见主观,不具书卷味。

劝酒令【于是】

行军旗(尚才)

点评:三平对三仄,词性也对得工稳,上下联各不相关,为典型的无情对。

三秋寒雨胭脂泪【小龙】

一季春风碧玉绦(午后时光)

点评:古人有“落花如雨泪胭脂”(唐沈亚之)、“未容谷雨泪胭脂”(宋李石)、“胭脂和泪雨中倾”(明黄氏)等诗句,这是出句依仗的意蕴,对者识之而以贺知章《咏柳》诗意应之,十分得体。词性也一一对得很工整。实词对实词,高水平之作。

窖沉百载,酒涌双江,香风直送东南亚【笑看】

光耀三竿,日飞万里,身影能留宇宙中(雪域魂)

点评:出句夸耀“酒”(还可以是“双江”牌的酒)的优秀品质,三个分句内在联系紧密而出语自然。对句称颂“日”,言其光耀与身影也都贴切,但有两处未尽其妙。一,“三竿”只是个别参照物的品质,不具代表性。二,宇宙中对东南亚有牵强之处,东南亚为一词,宇宙中则是名词+方位的组合词。但若以宽对视之,也还可以。

雨打丁香,滴落千珠均有色【雪域魂】

花筛月影,叠成万朵应无声(洞庭古月)

点评:词性与意境均对得妙。出句对句两见精巧。“筛”字炼得到位。

书画唯消遣【玲珑】

稻粮可治平(尚才)

点评:古人有“长与君王乐治平”、“四海讴歌乐治平”之谓,治平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意味。但在这里,“治平”尚藏有“治贫”(谐音法)之义,正扣住“稻粮”而伸其属性,也是佳构。

渐觉秋凉逢夜雨【于是】

更愁屋破起西风(尚才)

点评:流水对,寓意递进一层。各从前人诗意化出,隽永。

江柳躬身,钓得繁星千串【于是】

池荷仰面,流来清泪一盘(三颗柳)

点评:出句绘景有奇笔,对句以景应之,笔墨旗鼓相当。“流来”或可作“洒来”、“捧来”。

红尘有缺裁诗补【阳光传奇】

白鬓无愁借酒添(于是)

点评:裁诗补红尘之有缺与借酒添白鬓之无愁均为超奇脱俗之妙想,也是佳构偶得之精彩。但“白”字略见呆板,用“霜鬓”、“素鬓”会曲隐一层。

春梦有时来枕上【梅影点点】

美人何日到窗前(阳光一缕)

点评:用美人对春梦太过直接而境界便略差,用“好诗此日到箋中”便文雅一些。又,出句用“春梦不时来枕上”好。

冷露生残叶【日出黄河】

余晖见晚晴(沛龙有雨)

点评:对得工整。对句略胜于出句。出句之“残叶”可暗藏有“长夜”之义。但隐义可通而字面义反而不甚合理。无论是“因寒露生出残叶”或者“在残叶上生出寒露”的解释都有违于自然现象。但“冷露生残夜”或“冷露生长夜”均说得通。

 



梦欣 本名郭业大,网名汉景天、星光老人。自号品艺茶庐。籍贯广东潮阳。曾居深圳,现居广州及旧金山。1948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大历史系。曾执教于潮阳一中,后离职自谋职业。自小喜好古典文学,七十年代曾师从邓其熙先生学习文艺创作,之后一路浸染,养成伺弄文字、涂鸦泼墨、吟诗作赋的爱好。退休后始习拳剑,及弹琴奏乐。诗词作品及诗词评论,自认尚可交流。曾获百诗百联诗词大赛诗词评论优秀奖,纯属意外。现为香港诗词学会顾问。








加微信hlk6868,听诗词公益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