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口中的听懂是真懂吗?

 xyz3i 2016-10-30
本平台扎根一线、推广数学文化、探讨数学教研、服务初中学生家长、意在给广大草根教师提供一个综合性数学教研平台。
ID:cz-math-microlectur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学生口中的听懂是真懂吗?
常有这样现象,学生觉得自己听课都听懂了,然而回家遇到具体问题时常又不知所措,那孩子上课“听懂”的感觉到底靠谱不靠谱?我们又该如何共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

笔者对此有些初步思考,并与身边同仁前辈也有所讨论,一起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现象分析
以下是笔者理解的解题逻辑图:
笔者认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推演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必然逻辑段,指的是指学生做题过程中主观认为由A到B的逻辑途径几乎是唯一的;其二是可选逻辑段,指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从某节点出发,感到有几条逻辑途径可以选择,而这些选项有些是正确的,于是就构成了一题多解,而有些则是根本走不通的!

当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往往由节点A到节点B、乃至到C、到D直至终点(如下图)
单独就某个逻辑段提问学生,'认真'听课的学生一般都没有问题,那么这能算学生听懂了吗?

不能这充其量只能说明学生认可教师所叙述的各逻辑段是正确的,这只是教师甚至答案的解题过程,远非内化为自身的理解!
认可A到B的逻辑是正确的,
不代表学生自己能想到!
在某节课上,我问学生此题如何处理,部分学生急不可耐地在位子上叫到“减一减”,我则“顺从民意”往下做……
写完后,我问一位安静、认真记完笔记的学生,'你懂了吗?'
她点点头,弱弱地答:“懂了”。
我追问:'你懂什么了?'
她犹豫了会儿,把我的解题过程又叙述了一遍
我摇摇头,问道:'我知道‘减一减’可以做,那为什么是减而不是加呢?'
她无语了。
我问:'是不是所有题目都是'减一减'呢?'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了另一道类似的题
继续提问:'本题应该加还是减呢?'
某些'不安分'的学生叫到:'加!'
我请其中一位'叫'地最凶地学生站起,问:“上一题为什么你认为是减,而这道是加呢?”
他答道:“上一题我想过加,但发现没什么用?但减一减就有平方差,然后就可以提取公因式,最爽的是右式通过减也变为零了!”
我点点头,郑重地告诉全班:“你听到了‘减一减’,发现减一减是可行的,然而你们知道吗?他想到减一减,头脑中已经进行了多少运算了吗?从否决加一加到尝试减一减,从发现平方差到提取公因数,直至在头脑中构造出两因式乘积为零!他是已经快到终点了,再招呼大家走这条路,那你走通这条路后除了再次验证了这条路是通的,你又获得了什么呢?”

此时另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方法
“说来听听”
“你们看,其实m、n可以理解为x^2-6x=4的两个根,根据‘韦达定理’,直接可知这个方程两根积为-4”
我震惊了!这是初一的课堂,至今未曾教过一元二次方程。此时还未等我评价,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我随机找了位学生,问:'你最佩服他什么?'
他答道:“这个解法精彩呀!”
“那精彩在哪里呢?是不是因为它用了我们没有教过的知识呢?”
他不知如何回答了。
我告诉学生,它精彩在他的'眼光',当所有同学都认为题目中两个字母不同、形式相同的等式时,他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m、n是一个方程的两个根!这说明,他之前对于方程概念掌握地深刻,后面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及根与系数关系有所预习,也就是说对于同一逻辑段,不同学生、不同层次其理解的深刻性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同听一堂课,同做一份作业,结果却大相径庭的原因!
教师想到的学生逻辑难点,
不一定是学生自己的困难!
预初下在进行含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时,我的教学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引例、有分析、有总结、有范例,自认教学过程也比较完整,学生也都表示懂了,然而课后练习一做,真是哭笑不得。
这说明我高估了学生对于抽象“字母”理解的同时,也说明我心中对于学生困难的估计与实际是有偏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困难的是在化为'ax=b'后如何进行分类讨论,而学生的困难在于他们根本分不清什么字母代表未知量,什么字母代表常数,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字母!

换个角度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他的听懂仅指对于老师强调的难点有所领悟,但不动笔,他根本不知道他到底自己在哪个环节有问题!
解决方案
对于
教师
1、讲授习题前,宜先练再讲
学生如果没有对于数学问题的自我体验,仅盲从教师的讲解,那只是进一步验证了教师的正确,除了提高熟练度外没有其他作用,所以课后独立做题时,即面临稍有变化的问题就一筹莫展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提出的新的数学问题,要舍得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

2、讲授习题中,分析怎么想比怎么做重要
其实学生最困难的是在遇到“选择”时的决策,而不是在坦途上如何行车,而最有价值的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的解题体验。教师必须在讲解数学问题前自己先做一遍,并具备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叙述出来的能力,尤其讲述自己走岔时如何回头的经历对于学生帮助更大。要知道:告诉学生什么路是“通畅”的是有价值,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条是“不通”的同样具有巨大价值。

3、讲授习题后,宜从全局进行归纳总结
能否充分发挥试题的数学价值,讲解完后的总结归纳总结尤为重要,提倡让学生重新简述该题的思路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从全局对于该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理解每一逻辑环节的内在联系与必要性,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全局构思解题思路的意识。
对于
家长
不要相信孩子说课听懂了!
不是说孩子会撒谎,
而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否“懂了”?

所以,
根本不要问孩子课是否听懂了?
因为问了也白问!

你要做的是:查
一、检查笔记!
不是笔记记得好就一定听课效率好,但笔记记得不好一般听课效率就不见得好!如果没有笔记,那一切就明白了……当然笔者提倡的是:上课认真听,课后补笔记

二、落笔再做!
把上课例题落笔再做一遍,一节课核心例题不过三、四题,回家后将笔记原题抄下,让学生自己体验再操练一遍,再身临其境走一遍教师讲授时的阳关大道,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至少说明那条教师教的解法还是掌握的,如果学生已经有所困难了,恰恰说明了他没有懂!

三、说题训练!
基于学习金字塔原理(如下图)
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学生将试题讲授给他人,让他人也弄明白,才能说明他真正懂了,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这位“他人”不是家长又能是谁?所以我提倡对于学生觉得有难度的问题,家长的责任不是把孩子教会(总有一天家长跟不上孩子前进的步伐),而是督促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查资料、询问同学与教师把它弄懂后回家说给家长听,家长在耐心听完学生讲解后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供孩子反思。
对于
学生
1、主动参与课堂思考
学生本人必须明白数学最终拼的是脑子!不愿动脑,懒于思考,永远学不好数学!永远改变不了在数学上被动挨打的局面!永远体会不到数学的乐趣!

教师课堂留下时间让你先体验、思考,学生却呆呆地等待教师讲解;

教师在侃侃而谈自己如何碰壁,学生却只对那正确解题流程感兴趣;

教师在讲解完要求大家反思此题时,学生却急不可耐地偷偷赶做回家作业。

那教师又能徒呼奈何呢?毕竟要面对40多位学生,毕竟不可能对着始终“安静”的你发飙!

所以要学好数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主动参与课堂思考,而能控制自己大脑的只有学生自己!

2、要善于自我总结。
笔者从小智力平平,凡学新知识必懵懂,然而每每此时,我会把做过的题,老师总结的话拿来自己品味、总结,写下了一本本属于自己“教参”。

第一层次:类似问题,同样解法。
经过一个阶段我会发现做的数学问题虽数字在改变,但内核没有变化,他们解法是一致的,于是我会从类似的问题中挑选一题,记录解法,体会过程

第二层次:类似方法,不同试题。
当我学习不断深入时,我进一步发现很多不同试题、甚至不同章节中的问题,运用的数学方法却很类似,我会把运用类似方法的众多试题有选择的进行摘录,比较研究,思考这类问题由于具备什么同性才能运用这样的通法

第三层次:同一问题,不同思路。
再进一步,由于我经常做整理,我会发现对于同一问题在不同章节、不同阶段的感悟有所不同,会引申出很多不同的解法,于是我会把同一问题,不同思路做一整理,每每如此总有豁然开朗,境界有所提升之感。
名家热议
 
徐方瞿老师
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进入“明白”的境界。

在知识层次上,“懂”首先要求是达到“理解”和“应用”,在正确叙述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解释其中的关键词(语);能正确地完成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互译;能独立地构造反例;能在变动或动态状态下,保持对“知识对象”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能在解题过程中萌发意识并发现“隐含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完成有关的解题步骤。

在技能层次上,'懂'首先是学会并通过训练到达娴熟掌握的程度,表现为“学会”和“娴熟”;第二层次要求,就是能清楚地把握每一项技能的关键步骤,心知肚明,牢牢抓住,表达不走样,不变形;第三层次就是对技能表达的每一步骤的正确与否,能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对技能实施的结果能正确地作出预判;能在解题过程中萌发意识并发现“隐含的技能要求”,正确地完成相应的解题步骤。

在能力层次上“懂”就是完成了“领悟”的飞跃和升华,具体是:能发现题目的条件、结论中没有出现的关键性质;能正确地、通顺地表述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能简洁、清晰地理清和表述思路;对自己已经做好的题目的每一个步骤,都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和“为什么会这样想”等等。

领悟就是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想想,想想,突然“嗷…!”灵光一闪,猛然醒悟,豁然开朗的思维现象,人的能力的发展,是和他发出“嗷…!”的次数成正比例的,也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是和完成领悟飞跃的次数成正比例的。一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在发出:“嗷…!想出来了!”“嗷…!我明白了!”“嗷…!原来是这个道理!”“嗷…!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样的学生肯定是优秀的,可以这么说,“嗷…!”就是“懂”和“不懂”的分水岭。
 
徐贤凯老师
学生感觉听懂了,其实只是听懂了每一个个小环节,却对如何构建每个环节没有方向。作为老师应该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而不是问你是怎么做的。面对问题时更多的是先了解学生是全部不会,还是卡在某一环节。我的做法是让有一定思路但卡在某个环节的学生说说已经有的思路,再说说困惑在哪里。关注学生的困难点,并解决它才是老师应该关注的。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真懂。在分析难题时也应该展示自己思考是如何碰壁,如何调整方向的,只有象学生做题一样的情境的展示才是真实有效的,而不是直击正确做法。
 
黄毅老师
严格的讲,仅仅是“听”,不可能“懂”,知识的理解除了课堂听,还需要课后练。老师脑中的知识结构,学生要重构一次,又没有经历老师长年累月的重复,挺难的。比如全等三角形辅助线,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添加,不然学生始终会有点懵。
上海初中数学草根微信平台联盟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上海初中数学第一线草根教师,如同一片孕育绿色春泥,心中牢记着播撒智慧数学的责任,心向阳光,不断实现着自我的提升。我们虽都籍籍无名,然而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感召更多同道中人,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为了自己业务的发展,为了自己心中数学教育的梦想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