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私和有私的辩证——关于《老子》第七章的解读

 天一天一天一天 2016-11-01
无私和有私的辩证法
——关于《老子》第七章的解读
张剑伟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100.以下简称《今译》)
在本章中,老子立足于前几章建构的本体论基础,紧紧围绕“有私无私”的对立统一,从实践的层面,深化、拓展和进一步揭示了第一章提出的“无欲”原则。
从本章的写作格式、手法上看,本章承袭了第五章的写作风格(开头部分),都是由天地推导到圣人(省略掉“道到天地”这个前提。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无私——圣人无私);从逻辑关系上看,本章直接由上一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处接续而来。天地之根是道,而道有“三玄”(见笔者上一章的解读)之妙,天地效法道,具有无私之品性实属“天经地义”。
天地何以能够长久?根本原因是道为其“根”。其具体表现为通过“无私”、“利他”维持自己的长久(《老子》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无私”、“无欲”作为归结点)。无私不仅是有(自)私实现的前提,而且也是长久事物得以长久的根据。“无私决定长久”,这不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幻想、一种神秘的预言抑或一种阴谋和权术,而是老子立足于道的高度,通过观察大量自然、社会现象以后而得出的一个规律性结论。
何谓“不自生”(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马恒君教授认为,不自生“主要指的是不自己生育自己……万物为什么会死,天地为什么会不死……万物都是自己生育自己,如猫生猫、狗生狗。而天地自己不生育自己……天不生天,地不生地”。(马恒君:《老子正宗》,华夏出版社.P20-21)笔者认为,马教授的解释不仅牵强而且不符合本章的文本逻辑,因而也远离老子的本意。“不自己生育自己”是长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吗?北方有一种牲畜叫骡子,由驴和马杂交而成,属于典型的“不自己生育自己”的那类,但它并不长寿,其寿命大致与驴马的寿命相当。在西方神学的论辩传统中,只有那种能产生万物而它自己不被其他物产生、万物皆根据和遵循它,而它无复根据和遵循的东西,才能成为永久存在物,如上帝等。老子的“道”符合这些条件,天地却不符合,因为天地为道所生。
结合“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及本章其他文字,从逻辑上可以断定,“不自生”就是不为自己的生存谋划、“不自营己之生也”(成玄英语,转引自《今译》,P100),即利他、无私。天地无私故存在永久;圣人无私故统治永固。
《老子》被称之为“君人南面之术”,圣人在《老子》里,多数情况都是指“君人”、统治者。圣人只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不存私心、不争民利,才能赢得众望,成就其领导地位,延长其政权寿命;在百姓生命财产遭遇危险的时候,圣人只有不顾个人安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坚决地去维护社会稳定、去保卫和实现百姓的利益,自己的身家性命反而能够得到保全和延长。“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把追求统治的长治久安看作统治者之“私”的话,那么,这种“私”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无私”行为来实现。大禹泯除杀父之仇,“三过家门而不入”,救百姓于洪水,终成天下“共主”;商汤为排除旱灾,置身熊熊篝火之中,为百姓焚身祈雨;汉高祖为使百姓休养生息,送女儿与匈奴和亲;唐太宗为拯救百姓食粮,生吞蝗虫,愿一人承担“神虫”之“责罚”。这些圣人的品格与担当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道。
为便于解读本章的意义,对如下的两个问题需要给予辩证地把握:
(1)长久(寿)。无私决定长久,但长久是相对的,单个事物的长久与天地的长久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单个事物(包括一个人或一个政权)而言,在自私状态下早就该结束的寿命却因其无私而得以延长,甚至一些个体身体寿命结束了精神寿命却因其生前的无私而不断地持续下去(像雷锋),也应该算做长寿。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有一个关于长寿的全新提法,叫做“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2)无私与有私的关系。无私与有私是一对矛盾,体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无私,也就没有有私;反之亦然。一定条件下,无私也就是有私,有私也就是无私,老子笔下的一些得道圣人以“不争”为“争”,以“无私”为“私”就属于这种情况。无私与有私又各自通过对方来确证和实现自己。“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但由于事物存在范围的广大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矛盾及结构都各有其特殊性。无私与有私可以在一个事物身上结成矛盾关系,也可以在不同的事物间形成对立统一即此事物的无私与彼事物的有私构成一对矛盾。地球人都知道天地是无私的,不能说天地的无私是通过天地的有私实现出来的。天地的无私与万物的有私才构成一对矛盾。诚如台湾学者萧天石所言:“天地成万物之私而无私,圣人成百姓之私而无私”。(萧天石:《<道德经>圣解》,P139)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译文如下: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自营己生(以利他为己任),所以才能长久。因此,(在利益面前)圣人总是把自己排在众人之后,结果反被推举到前面;(在危险面前)圣人总是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得以保全。这难道不就是因为无私的原因吗?所以,无私成就了有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