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教师100条新建议95/96

 江山携手 2016-11-01

95.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我们身处一个什么时代?我们生活在商品和经济住在这个世界的时代,10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革命,8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启蒙和文化运动,6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救国,3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阶级斗争,当前的主流话语是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发展”两个字上,与世界潮流合流了。

但是,这发展二字,目前在我国,更多是指经济发展,因为中国人太多有太穷,我们穷怕了。这个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其实本质上是思想和观念的潮流。这些思想和观念都在影响着我们,影响了教育,影响了文化,影响了整治,影响了人的价值观。

经济思维已经代替了政治思维。过去思维下面,我们衡量教师常用的词语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蜡烛”、“园丁”、“国家干部”。现代思维下,常用词语将变为“专业人员”、“准自由职业者”、“人力资源(商品)”、“服务业从业人员”、“员工”、“敬业”、“终身学习者”。

在新思维笼罩下,好教师不是一块砖一颗螺丝钉,而是一个独立的人,因为独立地作为劳动力商品进入市场,被用于市场交换,因此,每个人都要问自己“我值钱吗?我值多少钱?”因此,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干到退休,在现在已不被提倡了。被提倡的是,你进入这个行业,若干年以后,你增值了吗?还是贬值了?至少要保值,才可以在教师市场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保住自己生存的资格。

假定你认同这种说法,认为自己确实是劳动力商品,那么,如果让你更值钱?我想主要是要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整个经济学建立在“商品稀缺”的前提下。中国人的老话讲,物以稀为贵,道理很简单,这种东西越少,越值钱。永远存在下列可能性:大白菜比人参贵,铁比黄金贵,技工比研究生贵,小学教师比大学教授贵。

那么,你真要思考一下,我稀缺了吗?怎么让自己稀缺?就是坚决远离平庸,你可以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但你不可以让自己平庸,也就是说你得拿出你的绝活来。

比如你默默无闻的上下班,但我们都知道你能让差班起死回生,你有绝活了!因为带差班的人是稀缺资源。远离平庸,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什么叫绝活,别人不行的我行,别人行的,我比别人还行。

让自己有绝活必须学会三件事,一是了解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就是给自己增值);二是了解别人(了解别人,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坚定地选择走自己的路,做使自己增值的事,做得更正确而不是盲目的做得更多);三是了解自己身处的时空(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忘记自己要去的方向,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首先是了解自己。每个人其实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无所谓优劣的,你要不停的发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稀缺的,所以发扬自己长处即可,有时候发现发扬自己长处,就在给自己增值,老跟在别人后面,越跟越贬值。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西方文化中的一个词是“反思”,我们现在在用反思这个词,但依然做“反省”解,没有得到西方“反思文化”的真谛。因为所谓反省,就是认为凡事都有一个规范或标准,反省就是问自己“我哪些地方还不符合规范”,因此,只要开始反省了,那一辈子你别的都别干了,成天改正错误缺点就够你忙了。反省已经是一种文化,根深蒂固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不断的教学生自己查找缺点或帮他查找缺点的过程。而反思则不同,反思是问自己:我还有多少能力、长处没有发挥出来?我如何做得更好?因此,反思是自己赞美自己,是张扬人性中的强势。在西方教育中你听不到批评只有赞美,也看不到西方的小孩子将来大了之后有多少骄傲自满。而反省是自己贬低自己,老在挑自己挑别人的毛病,挑的人不敢创新,不敢张扬,人性萎缩。

让自己有绝活的第二件事是了解别人。要知己知彼,别人都在搞得,我未必要去搞了,我去做别人没想到的事,或别人也想做却未做成的事。有时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心里想着我要去做一点事,人活着就是要做一点事的,然后你才会去想,别人在做什么、他们怎么做的,然后才有把握做使自己增值的事。

我之所以要让我们教师多读书,多看报纸杂志,多上网,多参加各种各样的交往交流活动,是为了让大家对各种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保持敏锐,这样才能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才可以坚定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我们北郊学校在一两年里迅速崛起,为什么能实现跳跃式进步?因为我们首先了解自己,九年一贯制是我们的优点,发扬这个优点,先把小学招生搞好进而把小学搞好,事情就成了一半了。然后了解别人在干什么。我们发现别人搞了很多很多,我们搞不过他们,教改我们搞不过飞鸿、海南,现代化教学手段搞不过长青、昆山,我们搞几样东西都是别人没有的,比如把企业管理方式引入学校,比如优质教育服务,比如教育质量诚信体系,比如读书会,每一样都是一个亮点,将来我们会有更多亮点。了解别人,才能更了解自己,才能做得更正确而不是盲目的做得更多。

让自己有绝活的第三件事是对时空的把握,这很重要。“时间”就是时势,要融入时代,顺应历史潮流,不要逆流而上;“空间”就是要融入学校,顺应学校特点,了解学校发展方向,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握时空就能把握机遇,总结这句话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孤立的看都是队的,可时间不到火候未到,你就错了。以前,你想担任中层干部,对不对?对的,古代都讲毛遂自荐。可你去找领导要当中层干部,领导对你有偏见了,说你这个人想做官,不好。现在对吗?对了,中层干部不是官了,连校长都不是官了,都是特殊的专业人才,是稀缺资源,你竞聘了,即使这一次败了,你有体验有经验,经过磨练与别人交流过切磋过了,你付出的成本使你将来有机会就成强者,你会增值的,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一定笑到最后。而如果持观望态度,错一步或许步步错。

那么,如果你要让自己有绝活,你就要为此折腾一生;为什么折腾一生,因为要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稀缺资源,就得要做好这三件事,每一件事都是要折腾你的。首先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要折腾的;把握时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

祝愿我们学校的每一名老师都成为唯一的。

96.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学校为什么要成为名校,一是因为学校必须要有目标,才能充满活力,而对我们这样一所普通学校来说,成为名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我们以薄弱而著称,将来我们以优质闻名。成为名校代表了我们北郊学校的志气,和一所政府办的普通学校的尊严。

学校凭什么出名,我想以下四种对象有助于学校成为名校:1、名校长;2、名课程(或名项目);3、名师;4、名学生。我考察了一些中国名校,一部分名校是校名的历史性贡献,一部分是靠着培养出的人才。对我们学校来说,在现阶段,也许在我这个校长已经出了一点名之后,要寄希望于名课程名师为学校出名了。名课程与名师其实是高度相关的,教师致力于课程改进与新课程开发取得了成果而成为名师,名师打造了北郊学校的高质量有特色,充分反映北郊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而成名课程。名师与名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是名师呢?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才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其它活动以求得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质量标准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底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凤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型;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都向你请求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生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体现学校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靠这门课成为名师,你靠这门课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人。学校里的课程专家现在成了紧缺人才。
教师的成长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一是新手型,二是成熟型,三是专家型。一所名校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专家型教师,我希望我们老师中间更多一些名师,如果你是一代名师,我这个校长不仅决心为你提供令你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即使让让我对你卑弓曲膝我都会十分乐意。

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一代名师的,有些宣传我们不必太当真,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作为佐证。

1965
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悬梁剌骨象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