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癌患者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分析

 洞天禅悟 2016-11-02

作者及来源

龚长艳,李智文,周德训,闫涵,暴婧,叶阮健,曹照龙,高占成,穆新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 6 ): 454-458.

摘    要

目的 分析肺癌合并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肺癌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纳入548例,其中男357例,女191例,平均年龄(64±11)岁,根据是否存在症状性VTE分为VTE组46例,对照组502例。整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参数,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特征的差别。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对可能有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中VTE组患者因VTE相关症状入院,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时间是在患者发生VTE之后获得,故在多因素分析中去除了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型、肿瘤分期、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癌胚抗原、谷丙转氨酶、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等因素当中,肿瘤分期(χ2=14.177)、癌胚抗原(t=2.129)和血红蛋白(t=-2.424)是肺癌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是肺癌合并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058,95%CI:1.307~3.238,P=0.002),而癌胚抗原(r=0.395,P<0.001)和血红蛋白(r=-0.144,P=0.001)与肺癌的分期有相关性。D-二聚体预测VTE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 0.751~0.900, P<0.001)。

结论 本研究中肺癌分期是肺癌患者发生VTE唯一的危险因素,肺癌晚期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高。但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不排除其他可能导致VTE的高危因素。

Trousseau于1865年首次提出了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资料表明肿瘤患者VTE发生率比非肿瘤患者可高7倍。

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最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占肿瘤相关VTE病例的近21%。VTE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病率为7.3%~13.9%。

VTE往往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如:出血、化疗延迟、再发VTE风险增高、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及增加患者治疗费用,若发生大面积肺栓塞则可直接导致猝死,故临床对肺癌患者合并VTE风险评估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肺癌合并VTE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探讨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我院确诊的肺癌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将存在VTE症状且检查明确诊断存在VTE的患者归为VTE组:共46例,中位年龄65岁(27~89),男28例(60.9%),女18例(39.1%);无VTE症状患者归为对照组:共502例,其中男329例(65.5%),女173例(34.5%),中位年龄64岁(27~89)。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按照UICC(国际抗癌联盟)2009年修订的肺癌分期进行分期。本研究中所有合并肺血栓栓塞的肺癌患者,均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阳性,即肺动脉和主要分支腔内充盈缺损或附壁的半圆形充盈缺损,血管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中断,断端呈杯口状、杵状、乳头状;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肺癌患者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结果阳性。

2.确定观察指标:

文献研究显示肺癌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肺癌组织学分型、分期,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因此本研究对这些因素在我院肺癌患者中进行研究。此外,文献也显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凝血酶原片段F1+2与VTE有关,但我院无该检查项目,故改为收集与此同为凝血功能指标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数据,以期有所发现。有研究发现CEA升高有可能促进肺癌患者发生VTE;Wang等发现肺癌患者ALT增高时,其罹患VTE的风险也增加(OR值为3.879, 95%CI 1.514~9.936, P=0.005)。故本研究中也将这两个指标纳入,观察其与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关系。

3.资料采集:

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参数如下: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型、肿瘤分期、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癌胚抗原、谷丙转氨酶(A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生与不发生VTE患者特征的差别。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VTE患者在入院时即获得诊断,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时间数值是在患者发生VTE之后获得,故在多因素分析中去除了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将单因素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加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筛查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结    果

1.5年间VTE组患者中肺栓塞12例,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其他部位深静脉血栓25例;对照组与VTE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见表1。

2.将所有观察指标均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CEA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b则是VTE组低于对照组,VTE组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且以上4个指标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指标中,肿瘤分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Ⅳ期肺癌患者发生VTE比例(71.7%)明显高于Ⅰ、Ⅱ和Ⅲ期的患者(28.3%),其中肺栓塞患者8例,同期对照组肺栓塞患者只有4例。而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WBC、ALT、PLT、FIB、APTT、PT-INR在VTE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实验室指标结果见表2。

3.肺癌合并VTE临床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分期是肺癌合并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058,95%CI: 1.307~3.238,P=0.002)。CEA(r=0.395,P<0.001)和Hb(r=-0.144,P=0.001)与肺癌的分期有明显相关性。

4.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VTE诊断的ROC曲线分析(图1):D-二聚体对肺癌发生V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以335 ng/ml为临界值时,诊断VTE的敏感度80.5%、特异度64.0%,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 0.751~0.900, P<0.001)。

图1 D-二聚体水平对VTE诊断的ROC曲线

讨    论

本研究显示肺癌的分期和VTE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是肺癌发生VTE唯一的危险因素,Demirci的研究表明Ⅰ、Ⅱ期患者VTE发生率为12.5%,而Ⅲ、Ⅳ期患者则高达87.5%。肺栓塞是VTE中较重的临床类型,大面积肺栓塞可以导致患者猝死,Sun等发现Ⅳ期肺癌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3.3%)明显高于Ⅰ~Ⅲ期患者(1.6%),尽管病例数较少,本研究同样发现Ⅳ期肺癌中肺栓塞发生的比例8例明显高于Ⅰ~Ⅲ期患者(4例)。

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Hb、CEA与VTE发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Hb和CEA与肺癌的分期密切相关,肺癌分期越晚,Hb越低、CEA越高,因此经多因素统计后,仅显示肺癌分期是VTE的高危因素。Khorana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b<100 g/L是癌症患者并发VTE的高危因素(β=0.89,OR 2.4, 95%CI 1.4~4.2),而李娜和王燕对肺癌患者并发PE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也与此相同(Hb<100g/L,OR 5.50,95%CI 1.67~18.08,P=0.01)。研究结果表明CEA对于肺腺癌是很好的肿瘤标志物,而其水平高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复发、死亡有很好的预示作用。CEA水平升高往往预示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进展及处于晚期。而以上因素在以往研究结果看来均可以增加肺癌患者出现VTE的风险。Zhang等发现CEA水平与肺栓塞发生呈线性相关,而其预测及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68(95%CI: 0.59~0.76,P<0.001)。

文献报道肺癌的病理类型与VTE发生率有相关性。Blom等通过对53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为鳞癌患者的3倍。Chew等的研究也同样发现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高于鳞癌患者(HR=1.9,95%CI: 1.7~2.1)。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的病理类型与VTE无关,但出现此种与既往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不除外与本研究中病例数较少有关。

本研究显示VTE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关。之前美国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男性肺癌患者合并VTE几率较女性高(RR值为1.75, 95%CI: 1.03~2.94)。这与本文结果不一致,有可能与人种不同有关,因为在此研究中同时发现亚裔美国人的肺癌患者VTE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白种人。Lin等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试验发现,年龄越大,VTE发生率越高,但Tagalakis等的研究发现45岁以下肺癌患者的VTE发病率最高,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降低。所以性别、年龄是否为我国肺癌患者合并VTE的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大数据研究。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的降解产物。由于D-二聚体敏感度高而特异度低,因而具有高阴性预测价值,在临床上,D-二聚体正常则可排除VTE诊断。然而对于癌症患者,由于其凝血系统异常,Lee等对可疑患有DVT的癌症及非癌症患者用同一种方法测定D-二聚体,后经彩超等手段明确诊断DVT,发现D-二聚体检测对于癌症及非癌症患者敏感性相似(86.4%,95%CI: 75.0%~94.0%;82.6%,95%CI: 75.2%~88.5%),但其特异性在癌症患者中较低(48.4%,95%CI: 35.5%~61.4%;82.2%,95%CI: 79.4%~84.8%),而其阴性预测价值也较低(78.9%,95%CI: 62.7%~90.4%;96.5%,95%CI: 94.9%~97.8%)。因此D-二聚体不能简单的用于对癌症患者排除VTE的诊断,而且D-二聚体升高往往预示患者预后不良。本研究对比了肺癌合并VTE D-二聚体在肺癌患者中预测VTE的界值,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25,对VET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当以335 ng/ml为临界值时,诊断VTE的敏感度为80.5%、特异度为64.0%,明显低于临床经常使用的阳性界值500 ng/ml,表明肿瘤患者往往在较低D-二聚体水平时已处于VTE高危状态。

在本研究中,PLT、WBC、ALT、FIB、APTT、PT-INR与肺癌患者发生VTE无关。有前瞻性研究曾表明,白细胞数>11×109/L也会增加VTE风险,然而其机制尚未阐明。而后有学者对PLT、WBC、Hb等研究后发现,在癌症患者中仅PLT与VTE有关。化疗前血小板数升高会增加VTE发生风险。在开始化疗后的2.5个月后,化疗前血小板数>350×109/L的癌症患者有4%发生VTE,而血小板数<200×109/L的患者仅有1.25%发生VTE。这似乎表明对于化疗患者,监测PLT变化有一定意义。纤维蛋白原(FIB)曾被认为与VTE有关,然而,后续报道发现编码纤维蛋白原β链的基因多态性是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的原因,与VTE无关。APTT、PT-INR与肺癌患者发生VTE无关,首先考虑这两项指标不能代替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凝血酶原片段F1+2预测VTE发生的意义;其次,鉴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APTT、PT-INR与VTE的相关性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结果确认。

本研究发现肺癌分期是VTE唯一的危险因素,肺癌晚期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高,在无抗凝禁忌的情况下可考虑预防VTE治疗。但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主要针对有症状的VTE患者,样本量偏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不能排除其他可能导致VTE的危险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