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十八)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11-03



65.慢性胃炎案

许某某,男,56岁,农民。2008325日就诊。

患者胃脘痞满年余,曾多次做胃镜、肠镜等全身检查,除发现有“慢性胃炎”以外,其余均无异常发现,曾按“慢性胃炎”服遍中西药物,就是一个胃脘痞满而无法改善,痛苦难忍。现症见:畏寒肢冷,纳呆腹胀,胃脘痞闷,满胀而不知饥饿,口苦咽干,气短懒言,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沉细无力。证属寒热夹杂,脾寒胃热,升降失调,治宜辛开苦降,方用附子泻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

半夏20g,黄连10g,黄芩10g,炮姜30g

炙甘草10g,党参30g,附子30g(先煎),大黄6g

三七10g,砂仁30g,丹参30g,当归10g

柴胡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

桔梗10g,赤芍10g,牛膝10g,鸡内金10g

川芎10g,生麦芽30g6付。

二诊(41日):病人喜出望外,服药1剂,自觉病情减轻一半,6剂药服完,病症大减,1年之内前所未有的改善,现食欲大增,畏寒肢冷也明显减轻,口苦咽干消失。上方黄连与黄芩减为各6g,其余药物不变,再进6付。

三诊(47日):上述症状进一步改善,查舌质仍红,考虑阴分不足,以进行善后治疗,上方药调整为,药用:

半夏10g,黄连6g,黄芩6g,炮姜30g

百合20g,赤芍10g,炙甘草10g,党参30g

附子30g(先煎),丹参30g,三七10g,血竭10g

当归10g,柴胡10g,川芎10g,桃仁10g

红花10g,白芍10g,桔梗10g,牛膝10g

枳壳10g,鸡内金10g,生麦芽30g6付。

【按语】胃脘痞满临床上极为常见,但其治疗并非易事。原因是胃病之后,人仍然要进食而不能很好的休整,因而久病缠绕。脾胃居于中焦,升降之枢,脾喜温运,胃喜凉降,若寒热药物不能恰如其分地清补并用的话,补则生热,清则伤正,因而造成中枢气机无法发挥中轴之作用,故此造成虽病轻但病人却苦不能忍,且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解决。经辨证后,确认为其脾寒胃热,气血郁滞,故而应用张仲景的五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寒热同调,清补兼施,升降并用;同时合用血府逐瘀汤,行气调血,疏肝解郁,调理气血升降;脾胃气血同调,脾得温而气机得升,胃得凉而血得降泄,升降、气血、脾胃同时得调,中焦气机轴枢功能运转正常,故而诸病得愈,而胃脘痞满消除。

 

66.产后剧烈身痛案

徐某某,女,21岁,市民。200842日就诊。

患者去年夏天在广州生产孩子,由于南方天气炎热,外受空调冷风,加之自己照料无人帮助,又洗浴凉水澡等原因,当时并未什么表现,半年后进行性出现全身疼痛并加剧,曾在广州、北京各级医院检查,身痛原因无法确诊,最后结论下个“抑郁症”,经治疗后情况无改善,反而全身疼痛进行性加剧,以至疼痛彻夜难眠,食纳俱废,大肉尽脱,后求治于余。现症见:身痛畏寒,极度怕风怕冷,疼痛以腰背部为主,夜晚加剧,行走困难,体质极度消瘦,需要有人搀扶,气短懒言,行动困难,面色青黑,呻吟不止,纳呆腹胀,夜不能眠,应用安眠药也无法入睡,四肢冰凉,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几乎难以触及。证属脾肾阳虚,治宜回阳救逆,方用大小回阳饮加味,药用:

附子60g(先煎),炮姜60g,炙甘草15g,三七10g

砂仁10g,红参10g,肉桂10g,桂枝10g

穿山甲6g(另冲)。3付。

二诊(45日):服药后,有明显的效果,怕冷稍为好转,但背痛不能伸直,夜眠稍安。方药对证,但病重药轻,上方药加大剂量,药用:

附子75g(先煎),炮姜70g,炙甘草20g,三七10g

砂仁10g,红参10g,肉桂30g,桂枝30g

穿山甲6g(另冲)。3付。

服药1剂,腰痛明显减轻,但双下肢疼痛加剧,感觉到疼痛往下走的趋势,服药2剂,感觉腰酸痛有反复,有收缩性痛感,不敢伸直腰,考虑筋脉不舒,(47日)服下方2付,以缓筋舒肌,药用:

赤白芍各60g,炙甘草60g,山萸肉100g,全虫10g

蜈蚣3条。2付。与上方交替服用。

三诊(48日):上方交替服药后,疼痛显著减轻,仍用45日方药与47日方药,各2付,交替服用。

四诊(410日):上方药服后,疼痛大减,夜晚可安静入眠,自己可行走到诊室(二楼),并配合理疗腰背部。原方有效,仍2方交替服药:

处方一:

附子75g(先煎),炮姜70g,炙甘草20g,三七10g

砂仁10g,红参10g,肉桂30g,桂枝30g

穿山甲6g(另冲)。3付。

处方二:

赤白芍各60g,炙甘草60g,山萸肉100g,全虫10g

蜈蚣3条,皂刺30g,丹参30g3付。与上方交替服用。

五诊(414日):仍有身疼痛,停服处方二,调整处方一。药用:

附子90g(先煎),炮姜80g,炙甘草20g,三七10g

砂仁10g,红参30g,肉桂30g,桂枝60g

穿山甲6g(另冲),细辛10g,麻黄10g,皂刺30g

血竭10g3付。

六诊(417日):四肢不疼痛,腰部仍夜晚疼痛,可自主活动,仍用上方。3付。

七诊(420日):晴天已经不身疼痛,但天阴下雨时仍感觉到身疼痛,但能耐受。414日处方,加入下药:

细辛30g,杜仲10g,续断10g,骨碎补10g3付。

复诊:3个月后随访,身体健康,一切恢复如常。

【按语】产后病现在十分常见,但甚为难治。其原因为:一是早期治疗多求治现代医疗手段,进行大量的理化检查,并无法确诊为什么病症;二是由于长期延误治疗,而使病情逐渐加剧。该患者由于早期误诊误治常达年余,而病情逐渐加剧,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想到中医治疗,此时病人已病入膏肓,而且几乎是成了废人,疼痛剧烈。如此重症,轻描淡写是无济于事的,既一开始就大剂量姜桂附一齐上,且附子之量由60~90g逐渐增加,才慢慢得以起效,同时配合通经活血之品,以加强疗效,并且持久渐进得使病情慢慢痊愈。

 

67.心源性哮喘案

张某某,男,59岁,农民。200841日就诊。

患者曾按“哮喘”待查而住院,经系统检查,除发现血压160~150/100~90mmHg,时高时低,血压不稳,彩超发现“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以外,其余未发现异常。病人长期自觉气喘胸闷,气短懒言,过度活动后加剧,曾到省级医院进行诊治,也未确诊为什么病症,病人自感上气不接下气,活动受限。现症见:自觉活动后喘息的上气不接下气,气短懒言,畏寒肢冷,平卧时有时可以在梦中憋醒,动则气喘加剧,感觉气不够用,血压不稳,时高时低,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虚阳上扰,肾不纳气,治宜温肾纳气,方用破格救心汤化裁,药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三七10g

丹参10g,砂仁10g,红参10g,山萸肉30g

生龙牡各30g,紫石英30g,灵磁石30g7付。

二诊(411日):服药后,喘息消失,活动后也不感觉到上气不接下气,睡眠良好,血压130/90mmHg,自感病减九成之多。方药有效,按上方再进10付。

三诊(423日):病愈,要求巩固治疗。上方药5付,共为细末,每次10g,每天1次,水煮沸后服用。

【按语】哮喘西医分为心源性与肺源性,而中医则只分为寒热两大类。此例病人长期按“心脏病”治而无效,自感气喘上气不接下气,夜间有时可以憋闷醒,并没有哮喘的其它症状,考虑为虚喘。虚喘中医认为多由肾不纳气所致。因此,方用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化裁,回阳纳气,以使纳气归肾、归根,因而临床疗效显著。表明久病及肾,久病活血,对于诸多的急危重症,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显著的效果。论证了李可老中医所说的:“危急之中救阳为先”正确性。也表明笔者的信条:“扶阳助正,回阳返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