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杂货店伙计 2016-11-04

  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 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

  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

  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绵绵的秋雨洒落在空寂的山谷中,天色已晚,秋色可人。月光照在松林间,清澈的泉水静静地从石头上淌过。竹林间浣纱女们的打闹声远远传来,渔舟唱晚摇动了莲花。诗人以动写静,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空灵的禅趣呼之欲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空旷的山林中,偶尔有人的声音,却没有人,故而显得非常安宁。在这种安静的氛围中,一缕斜阳的余光照入深林中,又反射在了青苔上。人语响和光反照使本来就幽寂的山林更加空旷,被这种寂静的氛围包围着,作者领悟到了永恒的宁静之美。

  二、 王维的山水诗与“无我”的生命境界

  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乃是有“色”和“名”两部分组成。“色”是指肉体和肉体的生长毁灭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所以肉体并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名”,则是指心理现象,由意识、感觉等组合起来的,也在不停的生灭变化着,因此常住不变的“我”是不存在的。王维说“动身则遗身”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水穷尽处,就是深山空寂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思与境谐,神会于物。自然闲适的云其实就是诗人自我心境的写照,诗人坐看云起云落,不把“我”的意志强加在环境的变化中,对境观心而到静极生动,动静不二的禅意,深入到山水姿态中,与自然之美融合,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综上所述,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追求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这种淡淡的空灵的禅意渗透着人生的哲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