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liyh65 2016-11-04
【原文】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问“哭则不歌。”

  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注释】

中和,出自《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哭则不歌,出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是日哭,则不歌”。

  【解析】

  这里是说了三句话,前面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要人自己不要著一点自家的意思,第一句是在抽象的谈理论,点明心体不能留有一点私意,只要有一点私意留存,就可能产生过或者不及的偏差。第二句是举了一个《论语》上的具体生动的例子,陆澄问为什么孔子哭了就不唱歌了,这里的唱歌当然不能执泥于文字理解为引吭高歌,而是一种愉悦情态的发之于声的表露状态。

  “为何哭则不歌”也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大有深意的好问题,陆澄能问到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在心学的修炼上是进行过精微细致的思考的。

  心学真的是要压抑全部的人生趣味吗?把人塑造成一个个死人脸一样的道学先生吗?凡是这样看待心学的人这种想法本身已经有了偏失了。

孔子都要哭则不歌,遇到哀伤之事,哭本身就是在顺情于天理,遇到可喜之事,笑本身也是在晓畅天机。这都是符合良知的本然啊,关键是要知其所止,哭后生活还要继续,生命中的下一个节目必然会接踵而来,此时你要与物推移,心随境迁,与时俱进。笑后烦忧还会若隐若现,你还要恭敬应对,莫要得意忘形,以至于乐极生悲。这才是心学达于化境时所揭示的真谛。所以才说“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还是引用《菜根谭》上的一句作为这句最好的注脚,“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