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临摹实际操作的那些事儿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群里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说临摹汉印的事儿,到今天为止共发布了42方汉印临摹作业,最初大家很起劲的临,而到近两个月的时候,就有人跟不上队了,或者临的不认真,或者临得不好,或者干脆放弃了,临的不认真,是态度问题,临得不好,是方法问题,干脆放弃的,大致是觉得临摹太枯燥了,没意思,不临了。

于是,需要再强调一下临摹的一些问题。

一、范本的选择

目前发布的作业大都是汉印范围内的,这是有原因的。孙虔礼在《书谱》里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复追险绝”,篆刻跟书法一个道理,也先从平正的汉印入手,容易上手,且进境更快。吴昌硕在他的“俊卿之印”边款里说:“抚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另外,临汉印也是“取法乎上”的做法,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斯为下矣。”意思是说,选取上好的范本临摹,只能学到中等的水平;如果选择中等水平的范本临摹,那就只能学成下等的水平了。

因为篆刻初学,所以选的作业范本都是汉印中平正的,如:汉印中平正的淮阳王玺、假司马印

而汉将军印、战国古玺等相对险绝的印章,还有个性鲜明的明清流派印,都没有放到作业里去,遵循的还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篆刻新手大可跟着作业的进程走,不疾不徐,日久自见成效。

二、读范本印

范本既然选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马上拿来上石,马上开刻,而是应当平心静气地对范本进行观察。如何观察?

1、先确定范本的风格。是雄肆,是古朴,是典雅,是秀逸,这是在心里对整个印章的风格有个初步印象。比如:

广汉大将军章,就是雄肆丰满的,这样印线条多坚决果断,用冲刀就容易达成效果。再比如:

和福,这样的玉印,就是典雅庄重的,就要注意白文和红地的匀空,还同时要注意线条的均等。再比如:

薛令之印,这样的印,就是大刀阔斧的爽利、古朴,线条的变化就多,有粗有细,往往需要冲切结合。再比如:

皮聚,这样的印,就多是秀逸风格的,刻起来,直线条和曲线条的结合就要注意。

各种风格的印,在刻之前心中就要有数,这方印大致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往什么方向努力。

2、范本的局部特征

这一条比较细节一些。

首先就要看这方印是总体形状,是正方,长方,还是梯形、倒梯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形等(方印外的印章陆续会涉及到。);

其次就要对文字的结构形态及所处位置作出判断,线条如何走的,是向上,还是向下,是向左还是向右,是曲弧线还是直弧线,线与线之间的向、背,每条线的粗细渐变如何;

其三还要注意每一个字的具体位置跟其他字之间是抬升了,还是下降了,或者是在一条水平线上,或者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大致是多少等;

第四还要注意线条的形状,是均匀的直线,还是中间细两头粗,还是中间粗两头细,或者线条是钉子形;

第五还要注意整方印的分朱布白情况,对章法也有大致的了解。比如

广陵王玺整方印中每个字都是方正的,字与字之间占的地位是均等的,是汉印里的满白风格,每一条线条又都是中间细,两端粗线条中间都有向内的弧度,中间隐约能看到十字形的界线,笔画两端基本均以齐齐的切平为主,玺字四个叉中间的两个点大小不一,外面的那个小,里边的那个大,广字的两只脚高低也各不同,外面的那条高,里面的那条低,广字头顶的一点只是略微刻去了一点石头,广字中间的黄字略微有点扁平的隶意,陵字的耳朵三个方框大小并不均等而略有区别,玺字上部两点距离中线的位置内点较外点稍大,王字的中横并不同于普通的王字的稍上位置,而是稍下移,王字整字的线条均较其他字的线条粗一点,玺字中线较其他线条又稍细,中横有向处稍移的情况,印石左上角有圆转的角,其它三角则较方正,章法是汉印中典型的三密一疏……

三、描印稿上石

这部分内容也较细致,打算专门写篇文章出来,至于如何摹写印稿,不同的印用何种方式摹写,在下一篇文章里说。这里只先说:不管是反写上石的还是各种上石(风油精、稀料、洗甲水、复写纸……),完成后,上石后的石面效果都要平正,清晰,没有好的、清晰的石面效果,不要动刀刻。可以再次上石,别拿一方歪歪扭扭、模糊不清的上石结果来刻印,刻得再认真,也拿不出手。

四、刻完后的原印对照

临摹的初级阶段,一般是实临状态的临摹,就是原印是什么样的,就刻成什么样的,要求很简单,自我检查也很简单,就是“乱真”,“毕肖原印”,跟原印一模一样,放到原印边上基本看不出来谁是原印。

这里一定要克服一种情况,就是:我认为这一笔应当如何表现,我以前如何处理的这样的字等,要完全做到“无我”。这种情况,有一定基础的初学者易出现,一定要清楚,之所以你又回过头来临习汉印,就是为了克服你之前刻印中出现的困难,寻找以前学习和实践中的不足,再回到自我状态,实临就失去了价值。

临得像并不是目标,是过程。

实临的目标:

1、训练眼睛的观察力。比如刻前的读印,读出细节需要眼力;比如摹写印稿时的细线钩描,没有眼力,就算是描红,描出来的字也相差很大;比如刻印过程中入刀点的准确选择,眼力不好,刻刀一着石或者左了或者右了,或者上或者下,得出来的线条位置就不准确。

眼睛的观察力高低,直接影响后期的创作水平。

2、训练手的控制力。比如入刀后,是打算冲的,就一定是冲,打算切的,就一定是切,想快速奏刀的,就能够入石快冲而不至于浮于石面滑刀刻坏石面,想碎切行刀的,就不至于在抬刀一刻离石过高,而二次入石的入石点又难够准确,这些细节,不是经过长期的训练,都不能达成。

比如作业中有原印:弋居丞印

在作业中完成的有下面这样的作业,大家一看就能看出高下(当然,仅限于此印此次的临摹)来:

有的问题出在石料上,石料太脆爽,石料选择的经验要增长,这样的脆石刻不出来清雅的原印效果(临摹的过程也是对不同石料的刀感体验的过程),比如左上一方;有的是印石形状没有处理到跟原印一致,比如下中一方;有的则是在刻印的过程中丢不掉自己,比如下左一方;有的则是细节上某些笔画不看原印,比如上中一方;当然,也有刻得较好的,放在群里大家一看,就觉得刻的较好,赏心悦目,没见过原印的,也觉得好,比如右边一方,虽尚有不足,但足得原印精气神,所以好看。

临摹是一个枯燥无味的长期过程,甚至因为有原印对照,要求还显得过于苛刻,但正是这种苛刻,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有可能夯实刻印的基本功,才有可能达成真正的“心手相应”,想刻成什么样的效果,才有可能真的在手上表达出来,脑子里的设想效果,才能真的通过刻刀达成。

实临到意临,再到仿刻,再到创作,这是必须走的道路,别想着抄近道。

(【老李刻堂】之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