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四有章第十八

 向死而生hl265w 2016-11-06

四有章第十八

恭闻大道之用。用之于无为而治。用之于有为。则不治也。无为而治者。各循自然。行其当行。而不自知也。是为至诚之实理。故己私不立。天理纯然。上下相安于无事之中。朝野共乐于雍熙之化。不见其为之之迹也。若使治出于有为。必因时势有变迁。人情不古处。岂得安于自然。上下无事乎。无为而治。有为而不治者。盖为此矣。

此章经旨。至诚无妄者。天之德也。大公无私者。天之道也。以无为之事顺之于天。以自然之理齐之于物。圣人至治之德。未有出于此者。倘若不然。因时补救。大有作为。虽或有斡旋之处。终非无为之上治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太古盛世。三皇在位。万民一体。以道治天下。虽无仁义智慧忠孝之名。实然之德。人人自尽。有其实而无其名。其名不必立。天下之百姓。仁义同然。智慧同然。忠孝同然。人人各行其当然而已。此正是上下相忘于道化之中。日用而不自觉之妙处。次后为君者。不能以道治天下。不修无为之德化。所以大道隐矣。此非大道去于人。而隐之也。乃是人自去之耳。不得不立仁义之名而用之。仁义之名即彰。故曰大道废。有仁义。仁义之名既立倘若不以智慧而济之。其仁不周。其义不大。所以三王之世。又以仁义治天下。不得不出以智慧。智慧既出。天下之民。徇于智慧。离淳丧朴。就伪失真。败亡之机。国家之乱自此而生矣。迨至春秋之乱。有五霸之危。聪明之士蜂举。奇智之人并出。假仁假义。多行诡诈之谋。尚利尚名。皆为自私之事。此皆是智慧所出之害也。故曰智慧出。有大伪。盖是此义。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者。父母伯叔兄弟。六亲和。则孝而皆孝。慈而皆慈。虽有孝慈之人。不必有孝慈之名。惟六亲不和。孝慈难尽。从此难尽之处尽之。其孝慈之事。不能掩于天下。故孝慈之名。亦不能掩于天下。譬如瞽瞍顽。所以成舜之大孝。若使瞽瞍不顽。舜之六亲必和。孝道易尽。大舜孝子之名不必有矣。故曰六亲不和有孝慈。别本将慈字作子字看者。其义亦可。

国家昏乱有忠臣。

尽其心而无私。谓之忠。上下不明。谓之昏。国家失政。谓之乱。细想圣君在位。同乐承平。国易治而民易安。人人可为忠。不显其为忠。又何用求有忠。惟国家昏乱之际。臣节难立。忠义难尽。果能从此难尽之时。舍身报国。力扶大义。镇安社稷。虽不有心立名。忠臣之名。无不显矣。譬如商纣无道。囚箕子。杀比干。所以忠臣之名。万古不朽。假使纣王有道。君圣臣贤。箕子无囚。比干无死。忠义之名。亦不必有于今日。故曰国家昏乱有忠臣。此章是明上古。本是无为而为。自然之治也。因气数有兴衰。故人心生大伪。愈趋愈下。时事使然。修道之人。若能不显于用仁义。不显于出智慧。尽其当然。行所无事。亦如孝不必立孝之名忠不必立忠之名。何患道之不成。命之不立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