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道贵章第五十六

 向死而生hl265w 2016-11-06

道贵章第五十六           

恭闻不言之道。离分别。忘名相。浑同于天地之间。而天地不知。妙用于万物之中。而万物不觉。无象无状。体万物而不遗。无余无欠。化万物而不有。虽欲言之。无非强名而已。修道之人。果能从不言之中言此妙道。是谓无音之大言。无所不言矣。果能从不闻之中。闻此妙道。是谓无闻之真闻。无所不闻矣。如此。方为妙知。妙言。妙见。妙解之人也。到此天地。贵贱亲疎。非我有也。荣辱得失。焉能加于我哉。文中所谓。不言之妙。正是此义。

此章经旨。乃是显示。知道之人。处己不自衒露。处世不有圭角。以不同之妙。修之于己。以大同之妙。处之于世。所以谓之玄同。世间逆顺得失之情。皆不可得而入之也。

知者不言。

默契道体。谓之知。不言者。心与道合。惟自知自行。未尝以言语显露其妙。切思至妙之理。得之于心。心与道合。知之既真。岂用言语谆谆。用于天下。皆是无为之化。行于天下。皆是不言之教。故曰。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世间言道者。多因未悟。故多生议论。言论生而道愈晦。以无形无体之物。而欲以言语形容。必不能肖其妙。则所言。或入于支离。或流于偏僻。而其心实未知道。故曰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若是真知。修己之功。无不严密。处世之道。无不浑同。缄口忘言。谓之塞兑。默守无为。谓之闭门。口是是非之门。言语宣发。心神必动。若不缄口忘言。是非由此而生。人我由此而出。是以深知大道之圣人。慎言语之出入。即是绝是非之尘缘。故曰塞其兑。人之六根。眼根为监察之门。耳根为采听之门。鼻根为出纳之门。舌根为审辩之门。身根为动静之门。意根为起灭之门。此六门。若不闭守关防。则六贼出入。六尘染惹。至于六识交妄。心上之灵台。不能清静。性分之本体。不能圆照。是以真知大道之圣人。融归一性。不使内相幻发。屏绝万缘。不令外相引入。心清性静。常以闭门。为修己之妙用也故曰闭其门。修道之人。果能紧闭六门。调养神气。眼若不视。其魂自然在肝。耳若不听。其精自然在肾。鼻若不闻。其魄自然在肺。口若不言。其神自然在心。身若不动。其意自然在脾。意若不生。五神自然守舍。五神守舍名为五气朝元。从此而元精化为元气。元气化为元神。元神还虚。名为三花聚顶。此等妙处。都是六门紧闭之功力也。

挫其锐。解其纷。

真知大道之人。则又挫其锐。以治其内。解其纷。以理其外。挫者。挫去也。锐者。气猛也。人之有机智。犹刀剑之有锋刃一般。故曰锐。倘若夸会夸能。机智虽巧。精神未有不衒露。德性未有不鉴丧者。惟圣人虚心应物。全无一毫圭角。去其机智。守其愚拙。以挫锐自养。故曰挫其锐。解者。解释也。纷者。纷乱也。事物缠绕。不能整齐殴遗。故曰纷。若是物欲交攻。根尘互起。此性未有不迷者。此心未有不乱者。惟知道之人。心不起于欲。性不引于情。常如虚空。物自难染。因事处事。自然镇静。纷纭外诱。一毫不有。故曰解其纷。人能消内念。而去外缘。常清常静。即是善解其纷。而知磨炼身心者也。

和其光。同其尘。

真知大道之人。又且和其光。同其尘。道德仁义。诗书礼乐。凡有宣着发挥之处。皆是人之光也。功名富贵。人事交接。凡有缠绕坠累之处。皆是人之尘也。圣人道德之体。养之极厚。心德之光。涵之极纯。不以自明而先人。人之明。即我之明也。不以己是而达物。物之是。即我之是也。忘人忘我。不事分别。我之光与人之光。如以火照火。浑同无迹。故曰和其光。圣人心上无尘。处事之法。不得不同其尘。所以不弃于人。辅翼训诲。殷然有同善之心。所以不弃于物。裁成处置。慨然有一体之诚。虽遇难处之事。不善之人。亦必有法以导之。有情以感之。随宜顺理。期于济世。故曰同其尘。吾见今之人。自己之道德。尚未养就。便去分辩善恶。自己之身心。尚未清静。便去拣择别人。或妒贤嫉能。或趋名竞利。抬手动脚。便入尘缘之境。举心运念。不知大道之本。却不思少有人我之分别。便不是道。少有不同之形迹。便不是德。当于此处。打点身心。造到忘人忘物。浑化之地。方可谓真知大道之人也。

是谓玄同。

此句是总结上文之言。上文所谓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皆是与世玄同之妙义。玄同者。谓圣人之同。非世俗之同。圣人之同。妙应不测。浑然无迹。离分别。忘名相。以道同于天下。以德同于世人。虽有贵贱之不一。虽有智愚之不同。圣人以道观人。其道未有不同者。以德观人。其德未有不一者。道德既同。则不同之内。自有玄同之妙。故曰是谓玄同。吾见今世之人。或有同于事。而不同于心者。或有同于谋。而不同于德者。少有乖违。便起分别之见。与物不能相忘。此皆是世俗之同。非玄同也。果能塞其兑。内无所出。果能闭其门。外无所入。果能挫其锐。治之于内。果能解其纷。理之于外。果能和其光。养之于己。果能同其尘。随之于物。到此地位。无往而不玄矣。无往而不同矣。既玄既同。真可谓知妙之人也。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此六句是言。即到玄同地位。妙无妙有。妙动妙静。心德之微。不可测。玄同之妙不可知。心与太极同其体用。与鬼神同其变化。所以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倘若可得而亲。未尝不可得而疏之也。倘若可得而利。未尝不可得而害之也。倘若可得而贵。未尝不可得而贱之也。果若如此。便不是玄同之德。便不为真知大道之人耳。故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学道之人。果能到此。道之不成。德之不玄者。未之有也。

故为天下贵。

此句是总结上文。亲疏利害贵贱。无一可加。无一可损。是天下之至贵者。未有过于此者也。贵而无上。不有其名。贵而无位。不求其爵。贵在天下。人不可见。贵在万物。人不可知。非世间共闻共见之贵。是以强名之曰。故为天下贵。修道之人。若能得此至贵之理。修此至贵之德。可与天地同其体。可与造化同其变。非玄同而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