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微学精讲【25】 第81章——【信言不美】

 君心已老 2014-07-18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

第81章——[信言不美]

 

【题记】

 

本章有两个关键点,其一为辨证法思想,表象与内在往往相反;其一为空灵。圣人不积累有形和无形之物,全心全意为人、与人,合于大道无私不争之玄德,自然空灵,灵机源源不断。

 

【正文】

 

信言不美①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②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③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④

既以为⑤人己愈有

既以与⑥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⑦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转载]《道德经》微学精讲【25】 <wbr>第81章——【信言不美】


【注释】

 

:辞藻华丽。

:辩:争论而不实做。

:广博。

:积蓄。

:帮助。

:给予。

:坏处。

 

【直译】

 

诚信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

辞藻华丽的话没有诚信

善人不去争辩

争辩的人不善

真知的人不广博

广博的人没有真知

圣人不积累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为了别人反而自己越来越有

给了别人反而自己越来越多

天之道,只有好处而没有害处

圣人之道,只实做而不为自己争取任何回报

 

【绎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辞藻华丽的话没有诚信

 

从生活经验上看,诚信守诺的话往往朴实,没有那么美妙动听;而说的很漂亮,往往难以做到,不能保持诚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者不去争辩;争辩的人不是善者

 

联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者,具备各种善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现在汉语含义上的善人这么简单。善者,体现为善于实做,而不是口头争辩,因为争辩无济于事,无益于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知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没有真知

 

从生活经验之中也能看到,有一种人,什么都懂一点,但是是泛泛而谈,不具备真知。

 

注意:知与识不同。在古代,知,如现在所言的“真知”;识,就是上一章解读的“前识”。知,为元神直接感知无之中的信息,从心中自然流出;识,表现为识神的一种思辩,对“知”的一种整理和再次解读。

 

其它如:语与言不同、声与音不同、人与民不同,等等。这是在学《道德经》需要注意到的,而现代汉语已经不分、连用,形成词组。这两者之间,本质上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有与无的差别。

 

总结上面三句。圣人是知者、善者,贵言守诺;而一般人是博者、辩者,说话漂亮动听但是不守诚信。

           

圣人不积圣人不积累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从《道德经》其它章节可知,圣人淡泊物质欲望,当然也不去积累有形的财富;甚至连无形的财富也不积累,善实做,不善辩,将真知、无知,也就是无的知,与人分享、交流。

 

既以为人己愈有为了别人反而自己越来越有

 

既已与人己愈多给了别人反而自己越来越多

 

这里的不积,主要是无形的财富,也就是无的知。当圣人把他的无知与人分享的时候,自然倒空自己,等于是进入空灵状态,与大道形成橐籥,也就自然感应到更多的大道灵机,所以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有。

                 

联想: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只有好处而没有害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利,从整个天地氣化格局来考虑是有利的。又如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好比雨水,是大地上的水,经过天上阳光蒸腾而上,化为雨水落下;但是经过天光、天氣整合,就对万物生长有利无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只实做而不为自己争取任何回报

 

圣人之道如天之道,仿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精神,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重点落在实做。在学习《道德经》过程中就可以交流、分享心得体会,从而进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的空灵境界,获得真知。[转载]《道德经》微学精讲【25】 <wbr>第81章——【信言不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