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如冰释水 2018-12-22

懂得(道德理论)的人不会妄谈妄谈(道德理论)的人不知道(道德理论)的真谛。堵塞万物纠缠的通道,关闭万物互动的大门,降低万物互相的针对,分解万物之间的纷扰,平和万物表面的光耀,让宇宙万物浑然共存于尘土。这就是道深远玄妙的万物大同。 因此,(对于世间万物)不要以得到就亲近他,不能得到就疏远他;不要以得到它以为利,不能得到以为害;不要以得到就尊重他,不能得到就轻视他。所以说“道”的这些行为才是天下最尊贵的!

道德虚空,无有可言。道德真谛,不是听和说能够得到的,只有用心去悟,克制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才能心与道合。大道是虚空的,道德的显现是真实的,大道的行为玄妙虚无,它是无法用后天言语讲述的。大道无为恩养万物,大道无言教化天下。所以言教天下不合乎道的特性。

由此而知,多言的人,并没有真正得到大道的真谛。言为心声,心不明大道之理,所以才夸夸其谈。对于大道这个无形无体之物,要以言语去形容,任你有百般聪明,千般智慧;任你以多么雄辨的口舌,无论怎样去描述,你都不能说出大道玄妙的根本。知晓道德的人,德为己德,修为己修,知之愈真,藏之愈深,惟恐一言轻出,德失于心。这就是知者所以不言的原因呀。道的本质精华不可言,可言者多是浮表现象。所以知者并非不言,而是实在难言。多言之语,有时误己,有时误人。世间有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因口造业等等喝多的例子,也是教人修心炼己,断除口业的律己之谈。所以修行中要逐渐做到泯智勿炫,毋逞口锋之利,检言制舌,恪谨语言。谨慎于开口之前,省察于出言之际,就可不生妄言,不作绮语,戒断口业。如此慎独在心,则可进德修真。

先辈云:“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讲的就是塞兑慎言的道理。太上要人闭其嘴,守其口,慎其言。因为人之失言,最易伤人;言语未出,心神先动,耗神散气,损人伤己,所以言多有害。况且若不缄口妄言,惹是非之祸也是经常。所以有道之人,其修心之功严密,处世之道混同。圣人之言,更是言简意赅,言必合道;有问则答,不问不答;不得已而言,绝不轻言。此即是“塞其兑”。

人有六根六门,为害身之祸源。“六根”者,眼为监察之门,耳为采听之门,鼻为出纳之门,舌为审辩之门,身为动静之门,意为起灭之门。此六门若不关闭严守,则六贼自由出入,六尘任其染惹,以至于六识交妄,心上之灵台不能清静,性分之本体不能圆明,这就是世人欲念至损性害命的根源。真知大道之人,将六门融归一性,不使内相幻发;屏绝万缘,不引外相入内。六门常闭,心性清静,不受外尘污染,不为外魔扰侵,此即“闭其门”。

紧接上文‘老子’又讲不仅要闭其目,塞其口,还要以静养心,闹中取静,以养真性。锋芒毕露,导致精神外炫;纷扰不除,导致杂念丛生,久而久之,德性就会逐渐丧失,所以真知大道之人挫其锐不露锋芒,治其内摆脱琐事烦扰,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

以上这些都是讲:封闭万物的欲念之门,是真正的大制。天下万物以自然而生存、发展、变化。无思无念,无争无执,无纷无扰,无贵贱、利害、亲疏的区别,共同和谐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这就是天下大同。天下大同与道的特性相同,所以称它为玄同。

道生天下,天下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作用,真知圣人,无分别心对待万事万物,和合世间万事万物生存、发展、变化的特性与万事万物一起任自然的变化,生活在道母的怀抱。

 所以有道之人,无分别心看待天下万事万物,不因得到什么而欢喜,也不因未得到什么而怨尤;不因得到什么而以为是利,也不因未得到什么而以为是害;不因得到什么而以为是贵,也不可因未得到什么而以为是贱。

至道不损,至德不益,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真正之道义是天下大同,无亲疏之别,无物我之分,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广慈博大,至诚不移。所以,不可能得到额外的亲近,不可能得到额外的疏远;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利益,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妨害;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崇贵,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卑贱;因而为天下人所尊贵。道本一体,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所以世间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和谐体,无一可加,无一可损,所谓亲疏、利害、贵贱,都是相对而显。如有所亲,必有所疏;如有所利,必有所害;如有所贵,必有所贱。。道生万物,一视同仁,绝无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贱的区别。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无分别心对待万事万物,便是天下道德具足的人,这才是天下最高贵的人。

所以修道之人,要律己不炫露,处世不立异。以不同之妙,慎独俢己;以大同之妙,处之于世。以平等之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