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江海章第六十六

 向死而生hl265w 2016-11-06

江海章第六十六

恭闻自高以上人者。不可以长天下。自是以绌人者。不可以成天下。一人之知虽大。何如合天下之知更大。一人之能即善。何如共天下之能更善。不自恃其知。是不与天下争知也。不自有其能。是不与天下争能也。是故不上人。而人亦莫能上。不先人。而人亦莫能先。虽自处于下。为天下乐归之下。自安于后。为天下不敢先之后也。要旨无为而为。无争而事。乃能有如是之广大。如是之自然尊崇也。看经者自详之。

此章经旨。是发明圣人虚心忘己之义。故以江海取喩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之事。不曲则不全。不枉则不直。不洼则不盈。不弊则不新。是以圣人之为圣。不伐善。不施劳。不自尊。不自大。不私之于己。不取胜于人。能以谦卑就下自处。不以贡高我慢为心。譬如江海。能为百谷之王者。因江海之地形。善以卑下自安。众合之川流。无不归之者。以其有容纳之量。故聚众流。而成江海。为百谷之王也。此非有所激之引之而然也。皆因众流百谷之水。各得去高就下之道。自然而成朝宗之势。故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盖是此义。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此四句。正是明圣人。虚心忘己。如江海善下之义。圣人之道隆德备。自有不得不上民者。然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人之所不知。不敢视为己之所知。己之所知。不敢视为民之所不知。言愈下而心愈虚。心愈虚而辞愈谦。假令圣人不下民以为言。则所言者。人亦安能攀跻。安能则效。安得如江海之纳百谷也。圣人之参天赞地。自有不得不先民者。然圣人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己之所能。不敢视为民之所未能。民之所未能。不敢视为己之所已能。身愈后。而视人皆己师。心欲降而视己皆不足。假令圣人自高其身以先民。则所行者。人亦安能步趋。安能效法。亦安能如江海之为百谷王也。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盖是此义。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此二句。又是上下相忘。不知有贵贱先后之义。圣人首出庶物。德冠群伦。是处上也。然圣人之处上。而民不重。畏其威而不敢犯。遵其令而不敢违。皆民之重之也。圣人处上下。民共安于无事。止见其可亲。而忘乎其临我。皞皞乎如家人父子。所以咏乐只而歌父母。非民不重之验乎。圣人创制显庸。为表为率。是处前也。然圣人之处前。而民不害。立一政而有妨民之生。出一令而不利民之事。皆民之为害也。圣人处前。下民共化于无为。只见其利我。不见其苦我。熙熙然如一家一身。所以乐同乐。而忧同忧者。非民不害之证乎。所以圣人处民之上。上下相忘。处民之前。前后相忘。民不重。民不害者。不知有贵贱。不知有前后也。文中言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盖是此义。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三句。又是以不争。明上文之义。天下之百姓。虽然不可尽量。主之者。惟在一人而已。倘若言不逊下。则谦让之风不行。身不处后。则修己之德不大。是故圣人。口代天言。身代天事。上应天意。下合民情。天意既合。民情既顺。天下之心。与圣人之心。万心一心也。天下之身。与圣人之身。万身一身也。恩溥如天。德厚如地。天下之民。仰之如和风甘雨。慕之如瑞日祥云。泽被草野。声闻中外。是以乐推而不厌也。文中言天下乐推而不厌。盖是此义。圣人之德化。到此等地位。可与汤武同功。可与尧舜并德。非虚心忘己。焉能如是哉。以此观之。乐推而不厌。非圣人有心使民乐推也。非圣人有心使民不厌也。能成天下之大。不自有其大。能成众人之私。不自有其私。不自是以为是。不自知以为知。凡所以言必下。身必后。如江海之善下者。皆是与民不争之妙也。以不争之道。为无为之为。以不争之道。事无事之事。天下之民。感圣人无为之为。其有为之私心。如坚冰遇日。无人不化。沐圣人无事之事。其有事之争端。如顽金见火。应时而销。家国天下。同是此心。家国天下。同是此性。谦让之风已行。争夺之风自息。虽欲争之。则亦莫能与之争也。文中言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盖是此义。世间人所争者。皆是有为之事。或利或名。或荣或辱。或先或后。或有或无。终朝以利欲侵蚀。日日以无名遮障。日久日迷。愈趋愈下。若非圣人无为之德化。终不能正其初心。终不能复其本性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