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魔都 也是我们永远的上海 最近,有一则短视频广为流传。多媒体艺术家JT Singh用极富魅力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只属于上海的视觉故事。一起来看吧!穿梭在石库门里弄和大街小巷,与记忆相遇↓ ◆ ◆ ◆ 一些东西正在崛起 另一些东西却在慢慢“消失” 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 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如今何在? 属于上海人的12个记忆 你还在吗? 28寸的脚踏车,铃声清脆 爸爸坐在前头,我坐在后头 爸爸的肩膀宽厚温暖 坐在上面满满都是幸福 每天,爸爸都会载着我加入脚踏车的大军 那时的上海真是一座属于自行车的城市 不管你是永久,还是凤凰 哒哒哒哒哒......记忆中的那些个周末 陪伴着妈妈的不止有我,还有这台缝纫机 妈妈没事就会坐在缝纫机前做起针线活 这意味着又有新衣服了! 即使只是拿旧衣服缝缝补补,就已经很满足 有时候床单破了也要靠缝纫机来修补 对,就是这种印花的老床单 现在看起来有点俗气 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的 以前的公交车都是这样的 车开的慢吞吞的 每次坐都像是出远门 每次上车,爸妈挥挥手上的小卡片就进去了 当时蛮有优越感的,感觉就像是免费坐车 后来才知道小卡片叫“月票” 也是要每个月买的 那个时候 有部轿车就是土豪的标配 而且,轿车=桑塔纳 照相的时候 有辆桑塔纳当背景 也是很有逼格的 ![]() 那时候家里没有洗衣机 妈妈们洗衣服都用搓衣板 这些东西放在今天都成了老古董啦 除了搓衣板 那时候家家户户好像都有这种大衣柜 存放着我们温暖安定的小日子 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 爸爸经常把算盘打得啪啪响 看着爸爸手里翻飞的算盘珠子 感觉特别厉害 还有一样东西每家不可少 洋黄历,以前就指着这个看节日 过一天撕一页纸,一本撕完一年就完了 ![]() 每个夏天 外婆的手上都有一把蒲扇 老人担心孩子被蚊子咬 守候在一遍,蒲扇轻轻地拍着、拍着 ![]() 老上海的菜场里 一只只挂着的猪头格外晃眼 那时候10元钱就能养活一家人 蔬菜水果才几毛钱一斤 走在弄堂里 还能看见挑着担子摆摊的小贩 东西还蛮实惠的 ![]() 没有高铁,没有动车 记忆中的火车就是绿皮车 虽然车上的气味并不好闻 虽然车厢乱哄哄脏兮兮 但是却能去向四面八方 如果有亲戚坐了飞机那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那时候买飞机票,得有介绍信 七八十年代坐飞机大多都是政府官员因公出差 以前一个月才挣三四十块钱,而一张机票要四五十块钱 ![]() 单位食堂吃饭都是人手一个海碗,洋瓷缸就去了 大锅饭、长条凳 大家坐在一排,有说有笑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 整个装饰让人无法联想到西餐 主要菜肴基本都不超过一块钱 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去高档饭店开荤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1983年,上海最高级国际饭店的一桌酒席 茅台酒8块钱,饮料是桔子水 算是那个年代流行的饮料 要知道,在那时候 可乐刚刚进入中国逐 渐在全国风靡开来 ![]() 那时的上海,虽然没有高科技的娱乐 一台电视就能够凑足几家人过来 一起聊家长里短,一起津津有味的看节目 那时候电视节目也很贫乏 而且晚上10点就没有电视节目了 有时候很多电视台还会出现这个画面 让你心里痒痒的,盼着电视台快点恢复播放 既然电视没节目了 录音机就成了最好的牵挂 那时候流行音乐开始在大街小巷唱响 悠闲的午后用录音机放着听最爱的歌曲 瑟 瑟 一 一 ![]() 那时候没空调 暑假里根本没有宅男 家家户户都在弄堂口乘风凉 有时候大家都集中在小广场上乘凉 大人们聊天,小孩子们就发了疯似的玩儿 直到广场上放电影,人们才会安安静静地坐好 ![]() 知道你爸妈是怎么谈朋友的吗? 那时候男女谈朋友可比现在严肃的多 约会是提前一周定好时间,包接包送 接走之前要得到女方家长同意 还要顺手带点小礼物,不必贵重,但要好看 而且午夜十二点前,必将女孩送回家 那时候约会也没有太多地方去 简易的圆饭桌、小方凳、日光灯管、双喇叭录音机 这样的“咖啡厅”还是特别适合一段天长地久的开始 那时候没有微信、QQ等社交软件 男女之前沟通感情的方式就是白纸黑字的情书 手写的一字一句,认真而笃定 那时候结婚,没有录像,没有司仪,没有彩排 甚至只有一身红衣服,连婚纱都没有 更别提豪车接送了 有的只是新娘新郎脸上幸福质朴的笑容 不过,这样一只搪瓷脸盆是一定要有的 颜色大多是红色,还会印着红色的喜字 看似空空,实则装满了大家的祝福 来源:青春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