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家为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霃楓 2016-11-06

墨家学派曾有过辉煌的时光。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子·显学》)将儒学与墨学相提并论。 庄子也较为客观地评说墨子道:“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杨朱学说,专家认为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则归墨”,可见当时最盛行的只有儒墨道三种学说,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位。近世哲学史大家冯友兰先生在《原儒墨补》中说:“在先秦及汉初孔墨并称,盖二人所代表之学派皆具有甚深的社会背景,及甚大的社会势力也。……与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称,实则惟墨子足以当之。”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支解,并最终淡出历史舞台,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后来居上, “儒道互补”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墨家却无可奈何地被挤出了中华文化之河的主航道。墨家为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是为什么?

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显然不是本人所能胜任的,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又是绝对必要的,引人深思的。笔者只能提供一点自己思考的线索,给读者留下一个意味深厚的话题,聊为时下贤者作精辟独创阐发的佐证。

墨学的命运悲剧,在具象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十条二十条,但从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看,他的被轻视、被支解、被淡忘、被淹没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

墨子以“非儒”起家,反叛不平等的现有秩序和各种侵略行径,成为贯穿他的整个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他总是无保留地站在弱小者的一方,成为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最大的思想障碍和行为障碍。他主张“非攻”,反对以武力胁迫对方,殃及广大无辜百姓,这只能为被强大的诸侯国打得溃不成军的弱小国家拥护,正四处扩张的强势国家显然是非常恼火他的。他反对将宝贵的生命虚度在漫长的服丧期内,让每个人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他反对王公大臣养三妃六妾,让天下的女子享受人间的幸福,这显然又为统治集团所追捧的儒家所不容。他极力主张吃苦耐劳,要求做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这显然又让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们气得牙痒痒,试想,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正欲享尽荣华富贵的权贵们,听得进他那刺耳的话吗?在统治阶层中有人讥评墨学为贱人之言,荀子更是嘲讽墨学为役夫之道,这一点也不奇怪呵!正因为此,历史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占尽便宜的人惧怕他,嫉恨他,甚至抵毁他。而儒道两家,则与那些上等人的想法吻合得多,其思想主张听起来要顺耳得多。在统治集团和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进则以儒治国,退则以道养身,儒道互补,多么令人惬意呀!只是在惬意之间,平民百姓的利益被忘得干干净净!

由是,儒道二家便坐上了历史文化的正席,在与统治集团的默契中霸占着文化的话语权,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沉淀下来,并历久不衰地形成中国人的精神传统。这样,墨家的草根意识,实践中的忍苦精神,终于随着封建大一统社会机制的成型和稳固,变得“大音稀声”了。墨家为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过是求得一己的安宁和自我形象的完善,惟墨子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引诱,从力学、光学、几何学、逻辑学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生命的本来含义,认知世界的真相,从而形成寻求真知、注重实践、自励自强的可贵品格。然而,在特定的时代,这对墨学又都注定不是福音。墨学的沉寂,实乃中华文化犯的一个大错误。

我们现在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走向墨子,靠近他的思想、性格,倾听他沉潜舒缓地低诉,我们将顿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见历史深处的大光明,获得对自身及周围世界别样的感受。因为,中华民族己经走到了一个全面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新时代。有理由相信,墨子的和平思想和贫弱哲学,墨子的东方智慧和平民信仰,墨子的自律行为和务实作风,墨子的健全人格和创造天才,必将抚去厚厚的历史尘埃,放射出耀眼的真理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灵的灯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