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56期】传统太极拳最高境界修炼的一点浅识,初学者绕行!

 文苑书店66 2016-11-06

笔者青少年时代开始学习太极拳,兼喜佛道。因在经年累月的学习,体悟当中,加之与不止一位前辈,老师的接触,所以对传统太极拳逐渐积累了一点儿浅显的认识。今斗胆将之成文,还请方家对体认不足之处给以指正。


  因为我个人幼时对道家丹道修炼相对更为喜爱,所以在对传统太极拳孜孜以求的过程当中,一直在思索着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的作用。通过积累和探索,我认为学习传统太极拳如果能佐以道家理、法的认识,则可事半功倍。于是我总结出心,身,息三者对传统太极拳修炼的至关重要性如下!


  心乃拳根意乃君

  《性命圭旨.大道说》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

  经过了几千年的融并和洗礼,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已经被儒释道三教涵括了。换言之,只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都与儒释道三教脱离不得半点的关系。而太极拳做为这座大花园中的一朵小花自然也不在话下。那么,“心性”这个本体自然也就可以说是太极拳的核心和精髓了。

  《大小太极解》一文当中曰:“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前后引而申之,就使心—太极—拳这三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关系。因此,“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是不是可以更具体的理解为:不可不以“心性”做为指导去练这个太极之拳?而若以“心性”来做为练拳的圭臬,就必须知道“心性”到底是何所指。

  古人用词,往往是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思。然后合到一块才是所要表达的整体内容。

  我所说的“心”非生理有形之心。它包括了意念,思维,精神等非生理有形的属性。在佛道的修炼中对其的描绘也不尽相同。如:生灭海,总持门,秘密藏,本源,命宝,灵台,方寸等等。而异名种种无非都是为了说明“心”的重要性。所谓:法由心生,亦由心灭。此话何谓?盖因“心”有真心,妄心之分,人心,道心之别!“心”的不同性质导致出来的效果,结果也是绝对不会一样的。

  我所说的“性”非性别,性欲之性,而是天命之性。也称真如本来。怎解?《性命圭旨.尽性了命图》说:“人性之善也,此言天命之性(注:先天也)。性相近也,此言气质之性(注:后天也)。天命之性,论其本源(注:纯粹无杂之心);气质之性,论其禀赋(注:杂乱无章之心)。天命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不善(注:人之初,都是纯粹无杂之心。而在后天学习,渲染,此心就不如婴孩之时的圆满了)。”

  在知道心,性是何所指之后,我们再将之合到一处。主敬道人曰:“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心性源头参不透,空从往迹费搜寻。”

  未发之前是什么呢?已发之后又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未发之前和已发之后应该都是先天的一种状态。是无极,也是太极。这种状态在混混沌沌的时候为无极,到了静极生动为太极。其实都是一物,只是一物不同的存在状态罢了。并非是真有两个极的存在。所以,道人说:“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

  那么这层道理在太极拳的修炼当中应该如何应用呢?个人认为打拳之先,要先理解太极拳是个什么性质之拳,太极拳练的是什么内涵。端正认识,明确思想之后才能用一颗太极之心去体会太极拳架的内在奥妙。

  太极拳的性质就是中,就是度,就是和,就是圆。所谓,无过不及也!太极拳的内涵就是修身养性,就是不争,就是淡泊,就是张三丰祖师说的:“欲让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斯技之末也!”只有这样才能拳尽其本,拳尽其善。符合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是以不去!”因为,这世间的道理就是:你有得就要有失,你有失也会有得。对每个人都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无论你是否认同它,它都随时随刻以有形或者无形的态势存在着。其实,不争就是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这就是真正的天道,地道,人道。

  知道并认识到这些后就要去做。怎么做才能不悖离呢?就是放下。太极拳不是讲松吗?松在一个层面而言就是放下。放下你“有不善”的后天气质之性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放下你的骄傲,放下你的欲望,放下你的自卑,放下你的杂念。只有放下了这些,“失去”了这些,才能接近,进入太极拳的性质和内涵。只有放下了妄心,人心所产生的心情,才能释放出真心,道心所生发出来的心性。以心性练拳盘架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出太极功夫。若非如此,而以心情练拳盘架,那从古至今之太极高人必是俯首皆是,那哪还有什么“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呢!放下之后,做到外物不能扰,内因不能惑。然后用那个清清静静的“心性”之意去指挥一身上下,里里外外的动静开合,虚实转换。如此,内里自会有一番不同的韵味。

  拳谱上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很多人从一个行字和一个运字上就容易形成误解,谬见。加之对太极拳的气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对这段话的曲解,从而在练的时候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以心行气”是首要,是用意不用力的概括。而这个意须是活泼泼,虚灵灵的真意,而非那个硬拔拔,轻飘飘的假意。所以概括为“务令沉着”。非是有心让气沉着,实则是指“天命之性”的真意的沉着。所谓:一啄一饮,一本一末。太极拳正是如此的。做到了意的沉而不浮(沉非重也!),则气也必然会与之沉着不浮。所谓:“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是也!所以,儒家不说气而说心,所以佛家不说气而说心,所以道家虽说气但必言心。所以,武禹襄宗师在后面又说“以气运身”的要求是“务令顺遂”。如此,又能反过来有助便利于心意从始至终的贯串联络。而在我看来,只要心意做的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则气自会顺遂。而令其顺遂者何?不仍然是心,是意的效果吗!当然,这个心,这个意绝对不可以出自“有不善”的那个“气质之性”。那样,练的就不是太极之拳。所以,太极拳的习练不能也没必要有导引,循经,想象等等的参与。

  在道家的正统丹道修炼当中,把“天命之性”谓之元神,真心。把“气质之性”谓之识神,妄心。只有进入前面的状态,才能生发,逗引,感应出真正的元气,祖气。如此,才能一神一气,一阴一阳的匹配。才如《参同契》所说的:“同类宜相亲,异种难为巧。”如果不是一个性质类别的阴阳是不可能产生效果的,如果有也是畸形的效果,结果。例如,人类男女之间的交媾才有可能产生正常健康合理的子女,如果是男和男,女和女,或者不是同类,即使彼此雌雄也断然不会生出好的果实的。所以,习练太极拳要知道这层道理,而后要随时随地的不违背这个道理去指导从始至终的练拳。

  善养元形炼灵身

  善者,完善,善美,善于。养者,就是不耗损。元者,本来之物,圆融之象,一之开始。形者,周身筋骨调动,上下左右内外一统。元形者,用太极拳之种种规矩要求对我们身体间架结构,动静虚实,开合转换的改造之后的形体。类近胎儿在母体之形。灵身者,进退有节,轻灵活泼,感应敏锐。

  具体而言,“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这在《太极拳论》当中说是先天本有之能。是人在生下来之后,通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是不练力气的,不要求先行的快手。总是要用那么个巧妙的先化后打,借对方之势破对方之势,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是,从实际而言,太极拳还是练的一个快。这是这种快是后发制人,是在先“被动”的基础上“窥听”其缺陷而主动的打击他。所以,武禹襄宗师说:“彼无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而要达到这种掌控的火候程度那的确是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过程和心血努力。而这些又都需要建立在身法,动静,开合等等都正确的前提下。否则,正应了“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息。”所以,太极拳的习练要领是成就功夫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太极拳的形体要求: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这些仍然是在“用意不用力”的前提下实现的才对。有人说怎么可能一点力都不用呢?是的,不可能不用力,但是不要去教条用不用力,用多少力,只要有那个意思就行。正如夹菜没必要用拿重物的劲一样。用多余的力气去运动,这在太极拳的习练中就定性为笨拙,拙力。而只要意有所想,形有所动。这样的正正好好的劲才是自然的,正好的。将之保持,巩固,强化,日久内劲渐成。所以,拳谱上说:“用意不用力。”可以肯定的说,抓住根本,结果自然而然就能实现。本末倒置,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此真乃实际当中藏神奇,自然之内含玄机也!

  做到这些了就实现了立身中正。只有中正了还不行,还要安舒。安舒是对中正质量的效果体现。中正安舒了才能做到“立如平准”,“以手称量”。

  什么是“立如平准”?平好比天平。天平底座沉稳,这是指以腰为根铢的周身整体。天平两边各有一盘,这是指的两个手臂。盘中置物则盘有感应(手臂相接须有切实灵敏感受)。如立不准,站不稳,莫说称量感应彼劲之大小长短,轻重缓急。只是自己就已经先患得患失,受人所制了。所以,平日里盘架子是练的知己功夫(把自己练成天平),而后摸手是练的知人的功夫(用自己这个天平去体会对方的劲路,意思)。

  根据上面的几项要求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之后,人的间架结构就和平时有了或多或少的不同。而后再说盘架子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盘架子的时候要松。一般人不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要松。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太极拳的松是松沉拔长的意思,不是放松那么简单。因为力出于骨,劲来于筋。筋附着于骨上,连结于关节之间。平时的生理特征是紧的。而我们练拳是要用一种松沉的意思将筋拉长,使肢体和躯干的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缝隙加大。如此天长日久的习练就会形成一种内劲。

  这和压腿的拉筋抻骨是完全不同的,是后者根本就无法比拟的。压腿通过拉长筋骨,让身体变软,从而可以做很多高难度的动作。而太极拳不是用力气拉长筋骨,而是用那个意思挑起四梢,松松的撑拔起来的运动。在这样的运动过程当中,处处都要有合的意思。松而不散谓之合。还要处处都要一种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看不到的劲在里面,如此才能做到松而不瘪,松而不懈的效果。

  在习练的过程当中要每个式子都如此松蓬蓬的做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因为太极拳的劲是从脚下层层递加如波浪似的往外出,外上走的。这是周身一家的那个劲形成的条件之一。而劲的形成还须具备六合的条件。这也是任何拳术形成劲的最基本的一个原则。一般人在静的时候能做到。但是动的时候不容易做到。这是绝对不行的。

  其实人们在走路的时候就是很好的合,也是最好的太极拳之态。但是一盘起架子来就容易被很多规矩束缚,自己就会东想西想的,这些就会导致盘架子不顺遂,不舒服,不一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练的是太极之拳,但是往往却因为如此倒破坏了太极之象!太极拳的某些东西犹如一层窗户纸,不捅破则迷惑,一捅破又会觉得不过如此。如此平凡,怎么能是神奇的拳术呢?这是一种很可笑的自欺欺人。这就和看了《西游记》以为这个世界上真有孙悟空一样!

  拳谚当中有一句话叫:“开中有合!”什么是开合?开合就是阴阳。武禹襄宗师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我说,一处有一处开合,处处总此一开合。都是一码子事!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的张洪逵先生说过:“要以身玩四肢,不能用四肢玩身子。”兵器是手臂的延长,而手臂是两个肩胛的延长。肩胛又可以说是两个腰的延长。往下说,两个胯也是两个腰的延长。然后腿脚是胯的延长。练拳,外看似玩的四肢,实则内里自知练的是命门辘轳。动的时候从这里往出走,静的时候从四处往这里入。两个腰子围绕着命门呈现左右的上下运动。这是真正的开合。至于式子的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那是本体练对了后,自然而然就会实现的中和的无过不及的劲道。不需要特意的练。正如一个人走路,他必然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否则,走路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猜你还喜欢以下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