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油灯

 杏坛归客 2016-11-06

煤油灯,乃早年燃烧煤油照明之灯具,多为粗瓷制品,形如一个直立的葫芦,高约三十公分,分底座、油箱、把手和灯头多部分组成,底座约十三四公分高,空心,直径十多公分,宛如一个坐放的小型古钟,上端为椭圆形油箱,高亦十多公分,腰间直径约十公分,顶端为乳头型灯头,六七公分高,下端插入灯口,将灯头孔穿上灯捻儿,尾端沉入灌满煤油的油箱,煤油就通过灯捻传送到灯头捻儿上,一侧有把手,为弯曲且空心的耳朵形,粗小拇指粗细,上端与油箱相接,尾端与底座相连,灯头中间有小孔,与油箱相通,如将灯捻儿点燃,火苗便发出光芒照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煤油灯曾在我国广为流行,绝大多数居民晚上都点煤油灯照明,特别是农村的农民更是如此,六七十年代之交,出现了保险灯,皆为玻璃制品,灯头上戴玻璃罩,亦以煤油为燃料,比煤油灯档次较高,具有亮度高且黑烟子少等优点,陆续进入百姓之家,煤油灯使用量便日渐稀少,当电力逐渐普及到各地农村后,便大多使用电灯照明,煤油灯已经无人再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煤油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人就有使用油灯照明的习惯,但均以小型容器为灯具,以植物或动物油为燃料,里面填上油脂,放上一根棉花或纸张搓捻之灯捻儿,点燃就可照明。煤油灯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在外国已接近千年,早在公元九百年,伊拉克的巴格达就有使用煤油灯的记载。一八五三年,波兰科学家发明了近代煤油灯。自人类钻木取火以来,经历了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乃至现在的装饰灯、工程灯等漫长的历史历程。公元一八九六年,即清朝光绪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外国煤油大亨先后在我国杭州开办煤油公司、煤栈和洋油行等,进入了国人点燃煤油灯的历史,国人方迈进煤油灯时代,到了民国年间,煤油灯大面积普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煤油灯灯具,多为粗陶制品,皆系土窑烧制而成,许多烧制缸盆厂家也同时烧制煤油灯灯具,煤油灯属于窑厂另外一种产品,使用材料与烧制大缸瓷盆的一样,皆为山上开采之陶粉,烧制工艺也与缸盆大致相同,先将陶粉加水和成陶泥,利用模型加工成灯坯,阴干后置窑中点火燃烧,数日后熄火,冷却后出窑,运往各地供销部门销售,那时的供销社或日杂商店,多有煤油灯出售,人们可任意选购。

煤油灯通过灯捻儿给油,并非填满煤油即可点燃,还需先用棉花或毛头纸搓捻一条一尺多长捻儿,约筷子头粗细,将其从灯头下圆孔插入,顶端从乳头孔钻出即可,坐好灯头,尾端坠入填满煤油的油箱,一两分钟后,煤油就会通过灯捻儿传送到灯头顶端,如将露出的灯捻儿点燃,灯捻儿就会出现小火苗,晚上可把房间照亮。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露出的灯捻儿越少越短,油箱里的煤油也会越烧越少,火苗也越来越小,变得微弱昏黄,时间一久,就会熄灭。如果灯捻儿外端短了,可用针尖儿把灯捻儿挑出些,如煤油燃烧干净,可摘下灯头,将油箱填上煤油,灯火就会变大变亮。不仅煤油会烧净,灯捻儿也会烧没,此时就要更换新捻儿,重新用棉花或毛边纸搓捻一根新捻儿换上,点燃可继续照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晚上绝大多数家庭都用煤油灯照明,有少数困难家庭,连煤油灯也没钱买,便自制简易灯具,用旧饭碗等小型容器,填上煤油并搓一根灯捻儿放在碗里,露出的灯捻儿头儿搭在碗沿儿上,点燃后照样照明。

傍晚,人们在堂屋地做饭时,皆把煤油灯放锅台外沿儿上,灯火既能照亮锅台,亦可照亮灶门,整个堂屋地都有亮光,晚上进屋吃饭,皆把煤油灯拿进放到火炕饭桌上,全家人围着灯光就餐,饭后洗涮碗盆筷子时,又把油灯拿出放锅台上,里里外外,拿进拿出,全靠煤油灯照明。油灯属于较为简陋的灯具,具有许多缺点,一是灯火黑烟子太大,燃烧时像一条黑色长龙,腾腾地往上冒,在房间飞舞盘旋,还可直达房顶,把墙壁、檩条、椽子、甚至窗户纸,都熏得漆黑一团,同时呛得老年人咳嗽不止。
      一个个万籁俱寂的晚上,许多人家的孩子和丈夫已脱衣睡下,有的甚至打着鼾声进入梦乡,女主人还坐在炕上,把暗淡的煤油灯放到窗台上,眯缝着双眼,忙忙碌碌的做针线活儿,或给孩子们缝制棉衣,或给丈夫缝补袜子,或摇动纺车嗡嗡嗡地纺线,那一盏盏昏黄的煤油灯,伴随着多少女主人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使用煤油灯,具有安全隐患,其最怕风吹,遇到刮风时节,如果窗户不严,即使风不大,灯火也会摇曳不止,昏昏欲灭,如遇稍大风袭来,不但灯火会被吹灭,还会发生意外,造成火灾。有一年,某村一家庭主妇晚上忙做针线活儿,举着煤油灯去闲房间找铺衬,其打开柜盖子专心低头翻腾包袱时,无意把灯头碰掉,恰好落在房间垛放的线麻捆上,顿时把线麻点燃,虽赶紧扑打,但线麻极易燃烧,而且越烧越旺,眨眼间火苗窜上房顶,因夜间扑救不及,三间房及房内物品全部化为灰烬。

煤油,当时售价并不高,仅一毛三四分钱一斤,但从未敞开供应,不可随便购买,定时定量供应,每户发一小本本,名曰《购货本》,不论人口多少,每月仅供半市斤,购买时,售货员凭借购货本售与,并在《购货本》上登记,避免重复购买,超过半斤就不再卖给。如节省使用,晚上不做针黹家务,一般家庭可将就够用,可谁家没一点儿零活儿啊?白天都到生产队劳动,全仗夜间做些家务,每人一季只有一身衣服,既要涮洗,又要缝补,只能在晚上进行,一旦晚上忙碌时间过长,不到月底半斤煤油就会消耗殆尽,剩下的时日,只能摸黑睡觉了。意欲购买煤油,必须进入下月方可,有家务较多者,为了“医得眼前疮,“,只得“剜却心头肉”,忍痛把家里的棉籽油,舀一勺倒进油箱点燃,燃烧棉籽油点灯,比煤油烟气还大,黑烟子打着滚儿往上翻,满屋子烟气腾腾,连对面相识都模模糊糊的。

煤油灯点久了,灯捻儿上有时会结出晶体花朵来,宛如一朵娇艳的腊梅,红噗噗的脸膛,笑咪咪的绽放,谓之“灯花”。灯花会影响灯的亮度,用针将其拨掉,才会光亮如初,不知是谁研究出的成果,至今无法考证,说是出现灯花系吉祥之征,如果谁家煤油灯起了灯花,日子一定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点煤油灯,晚上熄灯也有讲究,即使真的用嘴去吹,也不能说“吹灯”,必须说“煽灯”,民间流行“吹灯拔蜡”之说,所谓“吹灯拔蜡”,乃结束完蛋之意,为最不吉利之话。如果有人把“搧灯”说成“吹灯”,其家可肯定会出倒霉之事,故人们都特别忌讳,许多家长对自家尚未懂事的孩子,都会经常告诫他们,绝不能说吹灯,只能说搧灯,一旦有孩子无意中说出“吹灯”二字时,肯定会遭到家长严厉斥责。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六七十年代之交,市场上出现了保险灯,除灯体为玻璃制造外,外观较好外,灯头上还戴有透明玻璃罩,亮度可提高数倍,排放的黑烟子也较少,虽燃料亦为煤油,但照明效果极佳,许多家庭就抛弃煤油灯,使用保险灯照明,进入七十年代后期,电力逐步发展普及,许多农村都接通了电力,人们就使用电灯照明,不但方便,而且安全,一是不用划火点燃,二是不怕风吹,只需把拉线开关一拽,灯泡就发出亮光,比煤油灯的亮度高出数倍,还不产生黑烟子。煤油灯或保险灯便相形见绌,悄然走下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