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三十七天

 为什么73 2016-11-06



伤寒论 正文第三十七天


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词语解释】


①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②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③表里:表,指表证;里指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拒按等病状。

【原文析义】


前三条论述阳明急下三证。


252条论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法当急下存阴。伤寒六七日,表证已无,只见大便难,身微热,病情似不急迫,但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此属邪热深伏,热结于腑的危重证候,故不可大意。因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瞳神为肾所主,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燥热亢盛,阴津欲竭,病情严重,迟则不救,故用急下存阴之法,急投大承气汤以泻热实以救阴液。

253条论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法当急下存阴。本条阳明病当指燥热互结于腑之阳明实证。发热汗多,是里热蒸腾,迫津外泄,阳热呈亢极之势,阴津有枯竭之虞,即使腹胀满、不大便、潮热等症不甚严重,亦应抓住时机,急下存阴,宜投大承气汤。

254条论阳明腑实重证,法当急下存阴伤寒发汗不解,津液已经外夺,又迅速出现腹满疼痛,可知燥热结滞之势迅疾,故应当机立断,用大承气汤急下阳明燥实,以护阴液。如不速下,亡阴之势必难遏止。

    以上三条,皆云“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后人称其为阳明急下三证。前有“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犹恐燥实不甚,尚不敢冒然使用大承气,而先试投小承气。这里仅凭“身微热,大便难”、“发热,汗多”、“发汗不解,腹满痛”。则急用大承气汤泻下,是因为“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汗多”、“发汗不解”,皆提示阴液、阴精耗损之重。可见大承气汤之用,脉症拟似时,当审以慎;急下存阴时,又应当机立断,不得犹豫彷徨。大承气汤之所以可以救阴,全在里有燥热,泻燥热即可救阴液。如无燥热而投本方,只能伤阴劫液,而全无救阴之功。

255条辨腹满当下的证治。腹满一症,有虚实可辨,满而时减为虚,满而不减为实。《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是言虚寒性腹满。今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说明腹满减的程度很少,少到不足以用语言来表达,这是热实腹满的特征。而此种腹满必伴有不大便,腹痛拒按,舌苔黄厚干燥等见症。故治当攻下,宜大承气汤。
由于大承气汤证由里热结实,燥屎内阻,腑气不通所致,证属里热实,故治宜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热去实。芒硝咸寒辛苦,润燥软坚,泻热导滞。枳实辛而微寒,理气消痞。厚朴苦辛而温,利气消满。四味相合,共成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峻剂。

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皆治阳明腑实证。但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之;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者宜之;而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之。刘渡舟在《伤寒论诠解·阳明篇》中说:“调胃承气汤治燥热在胃,证以燥热为主,故以甘草缓恋硝、黄于上,以使胃气调和,且有护正之义,而为和下之法;小承气汤治大便成硬在肠,腑气不顺,证以腹部痞满为主,但未到燥屎内结,肠气闭阻的程度,故用朴、实、黄而不用芒硝,与大承气汤相较,则为缓下之法;大承气汤治燥屎凝结在肠、腑气闭阻,证则以痞、满、燥、实俱备,故方中行气、软坚、泻下并用,以荡涤肠中燥屎,为峻下之法。”对三方的泻下力量作了分析与比较。本方煎服法是:先煎枳实、厚朴;大黄后下;最后纳芒硝,(亦可冲服)。得大便下,余勿服。若不下,可再服。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重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病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

治法:峻下热实,荡涤燥结。方用大承气汤。
汤证辨析: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均为阳明腑实证,但其程度有别。

大承气汤证病机特点是阳明燥热实邪严重内阻,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坚皆俱临床证候有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喘冒不得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痛或绕脐痛,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等。主方为三承气汤中泻热荡结之峻剂。

小承气汤证的病机特点是气滞明显,痞满较甚而燥热实邪结聚较轻。临床证候有潮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大满,大便硬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等。主方为三承气汤中的轻下剂。

调胃承气汤证病机特点是燥热实邪初结胃肠,痞满不甚,病位偏高。临床证候有蒸蒸发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胀满,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等。主方为三承气汤中的缓下剂。

承气汤三方,皆为苦寒攻下之剂,都能治疗阳明腑实证,但随其病情轻重缓急之不同,用药之轻重多少亦有差别。大承气汤药味最多,用量最重;大黄必须后下,后下则气锐行速;厚朴之用量为大黄之一倍,较之小承气汤大四倍;枳实亦重用五枚,比小承气汤多二枚;行气药在本方中占较大比重,故名大承气。大承气汤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和少阴水竭土燥证。小承气汤由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实、厚朴之药量而大黄用量不变,大黄亦不后下。小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和厥阴热利。调胃承气汤由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炙甘草而成。大黄用量不变,亦不后下。调胃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太阳 变证和阳明腑实证。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编辑:杨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