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乱吃补药——张从正

 geros 2016-11-07

 


这几天学校比较忙,书虫晚上都住学校,睡得比较晚。


每天早上,我们的沈老师来开门,都会看到——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在中医史上,是金元四大BOSS之一。在古代医案里,看到“戴人”,就是指张从正。


我们说,那些能被记载下来,流传千古的医学家们,在所处的年代里,应该都是名满一方的好郎中。毕竟治病救人,可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但是张从正这位大医学家,在当时救人无数,却有很多同行在背后非议、甚至诽谤他。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医学观点和当时的观念格格不入。



排出病邪是关键


这个观点就是:不要乱吃补药,先排病。大多数病,是因为病邪侵入人体导致,必须先排出病邪,再看看要不要补。

 

发汗、催吐、泻下,是中医最常用的祛邪手段了。我们都知道受凉感冒,多盖点被子,喝点热姜汤发发汗,好得很快;如果不慎吃了有毒的东西,到医院去一般是催吐,吐出来也就好了;在很多时候,腹泻本身就是一种排毒现象,所以受寒,或者吃了腐败的食物,会拉肚子。

 

古代的医生们,也注意到了这些很直观的现象,所以就把发汗、催吐、泻下当做重要的治病手段。




中医经过长期的发展,自张仲景时期开始,就有很多常用的汗、吐、下的方子。但是到了宋朝,因为当时医学主流比较崇尚温补,所以这些方子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有些医生甚至不敢用,担心伤了患者的正气。

 

张从正因为平时这些方法用的比较多,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就把发汗、催吐、泻下的应用范围扩大了。在他的著作《儒门事亲》里,记载了大量的内科、妇科等杂病,看似不能催吐或者泻下,反而用这种办法治好了。




补药岂能乱吃


之前有讲到,宋朝这个王朝啊,有个特点:




呃,反正不管怎么说,在我国历史上,宋朝算是战乱很频仍的朝代了。那么打仗多,就需要军费啊,不给发军饷,当兵的怎么肯上战场呢?



北宋王朝并没有完成大一统,长期陷入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中,直至被崛起的金国灭亡。


所以宋朝的统治者们要想办法维持国家的财政运转,搜肠刮肚,想了很多法子。



宋徽宗赵佶


上图就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他在位26年,后来金兵南下灭了北宋,他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俘,受尽折磨而死。他擅长书画,艺术造诣很好,但是个很无能很悲催的皇帝。


为什么书虫要提到他呢?他在位的时候,政府编写了一套医书。


打仗需要钱,没钱怎么办?皇上想到了个好法子——把民间有效的方子搜集起来,加工成中成药,然后由政府官方统一销售,不就赚到钱了吗?


但是,加工出来的药,如果没效果肿么办,老百姓凭啥买你的药啊,就凭你皇上字写得好看啊?


所以,我们需要很靠谱很靠谱的方子。


宋朝的太医局,组织了很多医生,把经过多年验证,确实有效的方子,编纂成了一本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作为医生们的临床用药指导用书。然后,官方再按照方子所写,制造中成药来销售。


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没有挽救宋王朝灭亡的命运,但是却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流传至今的有788首方子,大部分,今天的中医院也还在使用。




话说回来,因为这本书实在太靠谱了,以至于很多医生看病的时候,几乎不去仔细思考,完全按照这本书写的来开药,这就留下了很多弊端。


比如,这本书,受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用药习惯影响,倾向于用温补的药、辛温的药。



张从正的观点,对后世的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当然,他的贡献不仅仅如此。


看人下菜碟


这里的看人下菜碟,指的是治病的时候,要对患者的家境、工作、生活环境、习惯等等了解清楚,这样有助于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




张从正对儿科病的治疗,有很独特的见解。很多孩子的病都是喂出来的,有些家长,孩子一哭,就马上喂奶给娃吃,却不知道孩子哭两声,并不一定代表饿。


再比如,张从正发现一个问题:有钱人家的孩子,得了病往往不容易治好;穷人家的娃,有的吃几服药就好,有的甚至不用吃药,也能自愈。


这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缺衣少食,孩子相对来说知道忍耐,而且吃药也比较少;有钱人家的孩子是个宝,哭闹就是圣旨,一不舒服,马上找郎中,孩子那么小,经常吃药,身体能好吗?

 

(贫家之子,不得纵其欲,虽不如意而不敢怒,怒少则肝病少;富家之子,得纵其欲,稍不如意则怒多,怒多则肝病多矣。  贫家无财无药,故死少;富家有财多药,故死多。故贫家之育子,虽薄于富家,其成全小儿,反出于富家之右。)



嗯,就像这样。



张从正还提出了育儿四大原则,到今天,也非常值得宝妈宝爸们借鉴。

 

1. 薄衣、淡食、少欲、寡怒。(孩子不能捧在手心里)


2. 无财少药,其病自痊。(不要小毛小病就急匆匆去医院打针吃药)


3. 在母腹中,其母作劳,气血动用,形得充实。(孕妇妈妈要适当运动,对胎儿成长有利)


4. 母既作劳,多易生产。(孕妇做做运动,生孩子容易顺产)


诋毁和赞美


张从正医术很高明,但是很多观点和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这就很尴尬了。当时很多医生,不去了解张从正的新观点,反而批评攻击他。

 

他们主要从这几方面下手:

 

1. 张从正曾经做过4年太医,然后辞职(事实),他辞职的原因是因为治死了人(谎言)。


2. 张从正能治疑难杂症(事实),治不了伤寒感冒这样的小病(谎言)。


3. 张从正也有治不好的病(事实),因为他水平有限,不会用补法(谎言)。


4. 张从正见别的医生用补药治不好病(事实),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用攻邪的药,瞎蒙的(谎言)。


5. 张从正用的很多药都有毒性(事实),所以只会把人越治越糟(谎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张从正并没有被这些诋毁吓住,行医开方,一切如常,治好了无数患者,口碑好到上天。


他用药偏寒凉,但是也看病人情况,往往只用一两副,把病排出来了,就改换成补药了。传到同行耳朵里,又变成“其实还是得靠补药,才能治好”了。

 

后世人称赞他:张子和汗、吐、下,打败天下无敌手。“精于医,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金史本传》

 

当然,即使是张从正这样的大医,也有能治,却治不了的病人。比如下面这位。




附:书虫推荐


最后,按照老规矩,书虫又要推荐好书啦~

今天推荐一本相当给力的书。我们说,中医就像一个江湖,门派很多,而且有很清晰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些中医史上的门派和医学家,如同读金庸小说一样,非常有趣。

 

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65岁的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面对本科生们娓娓而谈,讲述了两千年来,一代代的医家,是怎么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步前进,形成了几个山峰般的学派的。

 

更加可贵的是——金庸老先生并非武功高手,但是任应秋本身就是中医名家。所以任老先生对于古代医学家的观点,不是全盘照抄,而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中有评,对于他们的长处和弊端,都剖析得很透彻。

 

老先生在这几堂课里,倾注了他一生的研究心血。没人比他更知道,文革这几年对中医发展的打击有多么惨痛。这些在古代医学文献里的风流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这些童鞋面前,童鞋们听了,佩服的不要不要的。

 

后来,他的学生们把这些课程的录音整理了出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本书。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人民卫生出版社 35元

去网上买就行,书虫我也只有一本

觉得好的话,记得分享到盆友圈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