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子昂诗歌: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江山携手 2016-11-08

前记:陈子昂,初唐时期诗人,提倡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诗风。他的诗歌,以其明朗的思想感情顿挫有力的语言,质朴刚健的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提倡诗歌革新,对盛唐气象的到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那首《登幽州台歌》,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在深邃的时空中,以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的语言,在吊古悲今中,抒发自己孤独苦闷,怀才不遇,无助无奈的情绪,富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他是陈子昂心里抑郁之气的自然流淌,一气呵成像一枚核弹,在盛唐到来之际,在无限时空中,升腾爆炸,以其巨大的审美冲击波炸开了盛唐诗歌的大门。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卒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四十二,被人诬陷下狱而亡,令人感叹不已。

 

出身于富裕之家,幼而聪颖,少年时期,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对于文学毫无兴趣。后游乡校,有所悔悟,转而向学,深入钻研,很快便学有所成于是,他于高宗调露元年(679),北上长安,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可惜名落孙山。

 

于是,他返乡潜心研读经史百家,属文写诗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两年后,也就是永淳元年(682)再次入京,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不过,京城之中无人相识,当然没人举荐。可是,这陈子昂是个很聪明的人,很会制造舆论声势。据说,当时有个卖胡琴的人,出价价百万钱。陈子昂看看左右的人,就花钱买了下来。众人很惊奇,就问他会不会,他就假意说他擅长弹琴。大家叫他弹一曲,他故弄玄虚说改日宣阳里弹给他们听。大家如期而至,美酒佳肴款待。这时,他拿着那胡琴,对大家说:“我是蜀地人陈子昂,写有文章百篇却不为人所知。这把弹奏胡琴是乐工的技艺,我哪能留心这个呢?”于是,就举起来掷地碎之,把文章给来的人看。一时之间就名满都下。经过一番舆论造势,积累了赫赫诗名,终于在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进士

 

不过,他这个人慷慨正直,不会变通,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听说之后便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到他的文章之后对他的文笔大加赞赏,就授予他麟台正字的官职不久又迁右拾遗。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劳民伤财,身为言官的陈子昂,不畏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因此良言不被采纳,得罪亲武则天派,被诬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叛将李进忠作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担任随军参谋。陈子昂颇懂军事,就向武攸宜出言献计,可惜他碰上了嫉贤妒能的主将,结果反而被贬斥。经过这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写下许多反映边地人民的痛苦,抒发壮志难酬的诗篇。

 

东征契丹的经历,让他对朝廷很是失望。于是,在东征之后,于圣历元年(698),以父老病重为由,卸职归家。不过权臣武三思仍然不放过他,在他居丧期间便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后冤死狱中

 

在初唐时期,六朝绮靡诗风相沿已久,经过贞观之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日趋荒淫享乐,他们需要一批御用文人来替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就助长了浮靡文风的发展。这期间,虽有魏征、初唐四杰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但是改革并不彻底。陈子昂异军突起,更加明确提出诗文革新,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言:“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从这篇序文中可以看出,他主张诗歌要讲究风雅兴寄,反对齐梁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陈子昂,不仅有明确的诗文革新理论,还在诗歌创作上有所表现。他的诗歌,如《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陈子昂的诗歌,《全唐诗》存诗两卷,除了反映民生疾苦和怀才不遇的古风体诗歌之外,还有一些五言律诗也写得不错,如《渡荆门望楚》、《送客》、《送魏大从军》等,抒情写景,形象鲜明,音节浏亮,风格雄浑。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他的一首送别言志诗歌——《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这两句的意思是:匈奴还没有被消灭,魏绛又要征战戎敌。唐朝初期,虽然统治了中原及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周边仍然有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他们时常侵犯边境之地。因此朝廷年年征兵,戍守北方边疆。前一句,借用了西汉霍去病征战匈奴的典故,他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基本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后一句,借用了春秋时期魏绛用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的典故,他是晋国大夫,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晋国,安定了边境。这两句诗,借用历史名人典故,一方面写出了北方边境军情的危急,另一方面抒发了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这两句的意思是:在三河道,我们就要分别了,心里无限惆怅,我要告诉你的是一定要像六郡英雄一样立功边疆。“三河”指的是黄河流域的河东、河内、河南地区,这里就是代指长安地区。“六郡”指的是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地区。“六郡雄”,这里专指西汉的大将军赵充国。为人沉着勇敢,熟悉兵法,有将帅宏略,精通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对匈奴氐的战争中,每战必胜,威名远扬,令敌人胆寒。这两句诗写,虽然两人临近分别不免有些惆怅,但是仍然激励魏大要像西汉名将赵充国一样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意思是:雁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接连着云中郡。这里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境,不过一个“横”字,一个“接”字,把从军地的险峻地势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形象再现。这两句是交代魏大从军所在地,地势险要,并且暗示魏大此行任重而道远。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劳。这里借用了东汉大将窦宪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最后两句,前后呼应,作者再一次的勉励魏大此行一定要立下战功,展现我大唐将士的赫赫军威。

 

这首诗歌,借用前朝名将的典故,勉励友人魏大此次从军一定要扬名塞外,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一扫他诗悲伤的情态,豪气直上云霄,一种昂扬向上的气魄跃然诗上。

 

附录诗歌三首:

 

感遇三十八首其一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送客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