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十八首《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古风泊客一席谈】

  送魏大从军


     【初唐·陈子昂·五言律诗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拼音版:

xiōng nú yóu wèi miè ,wèi jiàng fù cóng róng 。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chàng bié sān hé dào ,yán zhuī liù jun4 xióng 。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yàn shān héng dài běi ,hú sāi jiē yún zhōng 。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wù shǐ yàn rán shàng ,wéi liú hàn jiāng gōng 。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作品介绍]

     《送魏大从军》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赠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注释]

⑴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⑵“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⑶“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⑷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⑸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⑹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⑺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⑻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⑼“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赏析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时间大约在垂拱(唐睿宗年号,685—688年)前后。

整体赏析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

唐之方盛,律诗皆务雄浑。尾句虽拗平仄,以前六句未用意立论,只说行色形势,末乃勉励之。此一体。

《唐诗别裁》:

绛本和戎,今日“从戎”,此活用之法,一结雄浑。

《网师园唐诗笺》:

末四句勉以立功,义正词雄。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先生曰:五、六自然雄句,不假怒张。陈律纯以音格标胜,绝不刻划,索之无异,上口便觉其高。于鳞尚格取音,故选陈诗无遗美。评:陈诗虽胜在音格,然生气跃然,中饶骨力,故能诣极浅。夫袭其皮毛,虚枵直率之弊,所必不免。

佚名

赏析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从他的诗风可以看得出陈子昂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他的诗文一直强调的是汉魏风骨。一改南朝齐梁以来的艳靡之风,不再像一般的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陈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

诗人借此抒发了慷慨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并希望友人像“昔年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隐喻的道出了诗人的志向,希望能和魏大一样从戎,御边保国。

为国效力对诗人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信念。多么希望能够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全诗可谓一气呵成,淋漓尽致的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诗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令人如闻战鼓,沙场莅临,有种气壮山河的豪气之势。

佚名


《送魏大从军》   [初唐·陈子昂·五律]

匈奴犹未灭,魏绛(jiàng)复从戎(róng)。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魏绛”句: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兵器,武器。

怅(chàng)别三河道,言追六郡(jùn)雄。
       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怅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雁山横代北,狐塞(sài)接云中。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狐塞: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勿使燕(yān)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惟,只。

《送魏大从军》这首诗当然是一首赠别诗。是诗人送一位姓魏在家中排老大的友人去从军的赠别诗。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首联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典故,来揭示并鼓励魏大的保家卫国英勇作为。

第一个典故是“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的典故。

第二个典故“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特别的,魏绛还因此受到了晋国国君晋悼公的奖赏,但魏绛拒受,还提醒晋悼公要居安思危。这就是成语“有备无患”的由来。

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这首句诗文,既点出了魏大从军的背景,也以汉借指唐,鼓励魏大保家卫国。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虽然送别友人不能再在一起了,有些惆怅,但是却希望魏大英勇杀敌,建功立业。

颈联所用典故:“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同样的,颌联这里也是借汉代指唐。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颈联指出战争发生的战略要地。其实,不仅在汉代,就是在唐代,这里也一样是兵家必争之地。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尾联所用典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这是在鼓励魏大,其实也是在鼓励包括诗人在内的唐朝汉代将士在保家卫国方面取得了赫赫战功,希望魏大及将士们能像汉代大破匈奴的有功将士一样,能大破侵犯边疆的契丹!

《送魏大从军》,这首赠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实则也抒发了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希望能像汉代有功将士一样,能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