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连载4...)

 LKJHGFDDAZXCVB 2016-11-09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

(本文曾在《武魂》杂志 2009年第1112期,2010年第12期,四期连载)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 原文作者:刘习文 供稿:郝磊


中国传统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郝明之老师


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一趟拳
在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中,能集大、中、小三趟拳架套路于一身者寥若晨星,田兆麟前辈是其中佼佼者。田氏从健候处得中架,从少候处得小架,从澄甫处得大架,奈何门人陈炎林1943年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所述皆澄甫大架练法,对杨拳中、小架未作任何披露,读后有兴致未尽之遗憾。笔者对田氏所得杨氏拳中、小架情况知之甚少,不敢妄议。
我师张虎臣先生得小、中架于杨少候、许禹生,得大架于杨澄甫,拙作《谈谈我所知道杨派太极拳》、《张虎臣先生传略》、《续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武魂2005年第7812期,20069期有载,不在复述。概而言之,张虎臣
先生传教的太极拳三趟拳架不称小、中、大架,而名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太极小式为门内用架,太极家手为门内练家,太极正路为门内预架。何为用架、练架、预架?师云:用架者,快架也,练之可用于技击;练架者,功架也,练之可长劲力;用架、练架太难,故设预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
太极正路、太极家手、太极小式,三趟拳架套路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以及每个拳式动作定态姿势完全相同,故笔者认为:正路、家手、小式三个
套路可视为同一趟拳。



杨氏太极拳动作名称、动作顺序有严格规定。杨班候《全体大用诀》云: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留清,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杨澄甫时又进一步明确动作名称、顺序为太极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合太极。故1929年陈微明著〈太极答问〉云:问:太极拳七十余式(不重复式)之次序必须如此,而亦能变动否?答:相传之次序如此,其相连接之处亦极自然,故学者当谨守之。譬如一篇好文字,增一字减一字不可。我师生前亦言,凡杨拳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均如班候、澄甫所制,否则不能以杨拳论也。资料表明,自露禅始,经二传班候、健候,乃至三传少候、澄甫,杨拳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皆如此,这就是小架、中架、与大架(澄甫先生的定型架)拳架套路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大一统的原因所在。
吾师虎臣先生传教的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其动作名称、动作顺序、拳式动作定态姿势相统一,依次为太极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白鹤亮翅、搂膝拗步------合太极,不再重述。这就是笔者所说三个套路一趟拳的缘由。三套路所不同者,在于每一拳式运动过程中的变化难易、繁简程度不等,现随意摘拳架套路中几式列表比对如下:
招法 套路 太极小式 太极家手 太极正路
揽雀尾 开合步三环掤 三环掤
开合步套月捋 套月捋
开合步车轮挤 车轮挤
滑步跟进截气按 截气按
开合步横三环套月钩推山掌 横三环套月钩推山掌 一采一翻式单鞭
提手上式 开合步左顾右盼中定提手 左顾右盼中定提手 中定式提手
三趟云手 1 开合步一开一合式云手 一开一合式云手 一开一合式云手
2 开合步三开三合式云手 三开三合式云手 一开一合式云手
3 开合步两开两合式云手 两开两合式云手 一开一合式云手
两趟倒撵猴1 开合步猫扑式倒撵猴 猫扑式倒撵猴 一翻一退式倒撵猴
2开合步採挒肘靠式倒撵猴 採挒肘靠式倒撵猴 一翻一退式倒撵猴
玉女穿梭 开合步偷桃、辘轳、簸箕、穿枝 回身反捋翻身倒步式 一翻一推式玉女穿梭
式玉女穿梭 玉女穿梭
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



通过(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比对,可以看出小式、家手拳式基本相同,太极家手配以开合步进必跟、退必撤使拳速迅捷,即为太极小式,故吾师言会用架者必会练架,会练架者必会用架,所谓文练武用,慢练快用,功用合而为一也。当然,通过比对亦可得出太极正路脱胎于小式、家手,是小式、家手改革后的修定架、普及架的结论。
太极正路、太极家手、太极小式拳名,门内取王宗岳八门五步说均称太极十三势,亦取天罡、地煞星象义均称108式,这也是笔者所说三个套路一个拳的另一层含义。正路108个动作式,门内要求练30分钟;家手、小式如将各拳式动作过程中的变手(如如倒撵猴中猫扑、採、挒、肘、靠,玉女穿梭中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计算在内,拳路长达200多个动作式,故家手速缓,需练5060分钟,小式速快,要求在510分钟内练完,运动量都极为可观。这也是正路易学,家手、小式难以普及、大众化的原因所在。
通过(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比对,可以发现由太极小式到太极家手再到太极正路的变化过程,即是由用架、快架、小架到练架、功架、中架再到预架、慢架、大架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杨氏拳拳速由快转缓、由缓转慢,拳式由难变易、由繁化简,最终由纯粹拳学向多功能体用转轨,使太极拳的哲理、文化韵味更趋浓重,从而为各种人群接受、喜爱,以至旧时王谢堂前燕、少数人掌握的太极拳技,得以普及造服于民众、飞入寻常百姓家
1958年笔者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时,学拳于张虎臣,有同窗陈日光(笔者按:陈退休于北京通州区工商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上,现任北京杨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早学拳于崔毅士,共同的爱好使我们关系至密,从而促成了崔毅士、张虎臣两个失去联系多年的师兄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得以重新相见……崔、张二师曾同师学艺于杨澄甫,拳架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完全相同,但拳势风格却各有优长:崔师的杨式大架舒展大方、柔和缓慢、松静沉稳、中正大雅;张师的太极正路身正势圆、轻巧灵活、气势饱满,动作幅度略小,小中寓大笔者以为太极正路如此风韵,应与许禹生、张虎臣的改造使之与太极家手、太极小式更衔接、更配套不无关系。
吾师的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均得自于杨少候、许禹生。
太极家手松静绵柔、圆活自然、气势磅礴,其特点是圈多,各种圈组成的形态各异的太极球,折叠旋转、螺旋起伏,乱环迷眼,景象万千。由于拳势复杂、虚实分明,下盘根基极固,大架、正路拳龄三年以上训练有素者学之为好。又因拳式以腰为轴空松圆活、拳势柔顺舒缓,呼沉(展)吸提(蓄)更为深匀细长,从而激发内气更易腾然鼓荡(笔者按:丹田气的上下升降随呼沉吸提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水中火发,气雾弥漫,谓之腾然;丹田气的内外出入随呼展吸蓄充气缩气涨潮退潮,谓之鼓荡。太极拳技非有此感验不算成功),故太极家手练之极长劲力。
太极家手为杨氏拳功架、基础架,传人极少,非有机缘而不可得。然而有拳家将家手称作加手,一字之差非笔误、口误,而是认识上的错误。称加手者以为,太极正路加上拳式中某些动作变化,即为加手,这与先有健候、少候中架、小架(母架)后有澄甫大架(子架),即太极正路脱胎于家手、小式,本末倒置,笔者不得不晓之以理而矫正之。


太极小式轻巧紧凑、圈小劲坚、节奏明快、发劲刚脆虽经许禹生、张虎臣改造,舍去了弹抖、震足、飞腿等刚猛发劲,但基本上仍保持着少候时期的原始风貌。小式行架,时而流水潺潺,时而波涛汹涌,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吾师言,此即班候、少候,审时度势动急急应,动缓缓随,所谓喜则假喜,怒则真怒,一动而诸候惧。因此,小式为拳中极品,是实用性很强的杨氏太极拳快架、用架、技击架。太极小式拳势奇快,移形换位变化神速,极难普及,太极家手拳龄一年以上训练有素者学之为好。
吾师张虎臣先生,民国8年(1919年)至民国16年(1927年)学拳北平体育讲习所、行健会,受教于杨少候、许禹生,继学于杨澄甫,民国17年(1928年)杨氏昆仲离平(北京)南下,同年12月北平特别市国术馆成立,我师留馆继续从许禹生深造,直至1930年任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国术馆长,故有缘统得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小、中、大三趟拳架。因吾师拳技多得自杨少候,故今人称其所练为杨氏太极拳小架。
20061月,余功保先生编著的《中国太极拳辞典》485张虎臣条云:张虎臣,杨式太极拳传人。年轻时从师于杨澄甫,杨澄甫南下时介绍其继续就学于杨少候,潜心学习了杨式大架、太极推手、太极球功、活步小架、合太极等拳术套路和各种杨式太极拳器械。此说影响较大,坊间书籍乃至互联网上多有引用者。笔者是虎臣先生的开山弟子,亦是先生弟子中稍有文化者,本着对拳史人物负责精神,郑重指出上说失真。杨澄甫、杨少候均于1928年南下,张虎臣留北平并未随师南行,杨澄甫怎可能介绍张虎臣继学于杨少候?更何况少候1928年秋到南京仅一年多,即愤世自裁于中山陵,逝于南京古楼医院,虎臣先生又如何能同其继学?
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构成了杨氏太极拳少候拳系张虎臣支完整的拳学体系,按拳式实用分可称用架、练架、预架,按代表人物分可称少候架、健候架(或禹生架)、澄甫架,即今人所称杨氏拳小架、中架、大架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