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昵称38027252 2016-11-09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国际教育界也出现了信息技术(IT)广泛应用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信息化教育的出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强大趋势,给中学基础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作为信息时代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教学效应。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专家报告中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所在,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明方向与目标,更给我自己的政治教学领域中创新教学设计,追求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更深层次的优化整合很大的启示。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要信息化。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优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实践上的创新,需要教师认清时代背景,更新教育思想理念,以先进教育思想作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构教学设计的“新”,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结构。
传统“一本书 + 一张嘴 +  一支粉笔 + 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过程中人与物的因素都简单化,把教材枯燥化。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备教材、备教法。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多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而已,机械化理解的结果是没有新教育思想机械化的运用,效果不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计算机辅助学习(CAL)。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研究课教学设计的优化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更深层次的优化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坚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代表是建构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教学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在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 
第二、坚持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者,这也是成功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 
第三、坚持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评价关注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只要我们能注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特点,让它充分地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它便能有助于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深化,且有助于我们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的研究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让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活动于课堂中体现将是教学设计的成功亮点。 
一节课是否反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是否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教学结构改变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首要的是蓝图设计的思想性。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由传统教学设计向新型、研究型教学设计转变,由传统灌输型教师向信息研究型教师转变,是现代教师应对信息化教育巨大挑战的首要条件。 
  
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在技术上的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又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特别是利用超媒体技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方面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出教材的多媒化、网络化。这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研究课教学设计的优化的关键。 
第一、运用信息化丰富教材,生动教材,构建更具有说服力与活力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查阅大量的的资料,使用丰富的资源。使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以往资料积累难、整理难、使用难的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互联网的“搜索”十分有效。互联网上有取之不尽并不断更新的资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形象、言论再现于课堂。从太空到海底,从远古到现在,从自然到社会,从异国到本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乃至视频信息,通过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这样的教材处理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第二、利用丰富的网络时政音像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政性最强的学科。最新发生的时事政治事件是最好最新的教学素材。相比之下,在教材中的素材有明显的时空限制,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传统的教学设计照本宣科、一本教案管几年的教材处理法使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感到相当困难,更使思想政治课“雪上加霜”。 
优化的、成功的教学设计要有最新的、丰富的、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时政视频与图片素材。信息网络技术在视频与图片素材的传递具有快、新、多等特点,可助教师一臂之力。例如,在教学“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一课时,我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收集到最新的最有吸引力国际关系动态的实例一一美伊关系的图片与视频资源,展示在信息化多媒体课堂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教学内容由窄变宽,由死变活,由枯燥变生动。在讲诚信知识时,采用了《北京同仁堂》的视频资源,使课堂更俱时代性、说服力与感染力。 
  
  
三、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信息化。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普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但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情操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学什么”与“怎么学”这两大问题来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忽视了学生,那么就会导致教学活动事倍功半,教师辛辛苦苦地教过了,而学生所学所得无几。 
第一、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体验。 
在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已十分普遍。我国教育部门也就越来越重视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早在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条例,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但是,如果脱离课堂教学,脱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基础知识,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有效的载体。对如何利用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政治教学,注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把“研究性学习”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抓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载体,课外实践探究与课内学习探究相结合,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教学效果真可谓是一箭双雕。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些直接经验的体验目标是相吻合的。例如我在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研究课时,先组织学生分组对本地农业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其中一个小组研究《对昭平茶产业的发展经营模式的研究》从考察茶园基地到采访县长,收获很大。在课堂,我把1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发现与课堂合作学习发现又进行比较学习,不仅优化教学结构,还获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合作,讨论研究的课堂空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过程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关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大胆质疑、自主合作、讨论研究的课堂空间。把教材与其他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抽象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问题研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现代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第三、师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讨论活动,做到学与用的统一。思想政治的经济学理论、哲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都是抽象的,要使理论性的东西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环节必不可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不仅仅只在课外体现,也可以在课堂上就做到学理论与用理论的统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主动性,培养时代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探索、研究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教材理论内容的扩展、延伸与应用,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应。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课堂蓝图。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树立正确信息意识,学会熟练操作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创新变革,在教材处理、课堂师生互动等各方面优化了教学结构,实现现代信息化课堂上师生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实现多向交流与综合交流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课堂信息的传递,实现立体化、信息化的现代教学,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附一: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祝智庭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 
3、2002年《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4、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条例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6、《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4 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