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试行学区制的几点思考

 dongji6699 2016-11-1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试行学区制”,目的是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缓解因择校而产生的诸多矛盾,促进均衡发展。当前学区化管理有三个难点:一是学区划分难以均衡;二是学区职能难以界定;三是学区管理难以开放。《中小学管理》刊载并推荐


对试行学区制的几点思考/陶西平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试行了多种形式的学区化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缓解因择校而产生的诸多矛盾的有益探索。


其实,学区制管理曾在我国实行过多年,但那时的学区主要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对小学进行管理的一个层级。在城市地区,主要是由学区的行政机构或者党组织进行管理,管理机构有的设在街道的管委会,有的设在中心校;农村地区大部分是在乡镇设立管理机构,或者由学区内的中心校管理村小。后来,为了精简机构、减少层级、适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少地区逐渐淡化了学区这一管理层级,有的将其取消,有的由中心校校长代行学区管理职能。本世纪初,部分地区又进行了新的学区化实验,比如:北京东城区将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组成学区,学区内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其实质是一种校际联盟。有的联盟设牵头学校,有的联盟由成员校轮流担任召集人,学区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现在重提学区化,主要是为了逐步实现小升初规范化,以缓解由择校产生的诸多矛盾;同时,通过学区内的校际合作与教师交流,促进均衡发展。一般的做法是:首先在划分学区时充分考虑各学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特别是优质中小学的分布要相对合理;然后,将学区服务的地域范围固化;学区内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小升初时,或者小学与初中直接对口招生,或者在学区内实行电脑派位;与此同时,学区内可实行资源统筹使用,教师分批流动,进而形成学区制度与文化的相对统一。


从目前各地制定的方案看,学区化管理有三个难点:一是学区划分难以均衡;二是学区职能难以界定;三是学区管理难以开放。


由于历史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是按地域均衡分布的,因此,学区划分难以与地域划分保持完全均衡。这样就难以满足某些群众对不在其所属学区的优质名校的教育需求。如果再有辖区内单位的干扰,则学区划分的难度会更大。因此,在划分学区时,对相对薄弱的学区,应当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加大投入力度,勾画发展远景,平衡公众心理。


对学区职能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学区只是作为就近入学的范围界定,那么,只要它长期保持稳定,就会有助于学区内中小学的优质均衡发展。但如果我们赋予学区更多的职能,甚至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管理层级,则需要防止走机构重叠的老路。一方面,学区没有、也不应该再增加相应的编制;另一方面,要避免学区与地区教委行政管理科室功能重叠、与挂牌督导职责交叉。最近,北京东城区探索由教委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学区的管委会主任,并将中小教科和相关处室合并为学区管理与服务机构,从而实现管理的扁平化。我想,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美国不少州的学区内的学校,都是用本学区内的房产税或其他税收的一部分资金或全部资金来举办的,因此,它的归属性很强。就近入学自不必说,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使我想到最近一些同志常谈到的一个问题:前些年,我们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时候,各地办学热情高涨,大家以办学为荣。其实那时的办学条件并不好,但人民群众对教育却很满意。现在,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学校面貌发生了改变,教师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人民却不像以前那样满意了。我想,这一是因为人民对教育的要求高了;二是因为人民对国家以及地区间的横向比较多了;三是因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人民参与举办教育、发展教育的机会少了。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只提人民教育政府办,一定要尊重人民的参与权。同样,学区化管理作为一项改革,要想让人民满意,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参与。要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协商以及共同决策与管理的机制。如果学区化管理只在教育系统内部运行,那么恐怕仍难以让人民满意。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加的学区管委会或者联席会议,听取学区发展汇报,讨论学区工作规划,组织社区群众和家长支持学校发展、担任学校的辅导员和志愿者等等,使学区与社区、家长融为一体,应当成为学区化体制建设的新亮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试行学区制”。我们相信,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招生制度改革,也有助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