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大揭秘之十七

 江山携手 2016-11-11

6、周汝昌先生的红学四大分支之一——脂学,有一著名论点,即批书人脂砚斋是书中人物史湘云。“脂砚斋是史湘云”的议论本不是周先生首发,先是有赵之谦在其《章安杂记》中说:“余昔闻涤甫师言,本尚有四十回,至宝玉作看街(共),史湘云再醮与宝玉,方完卷。”后有臞蝯(实为“癯猿”二字,读qu yuan)在自己的《红楼佚话》中写道:“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皆经后人窜易,世多知之。某笔记言,有人曾见旧时真本,后数十回文字皆与今本绝异。荣宁籍没以后,各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为击柝之役。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成婚。”赵、臞二君的文字,无疑是红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周汝昌先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对这一猜想进行了论证,其工作之繁复,付出之艰巨几可与陈景润比肩。作家高阳先生在《红楼梦断》一书中则是将前人的猜想和周先生的论证落到了实处,实现并完善了贾宝玉(曹雪芹)和史湘云(李鼎或李鼐的女儿)“再续前缘”的婚姻结局。我们且不说宝、湘结合的依据在哪里,单说八十回乃至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有无与之相切合的信息?这种种猜想、论证和推理合乎逻辑吗?不错,书中的确有关于贾宝玉跟史湘云较为亲密的描写,批书人也自我爆料他(她)是书中一分子,但是我们不可贸然将脂砚斋与史湘云划上等号。我们到现在对脂砚斋的来历几乎一无所知,对史湘云的原型一无所知。因此笔者以为,目前将史湘云与脂砚斋两个“莫须有”的人之间划上等号缺少“法理”支持。要想知道史湘云是不是脂砚斋,首先要找到史湘云的原型是谁。我们已知的脂砚斋,仅局限于批书人在批语中透露出来的些许家境、身世的暗示;如果根据这些信息找出某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我们印象中的脂砚斋“符契若合”,那才是脂学的成果。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论证,史湘云并不是脂砚斋,那么脂砚斋又是书中的谁呢?更重要的他又是历史上的谁呢?

7、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红学新著——《曹雪芹胆大包天》,冯精志先生所著。书中不乏新思想新观点,让笔者亦惊亦喜的是“贾府盗版紫禁城”竟与本人的心得暗合。但冯先生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包括脂砚斋、畸笏叟、孔继涵等人在内的多人创作集体、康熙帝第十六子庄亲王胤禄即批书人脂砚斋等观点却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冯先生的观点缺乏文字资料和史实证据。另外,包括著名作家高阳先生在内的许多红学家,一致认为畸笏叟即是曹家的末代织造官曹頫。但是,从书中的批语看,脂砚斋和畸笏叟在曹雪芹逝世十二年(甲午年)以后仍然在批书。“他们”前后批书二十一年,要么是曹雪芹的长辈,要么就是比曹雪芹年长好多岁的老大姐老大哥。如果脂砚斋或畸笏叟就是曹頫,那么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即得旨出任江宁织造郎中的曹頫,得活到八十岁才符合上述条件。如此说来,上当年曹頫的确没受雍正多大委屈,倒像是天天吃海参、喝蜂蜜保养着的,脑白金、黄金酒伺候着的。不是笔者偏激,康雍乾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很低的,不会超过四十五岁,尤其男人的平均寿命更低。不要说平民百姓,就是康熙皇帝的三十五个儿子及二十个女儿、一百三十三个孙子及一百二十三个孙女,有据可查的八十岁以上高龄者,仅有乾隆皇帝一人。有红学家推测,曹頫自被雍正论罪,一直被枷号,直到乾隆登基才重见天日的。一个被“虐待”长达八年之久的人,仍然能够活到八十岁,“受虐”岂不成了长寿的秘诀了?关于曹頫,也存在一个“真理只有一个”的问题,我们切不可把猜想定为成果,更不可以把这种酸涩到自己都不愿体味的果子硬塞给红学爱好者。因此我说无论是脂砚斋还是畸笏叟都不是曹頫,那么如何才能证明或否定高阳先生和冯精志先生的观点呢?最简捷的办法还是要找到史湘云的原型,同时也得找到脂砚斋的原型。可是能找到吗?

8、《红楼梦》还有一个小名,叫《风月宝鉴》。第一个想吃凤姐豆腐的贾瑞就是因为“正照风月鉴”而完偿风流债的。书中交代,风月宝鉴好似一面镜子却又不是镜子,镜子是用来映照使用者本人的,而风月宝鉴却如同现代DV一样,是可以让使用者一饱眼福的。只不过它更先进一些,薄如镜片竟能正反两面播映不同的影像,二十一世纪的“超薄”电器都做不到。请大家记住,王熙凤在鉴中招手的一面是反面;贾瑞可以走入其中与凤姐数度云雨的一面是反面;让贾瑞乐而忘忧直至搭上性命的一面是反面。而真正能够医治贾瑞“痴”病的恰是风月宝鉴的正面,这一面所播放的骷髅画面,或许真的不堪入目甚而极其吓人,反正贾公子是宁死也不看它。作者赋予风月宝鉴深层的寓意已被专家学者反复的解剖揭露,不仅仅是“良药苦口利于病”那么简单,笔者在此不多赘言。我想说的是,曹雪芹的确设想过将《红楼梦》创作成一部如风月宝鉴一样的有正反两个面目的奇书,既可以悦人眼目又可以醒人心脾的书,甚至是一部可以从后向前看的书。你同意我的观点吗?在一百二十回书中你是否找到了它的影子了?

9、第十一回书,凤姐见到秦氏时,秦氏已经“瘦干了”,这三个字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的形象描写,秦氏已是到了“说死不定时刻”的地步。而此时的贾瑞则正当“敢想敢干”、健康活泼的时候,“死亡”二字离贾瑞还远着呢!《红楼梦》的初读者百分之百不会相信“瑞大爷”要死在可卿前头,可作者却非要贾瑞先死不可,这是为什么?是硬伤吗?是作者的粗心吗?还是如专家们所推理那样是作者没有来得及理顺呢?显然都不是。因为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不会尽做无用功的。从贾瑞之死到可卿之死,作者想启示我们什么?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10、刘心武先生的红学成果颇丰,而最为刘先生称道的是“秦学”。可以这么认为,“秦学”是刘先生所有红学观点的切入点,正是有了“秦学”的初步实践,有了对秦氏的成功“探佚”,所以刘先生才有了越来越大胆的探索。自刘先生的“秦学”面世以来,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之声即不绝于耳,但是质疑者似乎也拿刘先生没有办法,因为实在没有过硬的证据证明刘先生的猜想是荒谬的。这一矛盾的出现,其症结即在于包括刘先生在内的所有《红楼梦》爱好者,都没有找到秦可卿的原型是谁。刘先生“秦学”的基础,是猜测营缮郎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兼美”小姐,她可能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反对者则坚持说在康雍两朝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而刘先生恰恰说不明白废太子胤礽为什么要把女儿偷偷送出紫禁城以致流落民间;更说不明白这个女孩生于何时、何人所生,大致什么时间送给曹家的。试想,胤礽被废自身难保,即便他想把女儿送出宫外,但是他敢把父皇的孙女送出宫外流落民间吗?天下真有不怕死的敢收养废太子的女儿?秦氏死后,哀荣无限,谁人敢把如此哀荣送给废太子的女儿呢?由于刘先生拒绝回应种种质疑之声,因此“秦学”给人的印象很苍白。“秦学”可以是红学的一个分支,也有理由将“秦学”进行到底,但是“秦学”的核心是秦可卿本人,是秦可卿所影的那个历史人物。那么这个历史人物是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