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80公里,一根鹅肠对美食致敬|成都|天府

 mxjxm 2016-11-14

原标题:1280公里,一根鹅肠对美食致敬

核心提示:繁华落尽,回归初心。对餐饮来说,在营销、体验、服务等种种软实力的竞争之外,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味道。上个月,柔时吧式火锅的食材寻踪之旅也已开始。从云南的蔬菜、山东的香油、贵州的七星椒,到四川九尺镇的鹅肠、峨眉山的藤椒、郫县的豆瓣……掌门人杨明超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而一根来自九尺镇的鹅肠,则在他的寻访中,飞越了1280公里的空间,从成都朝发夕至郑州。当巴山蜀水新鲜的风韵在舌尖绽放,这根脆嫩鲜香的鹅肠,已经不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食物,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对美食和食者的致敬。

千里探寻九尺鹅肠

杨明超在四川的火锅食材寻踪,其实从11月初就已经开始了。11月17日下午,从成都新都区一路向北,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子进入彭州九尺镇境内。

路两边出现大片大片碧绿的菜田,那是彭州有名的特产莴笋。间或有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散落田间,夕阳里远远望去,美得就像一幅画。

彭州素有“天府金盆”之称,位于盆地北部的九尺镇,因为盆地亚热带湿润的气候,更是土壤肥沃,沟渠纵横。一个27.5平方公里的小镇,竟有近百处泉、堰,清澈甘洌的水流让九尺镇有了“九尺水好养人”的说法。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清朝雍正年间建成的古镇,已经有了500多年的禽肉腌卤历史。“九尺板鸭”、“烫油鹅”、“缠丝兔”等远近闻名。

“九尺鹅肠”是继“九尺板鸭”之后又一个闻名全国的九尺镇特产。据四川张兵兵牛油的老板张泽兵介绍,九尺镇清澈甘甜的水质,特别适合鸭鹅等水禽生长繁衍。九尺镇的鹅肠宽、厚,脆、嫩,足有两米多长,一根鹅肠就是一道菜。“每年牡丹花开的时间,是九尺鹅肠最好吃的时候。来镇上吃鹅肠的车,在鹅肠火锅店门口排满了一条街,那场面真壮观。”

张泽兵说,一个小小的九尺镇,从事鹅鸭孵化、养殖、宰杀、羽绒、鹅肠和板鸭制作一条龙的,据说能达到三分之一,“每年能卖5个多亿。”

好水草,养出脆嫩好味道

车子拐了一个弯,进入九尺镇。

真是一个古老的镇子。窄窄的街道,矮矮的房屋,长满绿苔的屋顶,青瓦如鳞。合抱粗的老树下有人家的祖屋,屋里是安静喝茶的老者和安逸打麻将的中年人。

跟这老与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家户户门口与院落里挂着的各种板鸭、烧鹅等卤味。“九尺板鸭”的鲜亮招牌,从杨老三、赵老四、梁老五,各种名号足有上百家之多,且每一家都标明正宗、祖传及金奖产品。

走进几家店内,问有没有鲜鹅肠出售,店家均摇手,“那种鲜货,一大早都被抢完,现在只能去鹅场才能买到。”

打通熟人提供的电话,又在小镇仅有的两条街上兜了好几个圈子,终于找到了在路边等着鹅场主人。这是一个穿蓝衣服的中年女子。问及为何路边都是板鸭店而非烧鹅店,这位姓张的蓝衣女子说,因为鹅生长周期长,吃得多,“所以镇上养鸭子的要比养鹅的多好多。”

走过几条更窄的小路,车在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清澈的流水中水草轻摇,河畔有紫色黄色的小野花盛开。河边的高地上,就是蓝衣女的鹅场。

走进去,左边是白花花的鹅群,右边是加工车间。姓张的鹅场负责人说,自己的这家鹅场有四千多只活鹅,在整个九尺镇上像她这样的鹅场有十多家,“我们只能算是中等规模。”

拿起一根刚加工好的鹅肠,张女士说,九尺镇的鹅因为水好、草好,鹅肠特别宽、厚、长,吃起来也格外脆嫩,“别处的鹅即使用我们的方法喂养,也长不出这么长,更出不来这个味道。”

凌晨两点多的早市,寻找新鲜食材

成都温江区最大的火锅店,鼎卓火锅的老板董先生跟杨明超透露,九尺镇鹅场的鲜鹅肠,有相当一部分发到了双流白家批发市场。

“那里是成都最大的鲜货批发市场,成都1700多家有名气的火锅店都从那里进货。鲜毛肚、鲜鹅肠、黄喉都有。”

不过董先生同时说,白家市场的开市时间,是凌晨两点多钟,“早上八九点之后,鲜货都被大的买家挑得差不多了。”

凌晨一点多,两辆车在夜雾里出发。因为导航不给力,兜了几个圈子,走了几段弯路之后,白家水产批发市场的招牌终于跃入眼帘。

下车,才发觉天下起了雨。凌晨五六摄氏度的气温,加上淅淅沥沥的小雨,更加剧了寒意。瑟缩着走过黑乎乎的一段路,这凌晨两点钟的早市,又会有多少人呢?

拐过一道弯,眼前突然灯火通明。一排排的店铺门口,大铁盆里是鲜亮的毛肚、黄喉和鱿鱼,收钱的店家,忙着加工鲜货的店员,前来进货的面包车嘀嘀地按着喇叭,一派热闹景象。

“成都兴荣贵鲜货水货批发”的摊位前,老板倪桂英已经做起了头一笔生意。50多岁的她,个儿不高,说话干脆利落,比实际年龄看起来要年轻一些。

做了20多年鲜货生意,倪桂英的毛肚、鹅肠等要发到9个省,仅毛肚一样每天能卖十多万元。倪桂英说,这个批发市场以卖海鲜的居多,像自己这种以批发鲜货为主的有二十多家。“九尺鹅肠都是下午在鹅场取出来用冰块封好,凌晨送到我们这里,很新鲜的。”

旁边一位姓刘的先生,是成都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购员。他说大超市一般凌晨两三点就来进货,早上九点多一开门就可以直接卖了。“反正早来早挑选,来得晚了,就没有好货了。”

一根鹅肠,两座城的美食记忆

凌晨3点多,送鹅肠的车到了。几个封得严严实实的大纸箱卸了下来。用刀划开胶带,拨开白花花的碎冰,解开沉甸甸的黑色塑料袋,长长的九尺鹅肠就泛着粉嫩的光、颤巍巍抖散在众人眼前。

加工鹅肠的魏先生,把长长的鹅肠抖散开来,泡在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旁边他的妻子,先用手在水中捋一下,捞出一根摊在水泥地上,然后用一把特制的小刀在肠衣上划开,麻利地一挤一捋,一根加工好了的鹅肠就被丢进第二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

魏先生说,熟练的工人,一小时能加工五六十根鹅肠。加工好的鹅肠,还要经过五遍清水的浸泡,变得又宽又平整之后,沥干水才卖给客人。

魏先生家在双流郊区,今年45岁,一儿一女,大儿子已经上了大学。跟44岁的妻子俩人,加工鹅肠已经四年多。“鹅肠等鲜货不能用热水泡,因为怕打卷儿。所以不管多冷的天,只能用冷水。夏天还好说,冬天弄一会儿手就木了。”

因为白家是全四川最大的鲜货批发市场,魏先生和妻子几乎全年365天无休。每天早上一点多起床,下午两三点回到家睡觉。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他们已经习惯。靠着刮鹅肠挣来的工资,夫妻俩不仅供孩子读上了大学,还把家里的房子翻盖一新。

说话的当儿,一大盆鹅肠加工好了。旁边候着的超市采购员刘先生也抽完了手里的烟,桌子后面的老板倪桂英接过刘先生递过来的钞票,飞快地点数,开票。1600元,这个早上的头一桩生意,数字很吉利

杨明超的500根鹅肠,也开好了票。天亮之后,这些来自九尺镇的新鲜的鹅肠,就要坐上第一班飞机,飞到1280公里外的郑州。

那天晚上,在郑州市未来路柔时的吧式火锅店里,这些满带着巴山蜀水风韵的鲜鹅肠,就出现在了餐桌上。它们被盛在洁白的瓷盘中,闪动着微微粉嫩的诱人的光泽;它们在沸腾的红汤、白汤中欢快地跃动。15秒之后,当这些天生尤物被你放入口中,脆、嫩、香、麻的滋味顿时在舌尖炸开。那是蜀地的阳光、青草、溪流和微风在唇齿间流转的味道,也是食物最本真的自然的味道。

而这样的味道,是一颗向美食和食者致敬的心,给予人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