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探讨 | 为什么改“跑姿”这么难?

 昵称37951901 2016-11-15




欣赏完里约奥运会中长跑、马拉松比赛,估计许多跑友又要对专业运动员优美的跑姿羡慕好久了,也有一部分跑友痛下决心开始尝试男子5000米、10000米“双冠王”法拉赫、马拉松世界第一人基普乔格的优美跑姿。然而,尝试改正跑姿的过程中却又让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别是当配速提高以后,身体出现疲劳的时候,身体会麻木、控制能力逐渐下降,技术动作很容易被“打回原形”,顽固的老毛病(身体后仰、坐着跑、重心起伏、左右摆臂、八字脚等)就会暴露出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改成了“正确跑姿”,但却很难适应,出现动作僵硬、抽筋、岔气,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不适和疼痛,最终还不如原来的跑姿轻松。




那么,改跑姿的过程为什么这么难?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跑姿?



跑姿适应性和局限性 


 适 应 性 


耐力性运动项目都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出成绩,而训练产生的生理适应性变化不可小视。


长年累月以某一种跑姿训练后,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肌肉的募集方式发生优化,来适应特定的动作幅度和节奏(包括步频、呼吸等)。随着技术动作逐渐定型,技术动作易变性降低,那么无效做功就会减少,跑步经济性提高,最终处于一种相对低消耗平衡状态。


当换成新的跑姿以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也对神经、肌肉的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会出现动作经济性下降、消耗增加、易疲劳等特点。所以,对一种跑姿习惯、定型后,改正的过程就比较困难和痛苦。提醒广大业余跑友,改跑姿需要趁早,最好在入门阶段就跟随一名好教练、受到专业的指点和纠正,否则一拖再拖就很难改掉一些毛病。




 局 限 性 


力量或柔韧性不足也一定程度限制了跑姿的优化。比较常见的有:腿部内收肌群薄弱导致外八字脚;外展肌薄弱导致X形腿;大腿后侧、臀肌、下背部力量不足,导致伸髋无力、坐着跑。


体能的局限(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不足)也不可小视。当出现体力不支,意识模糊,控制能力下降,无法掌控自己的动作,也就无从谈跑姿问题。所以当你在比赛中看到高手以优美的跑姿,先别急着模仿,而要知道长期艰苦训练打造的体能才是保持完美跑姿的基础。





改跑姿要趁早,自然修复更关键


因为身体存在适应性和局限性,改跑姿确实不容易。而且业余跑友在这方面可能比专业运动员还要辛苦。因为,专业运动员主要在青少年、少体校阶段(身体发育阶段、也是训练入门阶段)抓技术动作,而到专业队以后,身体发育和技术动作已经同步定型,不再刻意进行专门的技术训练。而如今不少业余跑友,跑了几年、十几年才想到改正跑姿,加上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力量、柔韧性)差、体重偏大等不利情况,改动作是比较难的。


但是反过来看,在体育项目中,中长跑、马拉松属于对技术动作要求比较低的体能主导项目,而且一般距离越长,相对而言对技术要求也越低。虽然改跑姿难,但是和跨栏、跳高等项目相比,长跑在改技术方面还是相对容易许多。因为,长跑技术动作不易触及速度、力量、柔韧性的极限,对先天素质要求更低。有时候,改变跑姿并不需要身体本身(肌肉、韧带)发生巨大的改变,只要我们在跑步过程中保持上、下肢协调发力,以及注意跑步的节奏感,很多时候跑姿会自然“修复”到最适合你的跑步技术。


就好比很多跑友,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是后脚跟落地,在没有刻意改变技术的情况下,跑着跑着变成了前脚掌落地。这是因为随着我们跑步经验越来越多,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力,技术动作的掌控力越来越强,再加上自身核心(驱赶、腿部、脚踝等部位)力量的不断增强和运动能力的逐渐提高,技术本身会潜意识地向最科学、最合理、最省力的方向发展。






改跑姿,如何改? 


个人理解的科学跑姿应该是:身体重心前倾,收腹含胸(非挺胸),前后摆臂(两肩自然下垂,摆臂时前不露肘,后不露手),髋关节主动送髋(保证小腿主动前送),前脚掌落地(借地面的力,而不是硬蹬地)。




一般来说,我们建议在低配速有氧训练课(非重点课次)中进行跑姿纠正。这是因为低配速下,身体处于较为轻松和清醒的状态,控制力和感知力都较强;而在配速较高时,体能趋于极限,意识开始麻木、控制力下降,也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适应新跑姿的过程不可避免技术协调性和经济性的下降。所以,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中改跑姿,既很难影响训练质量,也增加不必要的疲劳和受伤风险。


但是,有时候低配速训练课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果要更多地突破身体的局限性(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增添一些力量训练和速度相对较快的跑、跳练习也是有必要的,比如一些短距离(50米左右)多组数的专门练习(下述动作的视频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


1、弓步走:有利于胯打开,柔韧性和力量增加


2、后蹬跑:让蹬伸和扒地更有力


3、高抬腿跑:训练髂腰肌的发力抬腿。也一定程度上训练了步频(注意先保证腿抬高、支撑腿蹬直,再增加频率)


4、折叠腿跑:伸髋肌群(臀大肌和臀中肌)发力带动下,屈膝肌群(大腿后侧)发力的自然折叠动作,可以改善跑步中腿的折叠(但要注意实际跑步中)


5、小步跑:改善步频的局限,练习前掌和踝发力(着地时间要短,节奏要快)


6、加速跑:刺激身体的绝对速度,改善整体速度和力量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优化跑姿。


总之,即使专业的中长跑运动员,跑姿也是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好的跑姿都要强调协调性和节奏感,特别是节奏感非常重要。谈到节奏感就想到了步频和步幅的控制。作为最适合亚洲马拉松运动员采用的“快节奏、高频率”的跑法越来越受业余跑友喜爱。通常,男子保持在180~185/分左右的频率,女子190~195/分左右的频率更容易出成绩。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可以改正业余跑友中普遍存在的“大步子、步频慢”的习惯。 


在训练中,找3~4个水平相近,且步频相对较快的跑友,一前一后,把自己夹在中间(前后尽量贴近,不要留空隙)。


这样一来,首先,你会跟着前面领跑者的节奏,逐渐养成高步频的节奏;其次,前后都有人,腿既不敢过度往前迈(怕踢到领跑者),也不敢过度往后撩(怕踢到跟跑者),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适应,逐渐可以改掉步幅过大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