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十三)

 青木森森 2016-11-15


  三、秦隶特征及与隶变的关系

  (一)秦简牍墨书特征

  1.秦隶的内敛字势和包裹式字形

  字形以正方、平扁为主,笔画普遍集紧内缩,是秦简牍墨书的共同特点,属于典型的内擪结构。

  第一,点画普遍短促,很少长笔画;众多的短小点画皆有向字心内收之势,笔画极少随意外放或拉出长笔。里耶秦牍、龙岗秦简中的长笔画多于北大秦简、睡虎地秦简。龙岗简长尾笔又比里耶牍突出,例如其中“甲”“之”“故”“令”“于”“吏”等字。长笔画多,又加之字势纵长,就削弱了龙岗秦简内收、内擪之势;但同时龙岗简也拥有了多种新因子,像拖长笔就与西汉前期的长尾笔极接近了。

  第二,秦简书短促内缩的点线组构起来的单字往往造成字内部点线密集,字的张力感总是指向字的内部而不是外部。晚于秦简数十年的沅陵虎溪山M1西汉简,虽仍然上承秦文内缩型字势,但其夺人眼目的众多波磔笔呈横向拓张状,其气息已异于秦简那样的紧缩之势了。

  第三,出现圈围式、包裹式字形。秦简单字字势封闭内敛,点画紧密内缩,不随意拉出长笔,也不像楚简等东土文字那样,字内点线做多向放射状。里耶秦牍中,“囗”“宀”“门”“勹”等部首宛若长手臂把字内点线紧紧揽裹起来,阻止点线外逸。许多位于字边缘的长弧形笔画又加重了这种圈围感。弧曲笔画中又以向左环抱者较为典型,像“司”“月”“官”“空”“何”“当”等字。这种“ ”形笔势一般位于字的右侧,向左或左下方环抱,属秦隶特有的个性笔势与结构。楚简书中较少这种环抱字形。即便有,也不像秦简这样总是左向环围,而是缺乏规律性。秦隶的“ ”形笔势在草写中更被凸显出来,其数量也大大超过正体秦隶书。该种笔势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与其他笔画构成左右双曲扣抱字形或构成左直折、右弧曲字形,成为汉章草字形特征之一。

  第四,弧形线(段)形成内缩效应,即位于字的右部、右下部、下部的“ ) ”形线段加剧了字势向中宫内收的趋向。如睡虎地简  中“有”之“月”、“可”之“亅”、“将”之“寸”、“柄”之“冂”、“贱”之“戈”,以及“心”“巳”“忄”“勿”“口”“止”等部首,常含弧形线段。

  2.平行、均衡、对称的点线组构

  秦简牍墨书单字内线条一般作平行、均衡、等距列置。一是同类(向)点线平行排列,如横势画、竖势画、斜势画分别平行、匀齐列置。二是同类(向)点线之间大体上等距离、匀齐布置。例如里耶秦牍中出现次数很多的“阳(陽)”字,左“阝”三个半圆弧笔呈极规律的等宽同形排列,其线势与右上的“日”点线走向一致,右下部的“勿”四笔左下向斜画相互平行,如此完成匀齐、协调的字内点线组合及空间安排。岳麓书院、北大、周家台、龙岗、青川、放马滩等秦简牍文字均体现着这种构字法。(下图为放马滩秦简局部)


  秦简书点线平行、均衡排列,表明一种匀整、平衡、理性的文字构形意识。这是秦人日常手写体和秦官书正体的传统特色,与楚、晋等东土书写观念有较大差异。点线均衡、平行列置的结果,一是使上下字间产生了强于楚简书的续接性(这是大量走向一致的点线间相呼应的结果);二是单字外缘轮廓比较整齐,不像楚简单字呈无规律的多边形外缘轮廓。秦系文字传承西周正统文字,在文化长期封闭、少受外来干扰的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特色。在西周书刻观念笼罩下,特别是在宣王厘正文字之后,秦人依循《史籀篇》文字理路,较早地、始终地在官体、俗体两个系统进行文字整饬工作。秦文字规范理念贯彻在手写体和金石铭刻中,秦公钟、秦公簋、秦公大墓石磬、石鼓文等铭刻文字可代表其规范成果,之后的秦小篆可谓这种规范与加工的终极形式。秦国许多草率的石金题铭,其点线结体依然平行匀齐而非杂驳混乱。当然,这种文字构形理念也很自然地体现在实用手写体(简牍墨迹)中。

  3.规整的单字外缘轮廓

  秦简牍墨字点线均衡、平行列置的结果之一是构成比较整齐的、有规律的单字外缘轮廓,一般为正方、扁方、纵长方形——前两种也是后来汉隶、今楷的基本字形。其实秦文至少在秦公簋时期即拥有了整齐、规律的字外廓,同时期的手写体字外廓也不会与铭文差距太大。里耶秦牍字形最丰富,长方形、正方形、横扁的都有;睡虎地、北大、岳麓书院、周家台等秦简以纵长、正方字形为多,横扁形也不少;龙岗秦简大多为纵长字形,放马滩秦简则以正方、横扁为主。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