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GM2抗体阳性的脑干脑炎一例

 闫振文 2020-12-04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3岁,学生,因“四肢无力伴饮水呛咳2d”于2015年11月入我院。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伴有言语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入院当时体检:意识清楚,体检配合,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运动自如,垂直性眼球震颤。余脑神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四肢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肌力IV级,肌张力、肌容积正常,指鼻、跟膝胫、轮替动作笨拙。四肢腱反射正常,罗勃格征(+),双侧巴宾斯基征(+),脑膜刺激征(-),余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脑脊液白细胞32×10^6/L。血清抗GM2 IgM抗体阳性,颅颈MRI平扫未见异常。给予地塞米松,10mg/d,静脉点滴。3d后,仍有言语不利、饮水呛咳,但四肢肌力较前明显好转;继续地塞米松,10mg/d,静脉点滴。7d后,四肢肌力V级,病情好转出院。2周后再次入院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髓鞘碱性蛋白、寡克隆区带电泳、新型隐球菌、抗酸杆菌及细菌、真菌培养均正常。诊疗过程中化验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肾功能、血氨、血糖、血脂、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相关抗体等均未见异常;血抗核抗体阴性。肿瘤相关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筛查无异常发现;血和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体阴性,脑电图、胸部CT、肌电图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2周后复查血清抗GM2抗体lgM阴性,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

讨论                            

GS是一族由脂类和糖基组成的膜性糖脂,其化学结构为一类含唾液酸的酸性糖鞘脂。GS主要根据糖基结合唾液酸分子的数目及部位进行分类,含1、2、3、4个唾液酸的GS脂分别为GM、GD、GT及GQ。其中GM又根据所含己糖的数目和种类分为GM1-4。GS表位包括:GM1、GD1a、GD1b、GM2、GQ1b和GT1b等。GS与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传导有密切关系,其主要功能是保持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有研究者发现GM1抗体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和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相关,抗GD1b抗体与感觉性神经病相关,而GQ1b抗体与Miller-Fisher综合征、Bickerstaff脑干脑炎等疾病相关。其可能的原因是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中的GS被遮盖,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和破坏。当在病理环境下抗原成分暴露时,体内的T、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GS的自身抗体,此类抗体针对性地攻击神经组织中的GS成分,在补体参与下,介导神经细胞损伤从而致病。

脑干脑炎是指发生于脑干的炎性病变,临床较为罕见,其发病的机制大致有:感染机制、自身免疫机制和副肿瘤机制,目前病因尚未明确,诊断较为困难。基于Miller-Fisher综合征、Bickerstaff脑干脑炎及吉兰-巴雷综合征存在共同的自身免疫性抗体的研究结果,也有学者认为脑干脑炎的发病机制与分子模拟、交叉免疫、抗GQ1b抗体等有关,并提出了“GQ1b IgG抗体综合征”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利于理解病因相同、临床表现不同的连续疾病谱,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在该疾病谱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抗GQ1b抗体综合征临床分为Fisher综合征、Bickerstaff脑干脑炎、咽-颈-臂乏力及叠加综合征4种类型,其临床症状都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腱反射消失和共济失调。本例患者13岁,为青少年,急性起病,起病前无明确感染史,有垂直性眼球震颤,脑脊液白细胞升高,头部MRI平扫和增强均正常,应用激素治疗有效。病程第1天检测血中的GM2抗体,结果呈阳性。由此,推测本例患者病变定位于脑干,属于抗GM2抗体阳性的脑干脑炎。该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抗GQ1b抗体综合征患者的特征相比较具有一些特点:如该患者无眼外肌麻痹、腱反射消失的症状,发病前无感染病史,也没有意识障碍,血清GQ1b抗体显示为阴性等。该患者与抗GQ1b抗体综合征患者都存在共济失调,且GM2和GQ1b都属于GS表位。本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高,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较严重,通透性增加,致使较多的白细胞通过屏障进入脑脊液循环归。所致。同时,此抗GM2抗体阳性的脑干脑炎病例间接提示,至少部分脑干脑炎患者的脑干功能异常可能与GM2抗体有关,即患者脑内存在的GM2抗体与患者脑干内的GM2抗原产生免疫交叉反应,引起脑干功能障碍,出现脑干损伤的临床症候。

一些研究者在其他类型的脑干脑炎患者中发现GQ1b抗体阳性,还检测到GM1、GD1a及抗Gal-NAC-GD1a IgG等抗体阳性。然而,国内外研究中目前尚未见有在脑干脑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GM2抗体的报道。本例患者血清实验室检查GQ1b抗体阴性,而其血清抗GM2抗体IgM阳性。因此,我们认为抗GM2抗体阳性的脑干脑炎,也属于GS抗体谱系疾病。有研究认为激素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性反应,消除水肿,保护血脑屏障。我们在治疗早期给本例患者用激素治疗,发现随着症状的好转,血清抗GM2抗体IgM滴度逐渐降低、消失,进一步说明了血清抗GM2抗体IgM可能是致病的原因,提示激素在治疗抗GM2抗体IgM阳性的脑干脑炎可能有一定效果。

基于本病例的诊断与治疗,我们认为血清GS抗体阳性在该疾病谱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对血清GQ1b抗体阴性且不符合传统脑干脑炎典型临床特点的患者,应该警惕是否是由GM2抗体引起的脑干脑炎,必要时应检测GS抗体系列,以明确其诊断并予以合理治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