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炫法师·书籍】:儒佛道文化之荟萃:第四章

 timtxu 2016-11-16

第一节、五戒与五常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是很兴旺,尤其是译经事业较为兴盛,然佛教的哲学理论、文化思想也就更适应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社会文化了。这时特别是佛教的戒律传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戒律所制定的方面,即与当时普遍说法的“伦理纲常”、“道德品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才会受到中国百姓们的接受。

戒律是在魏废帝嘉平二年(250)传来中国的。当时中天竺有一位律学沙门昙柯迦罗游化洛阳。他主张僧侣一切行为应遵循佛的戒律,于是洛阳僧众共同请他译出戒律一书,即名《僧祗戒心》,并邀请当地的梵僧举行受戒羯摩仪式。当时开始依次羯摩而登坛受戒的就有中国朱士行等人。因此,朱士行便成为东土出家沙门最早的一位。然此戒律传授的意义,主要是教人“戒恶行善,而以正当的行为准则”,即与中国当时儒道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名教纲常”、“完善人格”等传统思想文化的说法是非常相合的。

例如儒家的根本说教即是“五常”与佛教的“五戒”是很相合。因儒家倡导的“仁”,即是仁人、仁慈、不杀生、不害命等之含意。而佛家所说的“不杀生”即不乱杀、乱害众生的生命等慈悲心是两者差不多。儒家讲的“义”即是义气,不取不义之财、不偷盗他人之财物,正与佛教所说的“不盗”意思相似,这是不把人家的东西偷来,人若不予,也不勉强求得,两者是非常合意的。儒家所说的“礼”即是有大小老幼,男女上下的关系,即与佛教所说的“不邪淫”,意思是不搞非夫妻之间的关系,两者是有所相似的。儒家所说的“智”意思是对任何事情不能愚昧、糊涂,若不符合伦理纲常,仁义道德的事情就不应该做;即与佛教所说的“不饮酒”是相近的。因为佛教禁止不饮酒,目的是怕人喝下去会昏醉不醒,而发生糊涂乱伦之事,所以要禁止饮酒。儒家提倡“信”,要求人们要讲信用,不要说谎话,或者态度不老实皆不可以,与佛教所说“不妄语”,即不说谎话、要实事求是,两者是相同的。

就此五戒与五常对照看来,便可说明佛教的戒律传来中国与当时儒家的“纲常”、“礼教”等的传统思想,以及“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是非常接近,非常融合的。所以到魏晋时代的佛教就更加受到儒生们的接受和信奉,并有许多学儒、学道者深入学佛,可见这时的融合是非同寻常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