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有效提升看电影的体验?

 蓝色_呼吸 2016-11-16

电影的魅力在于“体验不同的人生”。当你走进电影院,大门关上,光渐渐暗下来,仿佛与现实就隔开了一段距离。于是屏幕上发生的故事,就成了你此刻正在经历的故事。

这是看电影最奇妙的地方,它给了我们一个“离开自我、走进别人”的机会,过他人的生活、面临他人的选择。而在故事的最后,灯光亮起,灵魂又重新回到自我。而这个我和之前的我,已经有了一点点的不一样。

这“一点点的不一样”,就是看电影的意义。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的电影观,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三维观影论”。

>>

什么叫“三维观影论”?

简单说,就是我会从三个维度去审视一部电影:叙事、观念和质感。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颗苹果,那么质感就是“皮”,叙事是“肉”,而观念是“核”。皮是负责诱人的,肉是用来咀嚼的,而皮干肉净后留下来的才是核。换成通俗的语言就是:“叙事”呈现故事,“观念”传递价值,“质感”营造氛围。

这三者在实际的电影表现中,是彼此牵连、互相影响的。比如:若叙事不够清晰,则观念无法传达;若观念本身无趣,则叙事也一定无聊;若一味追求质感,叙事就难免会云里雾里;若叙事太满或观念太重,影片也就丧失了质感……等等。

所以,一部好的电影往往是在这三个维度上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使得:叙事出彩,观念出新,质感丰润。没有荒废任何一个维度。

第一维叙事

我们可以先从“叙事”说起。

一部电影的叙事是通过“剧情、镜头、剪辑、对白、音效、配乐……”来实现的。其中的前三项,我认为是叙事的关键。

首先在“剧情结构”上,很多电影就颇具创意。比如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低俗小说》,采用了一种经典的“环形叙事结构”,即在叙事过程中刻意打乱时间顺序,分别以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几段看似不相干的故事,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和事其实是彼此相连的。就像一张拼图,随着细节的一点点丰富,慢慢才看清了全景。这种叙事方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把各角色和段落串联起来,时间轴不能乱,逻辑还要完整,另外在节奏的把控上也要恰到好处,很吃功力。

一部叙事结构巧妙的电影,往往娱乐性十足,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但结构这种东西,玩一次可以,玩多了也就没意思了。就像《死神来了》,看第一部时感觉很过瘾,但后面的2、3部已经没了当初的意味。

“镜头”有距离、角度、长短之分,是引导叙事的重要手段。

拍摄距离从大远景、远景、中景到特写、大特写,不一而足。“远景”一般用来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景”通常会覆盖两到三人,用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特写”镜头一般用来表现个人情绪或突出重要细节。

拍摄角度有仰拍、平视、俯拍之分,一部影片的绝大部分镜头会采用平视;但在展现角色的威严和地位时,一般会采用仰拍;而在展现个体处于困境、孱弱不堪时,俯拍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拍摄的时间长度上,最有特点的就要属“长镜头”了,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忠实地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侯孝贤在《刺客聂隐娘》中就大量使用长镜头,其中一场戏是聂隐娘躲在房梁上,看要刺杀的人和孩子玩蹴鞠,镜头缓慢的从左向右移动,又从右边移回左边,使得观众随着聂隐娘的眼睛,窥视到了一切。

再来看“剪辑”。一部电影拍摄下来,素材可能有几十个小时,将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拼接,直到形成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就是剪辑要完成的工作。一部电影剧情的铺陈和节奏的把控,都是通过最终的剪辑来完成的。

比如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一段经典镜头:画面开始是一个原始人刚刚学会使用工具,将一根长长的骨头抛向空中,随后镜头一个淡出淡入,只见一艘体形瘦长的太空飞船正在星际中漫游。这个剪辑很自然地将故事过渡到下个阶段,且展现了时间的匆促,转眼万年。

更极端的,如王家卫导演,有人评价说他的电影都是在剪辑时才完成的,以至于电影拍下来,花了几年的功夫,演员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拍了什么故事,直到王家卫把影片剪出来,故事才真的成型。

电影是“画面语言”的艺术。最早的电影没有色彩、没有对白、没有繁复的声效,单纯依靠画面的变化来推进叙事、表达情绪,这才是电影本来的样子,也是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精髓所在。

所以叙事的成败与否,就在于导演对于“画面语言”的运用。

第二维观念

下面说说“观念”。

一个故事的好坏,叙述方式固然重要,但故事背后传递的观念其实更重要。大多数无聊的故事,不是因为本身无聊,而是背后的观念无趣。就像一颗没核的苹果,吃完了才发现是空的,什么都没剩下。因此,好的电影,把故事讲明白是基本功,而把观念传递出去,才是电影价值的达成。

我们之前提过“环形叙事结构”,在这一结构背后,其实是在展现“因果报应的循环”,即:你做的所有事情,经意或不经意地,注定都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影响。

这类影片通常会导向三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第一种、人无法跳出因果循环的困境,只能被裹挟其中,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持这种态度的影片像《11:14》、《死神来了》、《恐怖游轮》等;第二种、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对因果链条进行干预,从而改变未来,如《蝴蝶效应》、《明日边缘》等;第三种、人可以改变因果,但最终发现还是不改得好,上帝已做了最好的安排,这类影片如《时空恋旅人》、《人生遥控器》等。

所以说,观念是藏在叙事背后的真意。观念缺失或观念俗烂,会让电影丧失魅力。比如《小时代》、《赤壁》、《三枪拍案惊奇》……都属这一类。

我们看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其中的大反派“小丑”一角,之所以有魅力,恰恰是因为他所持观念的魅力,即危险又诱人。毫不犹豫的善和不讲道理的恶一样,都是俗套。而打破简单的善恶观,会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人性。比如在影片结尾,小丑给人类出了一道难题:大海上有两艘船,都装着炸弹,一艘船上全是老百姓,另一艘船上是一群囚犯,两艘船上都有遥控器,一旦按下,就会引爆对方船上的炸弹,而本方的船得以幸存。如果在12点前双方都没有按下按钮,则两艘船会同时沉没。来吧,选择吧!

这就是小丑的价值观:这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善,只要条件成熟,每个人都会理直气壮地作恶。于是他设计了这道题目,向世人来传递这个观念。当然,影片的最后,人类还是守住了底线,没有滑向小丑的陷阱。但不管怎样,这种观念的冲击,会永远留在观众的心里,带给人反思。

此外,观念的传递也要讲究分寸:如果想说得太多,急于灌输观念,生拍观众看不懂,则电影就成了说教,同样会丧失魅力。比如《无极》、《私人定制》、《霍元甲》……

观念的传递,需要给“观众的参与”留下空间。观念是在看过电影后,由观众自己得出的,而不是听导演或角色直接说出来的。那样就太没意思了。况且这世上最牛X的观念,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能说出来的都不叫事儿,早就被朋友圈转发千万遍了。

第三维质感

最后,我们说说“质感”。

质感是个不好描述的东西,因为无法用理性来认识,只能去感受。

先讲个小故事:在拍摄《一代宗师》时,有一场戏,是个雨天,梁朝伟走进一间茶馆,章子怡等在那里,两个人一段感情戏。拍完了之后,一旁的编剧邹静之就觉着不对,这里面没有情节的推进,对白也很少,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观众接收不到,不行,得加戏。当时王家卫就摆摆手说,“不用了,够了,都在里面了。”邹不明白,心想电影没有这么拍的,直到当天晚上,王家卫把剪好的片段拿给邹看:只见镜头缓慢的移动,拍窗外的细雨落在石板路上,拍眼神,拍嘴边的浅笑,拍若即若离的身影,只有雨声和微弱的呼吸声。想要的那种情愫,不多不少,果真全在里面了。这就是“质感”。

如果说叙事和观念都是思维的产物,那么“质感”则来自于对“构图、色彩、表演、声音、氛围”的感官体验,是一种不经思考的直观感受,湿乎乎地扑面而来。

侯孝贤也是个注重质感的导演,他把影片呈现出来的味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至于有意无意地弱化了叙事。所以在看过《海上花》之后,许子东曾这样评价:“电影真好看,看得睡着了,醒过来,还是好看。”

我个人非常喜欢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在1988年,刚刚三十岁出头的他拍出了《天堂电影院》,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走出小镇,在遗憾中找寻自我的故事。整整十年后,他又拍摄了《海上钢琴师》,讲述了生在一艘游轮上的钢琴天才,随着游轮漂流、绚烂、落幕,直到走完一生。一个出走,一个留守,覆盖了面对人生的两种态度。

托纳多雷的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质感。不紧不慢地写实主义风格,略微发红泛黄的胶片,如潮水般涌动的配乐,诗意的对白,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摄人心魄,让人沉浸在他讲述的故事中。

质感产生于“留白”的部分。

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都讲究留白,有留白就有了空间,有了空间人的感受才能放进来。

留白在本质上是一种“节制”:是对于画面的降噪,是对于沉默的接受,是对于胶片的致敬,是对于本色的回归。张扬的色彩,快速的剪辑,歇斯底里的情绪,形成的是过于逼仄的空间,而对这些技巧的反动,却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有人这么评价王家卫的电影,他把别的导演肯定会剪掉的镜头都留下了,并把它们串成了电影。这种“边角料”的创作思维,就是“留白”的艺术。质感往往隐藏在这种不起眼的角落里。

>>

回到最初的结论,一部电影,如果能把一两个维度照顾好,就可算得上优秀了。但对于一部杰出的作品,一定是在这三个维度上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点,不厚此薄彼,也不堕入平庸。

这就是我的电影观,也是我对电影的一套评价体系。我还要带着它去审视更多的电影,享受电影带给我的快乐。


时而温暖,偶尔犀利。

在书影中看见生活。

这里是子戈写字的地方,有空来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