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我十二岁就立志要做圣人了

 瀞舒凝兰 2016-11-17

作者 |  襄阳慧敏

首发写手圈

亲爱的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会一起走进“王阳明心学”,惠敏将陆续推出《我与阳明撞了一下腰:微聊“心学”连载》专栏,但愿我能用最朴素的文字和最口语化的表达,较为准确的传播中华圣人王阳明及其思想精髓。



连载一:  王阳明,我十二岁就立志要做圣人了


当下,如果不知道王阳明是谁,只能说明你太out 了。王阳明是何许人?他就是高举“知行合一”的招牌,被我泱泱中华奉为精神偶像、心学大师的“千古第一等人“,是曾国藩、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


阳明心学从它诞生那一天开始,影响就极其广泛,影响大江南北,同时也传播域外,尤其对日本等很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讲真,如果学习了王阳明心学,就相当于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


王阳明:名守仁,明朝人,书香门第,官二代,寿命不长,只活了57岁,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生葬之地皆在浙江余姚,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历史上与孔子(儒学)、孟子(儒学)、朱熹(理学)并称为四大圣人。





为了简单,姑且称他为小王吧。


小王小的时候并不是学霸,顽皮、好武,是个孩子王,经常把小朋友们分成两派打斗,他从中指挥、调和。这样的娃娃在“高考”科举下,屡次不中,复读了三次,才在28岁时考了个普通大学(进士)。


十二岁的时候,他就问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呢,多累啊!他的老师就说:读书是为了中状元当官啊!就像你的老爹,当了官,有了俸禄,你就衣食无忧了呀!小王皱着眉摇摇头说:不对吧,当官好像不是头等大事吧,我觉的读书做圣人才是件最好玩的事”。


这段记载虽然短短几个字,但仔细想来,就关键了,是不是小王幼年立志的最好诠释呢,当然,这种精神贵族,也非平常人家都能随便出的,因为他家祖上出了个牛人“书圣”王羲之呀!


现在关于“立志”的话题很多,我们在管理孩子的时候也经常这样说,可是效果呢,孩子厌烦了,大人们也磨破了嘴皮。什么事总要讲个因果吧,还是从咱们自己开始,现在定个小目标,践行之,做给孩子们看,一代不行、两代,说不准,咱还真弄了个“三代下一人”呢。


少年时期,小王尤其对骑马射箭最感兴趣,十五岁的时候敢于一个人独自去考察边关,和少数民族的青年一起玩骑射,是个“野孩子”,不按照好孩子的模式成长,他觉得要做圣人就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就要阅人无数,要有真本事才行!做圣人,不能只顾泛滥于词章,那不是书呆子吗,还得有力量去抵御外侵呀!


小王12岁确立了做“圣人”的志向,他的一生执着于这个目标,不断的摸索、前进,即便是遭受迫害,受到生命威胁时,也没有放弃,一直向既定的目标靠拢。


他认为,人没有志向,就像大船在海上行走,找不到航向标的引导,是很难靠岸的。后来在龙场给弟子们讲学时,第一个课题就是关于“立志说”,当然,他一生都在为此体验实践。


28岁时,小王终于考上“普通本科”,中了进士,在工部混了个闲差,就是在建设部里当实习生,但他从没有放弃对军事的痴迷,废寝忘食研习了大量的兵书、兵法,对于有趣的章节,他就用瓜子、核桃、花生、沙子分别饰演士兵、兵营、地形来布阵。后来转正了,他就学以致用,采取军事的手法来管理士兵和农民工。


日本人的军事管理严苛,武士道精神就是从小王身上慓学的呢,信不信由你。


当然了,要成为圣人,光舞枪弄棒不行啊,还要学法、读书。


《王阳明年谱》里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年,他在杭州西湖边虎跑寺里养病,寺里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和尚闭关了三年,他就好奇,跑进去,还真是,只见那和尚嘴巴、眼睛都闭着,毫无生机。王阳明就大喝一声:你一天到晚眼睛睁着在看什么、嘴巴闭着在咕噜什么。老和尚一听:卧槽、高人来了,赶紧睁开了眼睛。原来,这是很典型的禅语,非一般人能知也。两人就开时八卦了,和尚说:这三年闭关呀,唯一思念的就是母亲了!王阳明说:那是自然的事。我们对于父母的情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血浓于水,这是割不断的,这是人之本心,人之本情…..。一顿话说的和尚大悟,立刻站起来回家了。


小王是个杂食动物,不但对军事精通,同时也博览群书,对儒释道精髓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能运用自如,这些为他以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重要命题奠定了基础。





纵观小王多舛短暂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34岁以前,少年立志,基本上沉溺于行走江湖、骑马射箭、学习诗词、会拜圣人、出入佛家这些活动,不可小觑哦,这些行为是为他确立不同理论视野的基石,小王很善于思考、总结,逐一将它们整合,最终确立圣学之整体框架。


二、34岁至50岁,被贬至贵州荒蛮之地,龙场悟道,建功立业,打击倭寇、平定宁王叛乱,这些人不好搞定,所以小王一下子就凸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心学思想不断形成,不断完善,最后以“良知说”的提出为标志。


三、50岁之后,小王开始遭到朝廷冷落,给了个闲差。想想也是,有才有个性的人,大都是惹人争议的。他呢,也没闲着,到处立院讲学,进一步升华“心学”的核心精髓,并使之成熟、得到传播。57岁因病死在船上时还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真乃呜呼哀哉啊!


其实,人这一辈子都想成长为自己期盼的模样,那么,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灵有无限的可能,不断体验生活,要相信上天总会眷顾既有理想又能坚持践行的人,只要尽力挖掘潜能,拥有强大的内心,才可以达到应有的人生高度。


作者:襄阳惠敏,公务员,用心工作,用情码字。曾用笔名:老傅、乌篷船。诗词学会会员,作家协会成员,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溪悦苑'(ID:XIANGYANGHUI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