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塚敬节授课《伤寒论》(第一讲)

 醒真 2016-11-17
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授课《伤寒论》(第一讲)
2016-09-20 大塚敬节 中医出版

关键词:太阳病上篇


历代医学名家,专门为《伤寒论》作注的就有三四百家之多,日本医家对《伤寒论》也备极推崇,喻之为“医魂”。《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程之一,课时较多,学生学习时,一般花的力气也较大,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小编给各位粉丝开设了《伤寒论》小讲堂,今天就先从太阳病上篇第一条开始,小伙伴儿们,可以在文末留言互相讨论哦!

原 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校 勘】

康平本太阳作大阳。以下太阳、太阴的“太”字在康平本均作“大”字,今从习惯用法而作“太”。玉函无“脉浮”二字,改行有“太阳病其脉浮”。

【注 释】

太 阳———运用在这里的“太”和“大”具有相同的含义,即甚、非常、有余、开始等意思。我认为太阳病的含义是指阳病的开始。《素问·热论》的太阳经病与《伤寒论》的太阳病,其内容未必相同,但《伤寒论》太阳病里见到的头痛、项强等症状,是沿太阳经而出现的。太阳经是人像犬一样趴下时受日光照射最充分的部位,太阳病即该部位发生疼痛、强硬。

脉 浮———脉诊时,即使轻轻地用手指端触及,也能够立即感觉到,例如,浮于水面的木片,用手指尖试图往下压时,反而有一种往上突顶的上浮感。这种脉的状态称浮脉,可见于身体表面出现病状时。

头项强痛———头痛和项强之意,指头痛、颈部发硬、硬直(日语为“强张”,指柔软的东西变硬了,译者注)。

恶 寒———俗称的发冷,即使盖上被子也哆哆嗦嗦发冷。

【解 说】

《伤寒论》所指的太阳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呢,该条首先明确了太阳病的大纲。

这里列举的脉浮、头痛、项强、恶寒等症状,是感冒、流感及其他急性热病在发病初期所看到的,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我们称为有表证。所谓表证,即在身体表面显现的病状。在《伤寒论》,作为一般原则,存在表证时使用泻下剂为禁忌。关于这一点,也有例外的情况,在后续的文章里经常重复出现以唤起注意。

上述四个症状系太阳病的特征,这些症状均具备的疾病被命名为太阳病。那么,被称作太阳病的疾病是否都总是具备这四个症状呢?也并非如此,也有这些症状中的一个两个欠缺,而代之以所出现的其他症状。对于这个问题,再试作解释如下。

在太阳病的症状中,最重要的是脉浮。但是,仅仅脉浮并不能称作太阳病,因为即使在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虽然为数不多,也可显现浮脉。所以,在脉浮之外,如果不存在另一个太阳病特征性症状,便不能诊断太阳病。与此相同,对于头痛、项强、恶寒等太阳病出现的症状,在仅存在一个症状的情况下,也不能马上断定为太阳病。

所以,应根据何种症状与何种症状的结合来判断是否为太阳病。

例如,脉浮,若有头痛、恶寒,则为太阳病;脉浮,若有发热、恶寒,亦为太阳病;脉浮,若有项硬直、恶寒,亦为太阳病;脉浮,若有发热、恶寒、身体痛,亦为太阳病;脉浮,若有头痛、发热、恶寒、关节痛亦为太阳病。

在上述四种症状之外,又追加了发热、身体痛和关节痛,这三种症状也是太阳病的指征。另外,项部发硬的症状,如果扩大其范围,因为可以出现至背部的硬直,所以这种背部的硬直紧张感也成为太阳病的指征。



恶寒,在词解部分已讲道,即发冷,即使盖上被子也哆哆嗦嗦发冷。但也可表现为保暖时没有异常感觉,只在脱衣服后、或外出当风时感觉发冷,《伤寒论》把这样的状态称为恶风。在太阳病也有恶风取代恶寒而为主诉的情况。该条文举出较剧烈的恶寒症状,轻症的恶风也包括在其中了。这与举出头痛而省略了身体痛、关节痛、腰痛,举出项部紧张感而省略了背部紧张感为同一笔法。

那么,发热是太阳病的重要指征,为什么反而没有列举出来呢?应当就这个问题作一思考。在《伤寒论》,发热与体温上升并不是相同的含义,即使体温计显示为38℃,也有不以为其热,而判断其为寒的场合。关于这一点打算在后面论述,这里要讲的是即使体温上升,但有恶寒、脉沉迟、尿清澄无着色、面色苍白怕冷、未诉发热相关症状,这种情况也不是热而是寒。但是,恶寒发热时,恶寒的同时有热感,通常是恶寒先行,或者在中间感觉到发热。即使像患感冒那样也是恶寒先行于发热。该条文列举出恶寒而未举出发热,是因为可以预计恶寒之后出现发热的缘故。如果虽然有发热而不伴有恶寒,则不是太阳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恶寒比发热更为重要。

在以上所列举症状之外,还有同时出现咳嗽、口干、腹泻、便秘等症状的时候,这些情况也可以称作太阳病吗?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有疑问。随着内容的进展,这些问题会渐渐阐明,如果回答的话,就是可以称作太阳病。但此时已非单纯的太阳病,成为合病、并病或伤寒。

但是,即使脉浮、头痛、项强三项具备但没有恶寒或恶风时,不能称作太阳病。在《伤寒论》该条原文中,前面三项症状与恶寒之间置一“而”字,表示恶寒是特别重要的症状。但是,恶寒是在少阳病、少阴病也时时可以见到的症状,所以并不能仅以恶寒为太阳病的征候。

以上症状出现于身体的表面,所以称之为表证,相比较而言,呕吐、腹泻、腹痛等是从身体内部出现的症状,故称之为里证,可以对比观察。

有一种说法认为太阳病是指体表有热邪的情况,这是因为太阳病时主要在体表出现热状的缘故。

【临床的眼】

在诊察发热患者时,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必须询问有无恶寒或恶风。如果有恶寒或恶风症状,即使便秘也不能使用泻下剂,这是一般原则。

如果患者是婴幼儿,问诊有否恶寒、恶风,难以得到正确的回答,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也是如此,此时,认真仔细地观察一下患者的举动,可以区别恶寒的有无。

一旦太阳病诊断确立,便知治疗适于汗解。汗解亦称发表。通过使汗出而祛除病邪的方法叫做汗解或发表。汗解或发表时使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等。

………………
本文选自《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大塚敬节著,王宁元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