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针刺治愈痢疾重症1例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6-11-18
针刺治愈痢疾重症一例
蒋传义
江苏省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东方星座四单元401室 221004
齐某,男,54岁。1996—10—20日16:00初诊。1996-10-19晨起开始腹痛、坠胀、大便脓血夹杂而下,1日大便20余次。1996-10-20病情加重,虽欲大便,但只能排出点滴脓血,甚则虚坐努责,小腹坠胀疼痛难忍。刻诊:患者卧床,体倦乏力,面呈病容,精神、饮食欠佳,体温正常,口中苦涩干燥,但不欲饮水,苔薄舌根部较黄腻。诊断为痢疾。予针刺治疗。
取穴:太冲(双)、内关(双)、足上廉(双)、足下廉(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太溪(双)、复溜(双)。太冲、内关、足上廉、足下廉用泻法,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复溜用补法。留针30min,行针5-6次。针刺完毕,坠胀疼痛大减,至10-21中午,亦未因二便而登廁。食欲食量渐增,体力、精神亦渐趋正常。
愚按:痢疾,古称滞下,多发生于夏秋之交。痢疾患者小腹坠胀疼痛不舒,为肝与心包二经郁滞表现。便脓血,为大肠、小肠积热瘀垢之所酿。古人云:“痢无止法”“要通因通用”,又云:“不能闭门留寇”。要速攻速去之为上策,决不能挽而留之。太冲为肝经原穴,肝又以疏泄为本,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通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二穴合用,荡厥阴之郁滞,除小腹坠胀疼痛。足上廉为大肠经之下合穴,足下廉为小肠经之下合穴,遵“合治内腑”之训,泻法强刺激,令大、小肠中气滞积热速除。三阴交、阴陵泉建中培土,御肝木之侮,止中气之下陷,使血气有所归统。太溪为肾经原穴,复溜为肾经母穴,皆为补肾要穴,补之则使肾司二便的功能迅速恢复正常。在泻则攻其邪,补则养其正的思路指导下,通过针刺迅速治愈疾病,为针刺愈疾赢得较为广泛的赞誉。
此文刊于《河北中医》2007年第6期增刊卷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