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之我见

 陈老师图书馆 2016-11-18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之我见 作者:李新红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火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落实素质教育拓宽道路。那么又应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落实素质教育呢,浅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传统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上倡导“师道尊严”,一味强调教师的“权威”,导致了在教学上形成教师死教,学生盲学现象,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学生变得只知死读书,读死书,欠缺自觉性、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其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不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做到三个“新”。

  (一)新的师生关系,转变以往注入式沉闷的课堂气氛。我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教学中不滥用权威,把发自内心的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和蔼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用准确的、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教学内容,用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感染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信任和信赖。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帮助学生克服人云亦云,盲目认可的现象,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新的教学观念,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清醒地认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鼓励、帮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新的评价观念,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力求全面客观。既要有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又要有对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既要有书面笔答能力的评价,又要有对实践完成能力的评价。

  二﹑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我们应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尽情地扮好“主人”这一角色,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让学生好奇地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敢于提问题者进行表扬,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没意义,都应尽可能地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会使创造的心灵受损。不允许班上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特别表扬,同时因势利导及时展开讨论。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三位学生分别提了这样三个问题: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2、周瑜想用“造箭”来害诸葛亮,这一点诸葛亮到底知道不知道?3、凭诸葛亮的才智,应该知道周瑜这“造箭”是个陷阱,但他为什么不马上揭穿,而要立下军令状,且三天完成?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我组织他们进行了讨论。前两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解决了。而最后一个问题学生的想法很多,经过几个回合的争论,最后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答案是:“如果诸葛亮马上揭穿,周瑜很有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诸葛亮这样做是要叫周瑜心服口服。”我抓住时机表扬提出第三个问题的学生,要求全班学生向这位学生学习,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二)让学生充分地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读自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地读、充分地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充分地读,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

  如《草原》是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课文。教学第一段,可按照“初读感知——熟读领略———细读体味———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在观察图景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地读通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指导分层,讨论每一层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一边欣赏图中美景,一边抓住“那里的天……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流入云际”等关键词句让学生熟读,在读中领略草原美景。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来到这样的美景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再指导学生细读体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要点(空气、天空、小丘、平地、羊群、骏马、大牛)进行记忆的方法背诵,把书上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必须做到朗读形式多,层面广,使学生百读不厌,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不但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而且在自读自悟的沃土上,培植了创新意识的芽,蕴育了创新意识的花。

  (三)让学生大胆地想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常常成为人们相互勉励之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是当代企业家的豪言壮语,从中表明想象和创造是多么难得和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如教学《落花生》后,我要求学生把故事延伸下去:“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以后“我”将来会怎样做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他可能做了医生为乡亲们医治各种疾病;有的说他可能投入革命,为人民的利益默默地工作;有的说,他可能做了一名教师,踏踏实实地教学生文化……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也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又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话是:“说着就向小羊身上扑去。”文章在高潮处嘎然即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极易使读者掩卷冥想,思绪万千。这时我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羊就甘心让恶狼吃掉吗?小羊的结局会如何?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阅读经验,创造性地说出小羊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或逃脱、或遭不幸、或战胜恶狼……学生在续说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思维得到发展。

  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形象的过程,它伴随着学生情绪的参与,因而显出多样性。如《珍贵的教科书》第三段写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此段多处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表示句子的停顿,语气和结构的强化,而且还有助于以声传情,丰富形象,增添文字的魅力。所以,教学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对情节的补充等,去揭示这个“空白”(省略号)的蕴含。创造性地续说指导员要说的话。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理解,领会了课题“珍贵”的含义。体会到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革命先烈的教导,好好学习。这样既训练了语言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经常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

  (四)让学生自由地议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或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并及时给予评定和表扬,不要压抑学生的求索和创新精神。

  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不用砸缸也能救人”这一观点。我抓住这一思维训练的契机,适时引导:“除了用石头砸缸外,还有哪些方法也可救人?”此时学生很想为自己的“重大发现”寻找充足理由,因此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列出了多种救人的方法:喊大人来救人,搬梯子来救人,抬桌椅来救人,等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究,这些方法能行吗?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后,认为缸虽然被砸破了,但这是当时唯一合情合理的救人方法。通过各种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这样,打破了盲目须从,迷信书本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突破了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从认知过程看,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重视学科活动的基础上,更要丰富课外活动,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我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从剪报、贴报、自己办报到成立“错别字防治所”,纠正错别字。我让学生们准备一个“个人优秀作文集”,自己给这个集子命名为“小草集”、“星光集”、“集花集”等,自己设计一个封面,自己给这个集写一篇创刊词,再定期将自己的最佳作文纳入“集子里”,应该说这个“优秀作文集”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的园地,提高了他们创作的技能和素质。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创造性的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创造性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用适当的创造性教学形式,创造性方法,创造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郑锦杨 .艺术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徐建融等.美术教育展望[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汪伯英.中小学素质教育摘要[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6]雷万民.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http://www./fanwen/gongwen/219704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