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比藏在水上公园的这家馆子,更适合招待外地朋友了! 一顿饭功夫,能把天津卫特色美食和近百年前的人文...

 汇文聚智 2016-11-18

文/洒洒  图/张亚文  部分网友


不要以为吃完饭看场电影是现代人的专属

100多年前的老天津

出了菜馆进戏院

已经是几代天津人的生活时尚

流行风向要看这里

紧握北方的金融命脉

比肩上海滩的热闹码头

沸腾和繁华过近代中国的工业和教育

还妥妥儿占领京剧、烹饪艺术中心

……

那时的天津

活色生香又极富人情

高楼前的小摊、装满零食的手推车、随处可闻吆喝声

如今

老天津的繁华图景除了出现在老照片里

竟然还能在「老码头」一一得见



总见电视中上演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故事,天津卫却像遗落在历史里的明珠,不常被人提起。如今,只有吃和相声,成了和天津人并排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词。也奈何津城人性儿懒,不急着辩解,暗地里从吃上搞出颇多名堂,就连有些见过世面的吃货都说:天津的好吃的可真不少。



说起天津传统小吃,最繁荣的时候还要看过去。无论身处何时,繁华的模样大抵都是一样的:车多、热闹,银行与饭馆林立。作为30年代和青岛、哈尔滨并称为北方最好城市的天津,说这里掌握着当时的时尚命脉,一点不为过。凡是时兴的东西,天津几乎是发源地,也因此又博采众长,完善自己。





津城人对吃的热爱出了名,“卫嘴子”的名号不是虚得。民国初年,天津各式饭庄和西餐馆开出满街,但无论如何发展,最接平民地气的码头文化总还是这里的根基。鸟市的饭摊、饭铺已是密集如林,20世纪30年代以后,南市、郭庄子、谦德庄与之并称为天津四大饭摊市场,那就更别提街边小摊有多红火。




这样的热闹总让人心生向往,当时的街市是否和现在别无二致?「老码头」相遇,正是听说津城有家专做老天津味道的小吃,不仅口味正宗,装修也是不遗余力的重现民国时期老天津的繁华一景。这样的诱惑,总是挡不住“吃力MAX”的人,无需费力组团,就集结了一批天津土著,势要把老味道重温个遍。



从水上公园东门进入,就已经在提前预演民国风情了:穿军装的士兵徘徊在街一侧,走不远又是一道岗。踱步向前,被湖围起的砖墙上“老码头”三个字愈发清晰,依水而建,果真有点码头的意思。



黄包车、红灯笼,手写的各式菜单招贴,一一挂在老码头的正门门头上,各式仿古细节都让人新奇不已。作为九河下梢的天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给这个“三岔河口”带来了远方的船夫、商人,接着有了集市、漕帮,码头文化由此显现雏形,不断发展并影响至今。而“老码头”这个名字,也成了天津这个老城最好的注解。




进门后,热闹的街市在眼底展开,曾经只在老照片上看到的招牌名号,都在这里集合: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第一家官办新式银行——官银号,还有“怡和洋行”、“鸿源钱庄、“广昌行批发和囿于一角的“老城小梨园”……每个招牌里都有一段值得天津人骄傲的历史。



虽然是中午,客人还是络绎不绝,中庭桌桌满员,包间里也是满当当。“警察”、“学生”不断趟的端茶送盏,笑脸相迎。食客们三两相聚,笑闹声不断,有爸爸妈妈带着三两岁孩子来的,有奶奶级老闺蜜来这里联络感情的,这样街市般的热闹,让人不自觉的感到亲近。





要是等晚上来,能排上头里的桌子就足够让人乐呵呵的等位。别说,吸引各位食客的可不仅是这里地道的小吃,还有每天晚上轮番上阵的单弦、相声、天津快板、京韵大鼓。唱曲儿、摆摊的齐活了,惹得小孩子和大人都开开心心,“码头”上可不是更热闹了。





老码头的规矩,逛大街先换大洋。五块钱一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颇有质感。推着小推车的阿姨售卖各式糖果饮料,一块大洋买一份。可惜去时是中午,见不到吹糖人和画糖画的老艺人,虽有遗憾,但还是欢欢喜喜换了大洋,做了一回沿街闹嚷着要糖的“小孩子”。





30年代的民国打扮,小时候的老味道,在喧闹声里,抑制不住好心情,洋洋洒洒点了一桌,就着中午明媚的阳光,享受这一次“穿越”大餐。



蒸羊羔  28元/

想必许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听“蒸羊羔”这个名字,是在相声贯口《报菜名》里,提起蒸羊羔,如条件反射一般: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便登时出现在脑海。在老码头的菜单上看到这道菜,简直就像是撞了好日子,激动的心情不下于见偶像:终于见着“名人”了!



蒸羊羔版本极多,有先爆炒再上蒸笼的,有和豆腐一起搭配的,《红楼梦》里也现过“牛乳蒸羊羔”这样的补食,做法实有不忍。老码头的蒸羊羔,类似于“肉末鸡蛋羹”的翻版,朴实多了。



羊肉打馅,和调味搅拌,加入鸡蛋上锅大火蒸,这就是平民版的蒸羊羔。用筷子轻取酥软的一块,蘸些醋和辣椒混合的蘸汁,实有吃饺子只吃馅不吃皮的“败家”之风。



煎焖子  8元/例

煎焖子,天津人又称之为“煎龙鳞”,常做二月二的节令美食。把焖子煎的两面金黄,样貌颇似龙鳞,为驱除害虫,威慑“懒龙”所做。如今,煎焖子可以一年四季在街边吃到,作为节令食物的身份倒是被削弱了几分。



绿豆粉搅拌熬稠,冷却凝固成焖子,切菱形上热油锅煎至各面金黄,调酱汁是重头戏,因为焖子本身无味,所以酱汁需要调的味重才好吃。咸香浓稠的芝麻酱配这一盘焖子最好,加蒜提味,趁热蘸满酱汁吃下一块,皮酥里嫩,老味重现。



素卷圈  5元/2个

素卷圈,是天津早点界除了煎饼果子外的另一位扛把子,一角大饼卷一个卷圈,就能给一天开个好吃的头儿。卷圈曾经是过去卖豆浆的早点铺豆浆长时间熬煮起的油皮,揭起后晾干,裹住调好的杂菜制作的副产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天津特色之一。




红腐乳用香油澥开,加入豆芽菜、香菜、香干混成的馅料里,用面皮裹紧封口,热油炸成诱人的金黄色。咬下一口,酥皮脆的掉渣,馅料则软糯咸香,一口气吃下俩都不觉得尽兴。




油茶面  8元/

油茶面并不是独属于天津的特色小吃,在北方及至东北都广有人缘。即使是成书于明朝的《金瓶梅》,在王婆的茶肆里,端来的茶都是“浓浓地点上来,有果仁的,有松子胡桃仁的”,像极了如今的“面茶”。



将糜子粉炒的焦黄干松,对滚水,洒上红糖、黑白芝麻以及各式果仁,在天津这叫做“油茶面”。果脯丝做成的青丝红丝,几乎是儿时记忆力最能代表五仁月饼的颜色,如今见到,还是要不遗余力的挑出来,再把一堆辅料搅匀。甜腻的口感加上干果的油脂,让油茶面吃起来格外香浓。



八宝茶汤  10元/


糜子面衍生出的另一种美味,便是非滚水猛击便不得的茶汤。龙嘴大铜壶闪亮登场,左手持装有糜子面的碗,右手使力倾斜壶身,滚水便一条线的冲向碗中,甜味即得。在冲好的茶汤上铺满红糖、芝麻、果仁碎、青红丝,一碗八宝茶汤便做好了。



吃茶汤的乐趣不仅在于品味,还在于冲茶的过程。若座位恰好,还能时不时看到师傅冲茶汤的好身手。从明代皇家御用,到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香甜的味道一直没变。



野菜团子  5元/个

玉米面,马齿苋,曾经代表着“贫困”的食物如今却成了精粮吃多后的消遣。野菜团子,带着玉米面特有的甜香和野菜的清瘦,色泽金黄,独卧于笼屉之上,比之其他杯盘碗盏还有了些清高样子。



趁热掰开团子,厚实的馅料显现,果真是薄皮大馅的丰满。咬一口下去,口感清淡,却不寡,和着野菜香,着实开胃。



水爆肚 18元/

水爆肚是老北京名吃,最常在小饭馆觅得“芳踪”。羊肚和牛百叶是做爆肚的上选,水爆则是市井小贩的拿手绝活。沸水冲熟,时间拿捏得当,火候也得正好,才能爆出一锅脆嫩的爆肚出来。



同焖子一样,爆肚本身无味,需用浓厚酱料“点题”,咸香的芝麻酱和香辣的辣椒油混合浇在冰凉的肚丝上,碗底铺一层香菜添香,带着私心不拌匀,专挑酱厚的地方下手,满口的爽脆与浓香,着实衬的碗有点小、“货”有点少,没几筷子就见了底。




熟梨糕  1块大洋(5元)

小时候巷子口的“嗡嗡”声一响,就到了孩子们的“节日”——熟梨糕节。冬天是最吸引人的,暖黄的灯一亮,照着白白的雾气,走在冷风里的人忍不住就要往这片温暖的地方聚堆。




现今,甭管是在街头还是地铁口,有嗡声的地方依然会闻到米糕的清甜味道。在老码头里,一块大洋换一碟熟梨糕,不便宜,却依然是最受食客喜爱的“老式甜品”。




大米磨成粉渣,置于木甑放蒸锅蒸一分钟,热腾腾的熟梨糕被快速又小心的揪到薄脆饼上。市面上的熟梨糕,酱料的繁复令人咋舌,但在老码头里,三种口味顶起半边天。橙子酱、蓝莓酱是后来发展出的“新款”,豆沙馅则是熟梨糕最早的搭档,打起就有。



趁热咬一口,米糕软糯,又有麦芽的适口甜度,酸酸甜甜的果酱丰富了熟梨糕的层次,着急把三个都塞进嘴里,又拿起“盘子”吃起来——这薄薄的脆饼,也好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