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否也曾觉得自己生活笨拙?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11-19



生活无力的时候,人们经常会想起熊猫笨拙的样子,也有时会想起廖一梅的那本《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求助于朋友老师,但最后也可能会求助哲学,或宗教。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虽然他并未明确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审视。现今绝大多数人也懒得审视。


哲学系的道长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哲学的有用和无用,看起来那么高深的东西,对生活的无力感有用吗?


今天分享一些片段摘录给大家:



哲学终究还是无力的吗

(专栏文章《哲学的目的》节选)

梁文道


有一天,一定是因为自己正处于极端自悔与自疑的处境,看着满屋子的书,竟然生起无边的陌生感。我突然觉得,就算读了再多的书,毕竟是和自己无关的。回想二十多年前,之所以开始对哲学感到好奇,无非就是想知道生命的意义,做人的法度。然而,现在的我虽然装了满脑子的信息和概念,却又有那一天严肃认真地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呢?苏格拉底有一句所有哲学学生奉为金石的名言:“未经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空有许多关于人世的零碎知识,检讨人生的方法和原则,却从未切实地检讨过自己的人格人生,读书又有何益?越多的知识,有时候只不过是越大的邪恶罢了。


念大学的年代,我很瞧不起一些满嘴“生命”的学长同学,觉得他们把哲学变成了肤浅的心灵鸡汤,怀疑他们一定是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无知之辈,所以还戏称他们为“生命佬”。在我们一圈人的心目中,只有钻研典籍沉醉理论才叫做真正的念哲学。所以我们都很喜欢上关子尹先生的课,因为他不只渊博广识,治学讲学的风格更是力求清晰严谨,很接近我们想象中的学院派形像。虽然先生那时已经总是在他的课堂和论著中提醒我们哲学究竟是生命的学问,但我对学问的兴趣还是要比生命浓厚。随他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海德格《存在与时间》,直如走进花道上,一路美景叫人浑然忘记了自己起步的目的。


很多人都知道,“哲学”一词翻 译自“philosophy”,而“philosophy”的字面意思就是“爱智之学”。但中文里的“哲”字又该作何解呢?关先生在全书第一篇论文〈从“大克鼎”和“史墙盘”中的“哲”字看哲学〉别开生面地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说法。首先他发现古人写“哲”这个字,有好几种写法,“质”、“誓”、“悊”都是以同音假借的方式表示“哲”的例子,而折断的“折”就是这么多种“哲”的共同元素了。其中玄机在于“折”这种本来很具体的活动可以引申出“断疑”、“明辨”等抽象的概念。先生以类似海德格式的语源学方法,推论出“哲”的原始意义就是判断和抉择,就是明智地分辨对错和选择是非,好比把一捆茅草折断一样。


不仅如此,“哲”还可以当做动词来用,例如西周青铜器铭文里的“克哲厥德”,意思是“能于种种处境之中藉着断疑和选择以实践自己的德行”。《尔雅》训“哲”曰:“哲,智也”。哲学不单单是研究智慧的学问,更是智慧地下判断。今人多把哲学当成书面上的玄奥课业,是学究才会干的特种行业。实则它该是解决“生命中的惶惑、人类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人类存在的种种危机”等疑难问题的功夫。如果我们只是把哲学当成辨析概念的游戏,这就真是智慧的沦落了。


梁文道与关子尹老师在讲座现场


我对佛教开始产生真正的兴趣和好感,缘于多年前的一趟博物馆之旅。当时在微弱的灯光之下发现一尊尊观赏佛像于四周的黑暗中渐次开启出点点幽明,整个人就彷佛被送进了另一个世界似的。然后我注意到了他们脸上的微笑,那种笑就像照在他们身上的灯光,介乎有无之间;尽管细微到近乎不存在,但却又决定性地转变了一切;难以形容,唯中文里奥妙的“几”字可以传其神,“知几其神乎”。虽然之前也读过几部经论,约略知道点佛学的基础常识,但我始终迷惑于那种笑。他们到底在笑什么呢?在那一双双合上的眼皮后面,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与其间隐含的辨证逻辑,也不只是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种书面的研究,还是一种过日子的办法。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了这点,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游戏。当年在大学上关子尹先生的课时,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即便是很多人眼中的蛋头学者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philosophia in sensu scholastico)和“入世意义的哲学”(philosophia in sensu cosmico),并且以后者为尊。


既然哲学的目的是对准人生的处境,解开其中疑惑,使我们能够过上一个经过思虑的明智人生;那么它能帮我们处理人世最大的难题,帮助我们面对死亡吗?关子尹先生《语默无常》里最叫人动容的一篇论文是〈说悲剧情怀〉。亲历过丧子之伤的关先生说:“今且设想一个具有一定的哲学修养的人自己生病,并知自己命不久矣,则其哲学智慧自然应该产生某一定的力量。”盖古往今来,东西哲人谈论死生者不知凡几,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产生力量的资源。可是“今设想患病的不是我自己,而是自己的至亲,而罹患的病又已到了药石难奏的关头,则情形便如何呢……”。


很令人沮丧,关先生居然发现“如果身罹苦难的并非自我而是我的亲人的话,则就算我一己把问题如何想通亦无助于亲人身心痛苦的解除”。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哲学原来还是无力的。一个人若投哲学以巨大信心,以为它可以解开世间种种困厄,偏偏却在最需要它的时刻才明白它的局限,他的无力和空虚必定难以承受。


不过,正是在哲学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你才能看到它的本质和它的作用。关子尹先生引西班牙哲人乌纳穆诺(Unamuno)的说法,把这灾难的一刻形容为“理性的怀疑遇上了心灵的绝望”,而“它们的邂逅让我们找到一个新的(慑人的)基础,在这基础上我们或可重新找到安慰。”简单地讲,就是在去除了对哲学无所不能的幻想,放弃了对理性的过大信心之后,我们才能合宜地为哲学与理性划出界限。就像明知人有一死,我们反而更珍惜生命一样;知道了哲学的限制,我们才“更能甘之如饴地欣赏哲学点滴慧解给我们带来的安慰”。


更巧妙的是,不再执着于对理性那种凡事皆有解答的迷信之后,我们反而可以更超脱地拥抱人生必经的苦难。这时候,微笑就出现了。


学习哲学,如果学到了一个了知其局限的境界,知道命运的不可抗拒与理智的无能为力,我们或就能测量其间的鸿沟,越出情理之上。虽在人世,又与世间一切相隔,从容而有进退余裕,这是不是佛像脸上的微笑呢?


(完)




新世相最近发起了“新世相图书馆”和“丢10000本书”的活动,引起不少讨论和质疑。他们希望人们能重拾阅读,但其实问题的症结依然在——因为生活盲目,我们求助于阅读,好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糟糕,而实际上又陷入一种盲目阅读,或者一种盲目的阅读仪式上。


生活也好,阅读也罢。真正的答案也许只有自己给自己,通过真正的生活,通过真正的阅读。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是实话,三观成型、稳定后,可能仍过不好这一生。但是,至少这样走出去后,眼里的神是定的,脊里的梁是直的。



你是否也曾觉得自己生活笨拙?


你或许也曾有过类似无力的感触:


  • 能够背诵两百年或两千年前的某些思想,却从未试图去理解它们。更谈不上去批判,融入自己的世界观更不可能。


  • 当面对一些生命里的根本命题时,由于没有受过严格的思维训练,却又急于得到一个答案,就会付诸一些知识快餐。


  • 每当沉默时,就感到富有;一开口,却感到空虚。那些生命中让人迷惑、笃信、困顿的问题与观念,无法清晰地表达。


  • 对自己处理生命中事务的价值取向、优先判断还不算明晰,纠结犹豫时耗费了太多光阴。


面对这些悬而未决的反省,那些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人最终都投奔了哲学。与科学、宗教、艺术一样,哲学也是一种通往真理的途径。可能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你是否也曾拒绝过哲学?


许多人都是从中学政治书上第一次邂逅哲学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哲学兴趣的缺失——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以及哲思的慰藉。


就像《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里说的那样:


“哲学有时会被认为是一种极为深奥和抽象的专门学问,它好像与我们的余生没什么关系。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哲学恰恰是要努力去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这也就是我们在哲学课堂上所学到的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们所做的事情,那就是力图去理解他们自身、他们那个时代以及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事实上,他们做得如此出色,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堪称我们的榜样。他们帮助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澄清我们到底相信哪些东西。”


“自始至终,我都会在书中简要地介绍历史上的一些伟大哲学家,但哲学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观点,而是努力用尽可能有说服力、使人感兴趣的语言清楚地表述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仅读一下别人是怎么说的。”




哲学的大问题,也许并不难进入


“本书正是要帮助你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把以往的哲学家及其伟大的思想作为启发,作为一种组织你自己观点的方式去做哲学,去表达你的想法,唤起你单凭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想到的他种可能性。”


“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事哲学与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性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引入真正思考的大门。”


本书作者罗伯特·所罗门,是世界著名哲学家和哲学教师,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的新手,按照一些关乎生命宇宙本质的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为普通读者的考虑。



此书曾帮助过美国等多国学生学习哲学,它的结构是这样的:



  • 作者给读者准备了一些预备性问题。它们可让你就一些见仁见智的基本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回答它们,就能逐渐明晰自己那些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


  • 接下来的二到十一章,分别以生活的意义、上帝、本性、真理等等为主题,也用了一些基本问题开篇,它们同样旨在鼓励你先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在看了哲学家的观点之后才“对号入座”。


  • 其中,每一章都包含对这个主题的各种可能观点的讨论,并附带了大哲学家的简短言论。对于那些你可能是初次见到的专门的哲学术语,作者还给予了介绍。


  • 每一章都以许多篇末问题结束,它们可以帮助你把自己的观点定位于传统哲学的适当位置。


  • 每章末尾还有一份可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并含有阅读建议。你可以就自己觉得有意思或有挑战性的主题进行研究,因为没有教科书能够取代原著。 




 


罗伯特·所罗门在另一部作品《哲学的快乐》中,深入探讨了哲学到底能为生活带来怎样的快乐,以及如何过一种激情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