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体 诗 第十三节 近体诗的对仗 13·1 关于对仗的规矩,下节将有详细的讨论,现在先来一个很粗的说法,只须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就行了,其实,在诗句里,只有名动两种词为主要的成分,尤其是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形容词有时可认为与动词同类(尤其是不及物动词),相为对仗,至于对仗的工整与否,就要看它们二者是否属于同一最小的范畴。这也等到下节再谈了。 13·2 近体诗的对仗,见于律诗和排律里;至于绝句,大多数是不用对仗的,现在先谈律诗。 13·3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就一般情形而论,律诗的对仗是用于颔联和颈联;换句话说,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例如: 13·4(甲)五律。 1、首句入韵者。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谓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身雕处,午里暮云平。 (颔联草与雪,名词;枯与尽,不及物动词;鹰眼与马蹄,名词仂语;疾与轻,形容词;颈联忽与还,副词;过与归,动词;新丰与细柳,专名,市与营,名词。) 2、首句不入韵者。 送李秘书却赴南中 刘长卿 却到番禺日,应伤昔所依。 炎洲百口住,故国几人归? 路识梅花在,家存棣萼稀。 独逢回雁去,犹作旧行飞。 (颔联炎与故,形容词,洲与国,名词,百与几,数目字,口与人,名词,住与归,动词。颈联路与家,名词,识与存,动词,梅花与棣萼,名词仂语,在,不及物动词,稀,形容词。) 13·5(乙)七律。 1、首句入韵者。 皇甫冉登重玄阁 李嘉佑 高阁朱栏不厌游, 蒹葭白水绕长洲。 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清梵林中人转静,夕阳城上角偏愁。 谁怜远作秦吴别,离恨归心双泪流。 (颔联,孤独万里,数目;云鸟井山,名词,川光与海色,名词仂语;暮与秋,名词当形容词用。劲联清梵与夕阳,名词仂语,林中与城上,名词仂语;人与角,名词,转与偏,副词。静与愁,不及物动词。) 2、首句不入韵者。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餮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颔联,花径与蓬门,名词仂语;不曾与今始,副词仂语;缘与为,介词,客,名词,君,代名词,扫与开,动词。颈联,盘餐与樽酒,名词仂语,市与家,名词,远与贫,形容词,无,动词,只,此处作只有解,兼与旧,形容词,味与醅,名词。) 13·5主可以说是正例,此外还有许多变例,律诗的对仗可以少到只用于联,多到四联都用。如果只用于一联,就是用于颈联[注二十四],这时领联不用对仗,本来,唐以前的古诗是不一定要对伏的(参看上文导言),律诗虽规定用对仗,还有些人稍存古法,偶然在颔联里免用这种情形,在盛唐的五律中颇为常见,例如: 送贺遂员外外甥 王维 南国有归舟, 荆门诉上流。 苍茫葭炎外,云水与昭丘。 樯带城鸟去,江连暮雨愁。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 王维 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 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 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 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 送岐州源长史归 王维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李白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支鹊楼。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翦落梧桐枝望邑湖 李白 翦落梧桐枝, 邑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长门怨 妾命何偏薄,君王去不归。 欲令遥见悔,楼上试春衣。 空殿看人入,深宫羡鸟飞。 翻悲因买赋,索镜照空辉。 艳女词 梁锽 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 美人姿态里,春色上罗衣。 自爱频开镜,时羞欲掩扉。 不知行路客,遥惹五香归。 狷氏子 梁锽 杏梁初照日,碧玉后堂开。 忆事临妆笑,春娇满镜台。 含声歌扇举,顾影舞腰回。 别有佳期处,青楼客夜来。 题慎言法师故房 高适 精庐不住子,自有无生乡。 过客知何道,裴回雁子堂。 浮云归故岭,落月还西方。 日夕虚空里,时时闻异香。 寒夜江口泊舟 储光羲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寻徐山人遇马舍人 储光羲 泊舟伊川右,正见野人归。 日暮春山绿,我心清且微。 岩声风雨度,水气云霞飞。 复有金门客,来参萝薜衣。 送李棹游江东 王昌龄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 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 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13·6以上所举,象王昌龄储光羲和高适的诗在平仄上可认为古风式的律诗,在对仗的自由上,自然也容易采取古式的形式,至于王维,李白和梁皇的诗,在平仄上已经是近体(偶然有丑类特拗及孤平拗救),但在对仗上也还喜欢仿古,这种单联对仗的五律,直到中唐还没有绝迹。例如: 归田 元稹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东台去 元稹 陶君喜不遇,予每为君言。 今日东台去,澄心在陆浑。 旋抽随日俸,并买近山园。 千万崔兼白,殷勤承主恩。 13·7七律颔联不用对仗的极少,因为五古可以仿古,七言无古可仿的缘故。但是,杜甫有时候还喜欢在颔联用一种似对非对的句子: 咏怀古迹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诸将 杜甫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这种颔联,至多只能说是极宽极勉强的对偶,和颈联相比,其工整的程度就差得多了。 13。8如果我们把这种对仗叫做贫的对仗,那么三个联以上的对仗就该叫富的对仗,有一种富的对仗是最常见的,差不多和普通的对仗一样常见,这就是前三联都用对仗。就五律而论,前三联用对仗的办法,比中两联用对仗的办法少不了许多,因为它的首句多不入韵,所以首联容易造成对偶。例如: 除夜 王湮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裏催。 风光人不觉,移入后园梅。 饯田尚书还兖州 张谓 忠义三朝许,威名四海闻。 更乘归鲁诏,犹忆破胡勋。 别路逢霜雨,行营对雪云。 明朝郭门外,长揖大将军。 晚夏归别业 张祜 古岸扁舟晚,荒园一径微。 鸟啼新果熟,花落故人稀。 宿润侵苔甃,斜阳照竹扉。 相逢尽乡老,无复话时机。 送韩校书 许浑 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 迹高芸阁吏,名散雪楼翁。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酒醒鲈鲙美,应在竟陵东。 13·9就七律而论,首联的对仗较为少见,因为首句入韵为常,而入韵的出句不很便于属对的缘故。至于首句不入韵的七律,则往往用对偶[注二十五]。例如: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和令狐员外直夜寄上相公 姚合 霜台同处轩窗接,粉署先登语笑疏。 皓月满帘听玉漏,紫泥盈手发天书。 吟诗清美招闲客,对酒逍遥卧直庐。 荣贵人间难有比,相公离此十年余。 13·10但是,首句入韵的律诗并不一定妨碍首联的对仗,遇方便时仍有属对的可能,例如: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 王维 涂刍去国门,秘器出东园。 太守留金印,夫人罢锦轩。 旌旗转衰木,箫鼓上寒原。 坟树应西靡,长思魏阙恩。 姑熟官舍 许浑 草生宫舍似闲居, 雪照南窗满素书。 贫后始知为吏拙,病来还喜识人疏。 青云岂有窥梁燕,浊水应无避钓鱼。 不待秋风便归去,紫阳山下是吾庐。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13·11另一种富的对仗和上面的一种恰恰相反,律诗的首联不用对仗,却在尾联用对仗。这样,对仗也共有三联,但对仗的位置不尽相同。这种富的对仗非常罕见,现在只举两个例子如下: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3·12律诗本借散行的句子来表示结束,所以末联对仗的律诗不为诗人们所喜用。但是,王维却有几首全用对仗的律诗: 送李判官赴东江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 天上去西征, 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杜甫也有一首: 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13·13这种多余的对仗,后代极少人模仿,我们只看见朱熹有一首诗可以归入这一个类型: 登定王台 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13·14 明白了律诗的对仗之后,排律的对仗就非常容易了解。排律也像律诗一般地,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是间无论有多少联语,一律须用对仗,排律因为多系五言,首句多不入韵,所以首联也象五律一般地容易用对仗,甚至比五律更为常见,所以应该认为正例。尾联因为要结束,所以用对仗者非常罕见,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除尾联外,一律用对仗(正例):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高适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 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2、首尾两联都不用对仗(变例): 上白帝城 杜甫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馀事业,衰迈久风尘。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赋敛强输秦。 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3、全首用对仗(罕见):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王维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 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13·15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两联,如果截取首尾两联,则完全不用对仗,如果截取后两联,则前者对仗而后者不对仗,如果截取前两联,则前者不对仗而后者对仗,如果截取中二联,则全首用对仗[注二十六]。上文第三节里已有详细的讨论和举例,兹不赘及。 -------------------------------- |
|
来自: WENxinHANmo > 《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