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直比,就是直白地将正反两种意象描写出来,两相对照,使观者惊心,也让观者思考。例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上层贵族的奢侈生活和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赤裸裸地端到读者面前,作了鲜明的对照,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使读者深深地感到现实的不合理,看到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典型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危机。这种对比,不仅有感染力,而且有说理性。先秦以来的文学传统不乏这类对比写法,杜甫正继承了这种传统。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语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肉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史记·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淮南子》:‘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餍刍豢;百姓裋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此皆古人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古未经人道者。”贫富贵贱之间衣食的悬殊,《孟子》、《史记》、《淮南子》都早已说过,杜甫将这种对比移入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事理,更为鲜明强烈,正如赵瓯北所说,真是“惊心动魄”。白居易也善于运用这种直比的对照写法,《轻肥》一诗的结尾说:“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中唐以后,宦官握有大权,骄奢淫逸,花天酒地,而百姓却惨遭天灾人祸,无衣无食,甚至出现吃人的现象。白居易直白地把这两种画面作了强烈的对比,也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正反直比的写法为诗人所普遍采用,这里无需举太多的例子。这种直比,是事实和事实的对比;还有一种直比是情理和事实的对比。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和事实构成正反的对比;这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只写条件,由读者去推理。例如李绅《悯农》诗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种田的农夫,理应有吃的,然而事实上却被饿死;于濆《辛苦行》诗说:“陇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扶犁种地的,理应有饭吃,实际却挨饿;掷梭织布的,理应有衣穿,实际却受寒。这就是《淮南子·说林训》所说的:“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者缺盆,匠者狭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这是“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的对比,即劳者不获和不劳而获的对比。这两种类型的正反直比的意象,一般都以事象立意,再现的是生活情景,但却极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