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父吕英教授讲解皮肤瘙痒病案一则

 乐乐书屋 2016-11-19
师父吕英教授讲解皮肤瘙痒病案一则
陈某某
周身皮肤瘙痒病史。服用二诊方药后,背部瘙痒消失,腰骶部瘙痒如前,色红,手指背面甲根部位长期红肿痒,喜用热水烫,烫完稍缓,但烫多了皮肤干裂、疼痛不适。右眼四白穴和承泣穴间持续跳动半年,自服中药不效。
【初诊】方①:
山药30克 茯苓15克 白术45克
泽泻15克 牛膝15克 蒸附片15克
炙甘草45克 红参20克 生山萸肉15克
吴茱萸3克 五味子3克 桂枝10克
赤芍60克 乌梅9克 楮实子60克
【用法】每2日一剂,每剂加水1800ml,一直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300ml,分2日,每日2次饭后1小时服。
【二诊】方②:
山药60克 茯苓45克 白术90克
泽泻30克 牛膝30克 蒸附片30克
炙甘草90克 红参40克 生山萸肉30克
吴茱萸10克 五味子10克 桂枝20克
赤芍120克 乌梅18克 楮实子120克
白芍45克 当归30克 北芪120克
辽细辛5克
【用法】每2日一剂,每剂加水1800ml,一直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300ml,分2日,每日2次饭后1小时服。
大家看看这个病例,属于典型的三阴病。首诊用三阴寒湿方加吴五桂芍、乌梅、楮实子。三阴寒湿方的作用是充实三阴里气。三阴里气是什么?就是:“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
二诊经过调整药量,疗效比较明显。关于皮肤瘙痒,我们多用唐容川的观点:血虚生风、风胜则燥、燥胜则痒。还有太师父的乌蛇荣皮汤,很多病都能解决。当初我们用乌蛇荣皮汤也治好了好多人,但有一部分不好,我的一个徒弟就问他,为什么有一部分不好?当时老人家是这样回答的:“就是差阳气的那一块”。后来,我们针对一部分患者,加用了四逆汤。
人身有君相二火,怎么分辨呢?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内经》中所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按照运气学说,钦安、彭子以及李可老中医的思想,和我参悟的是这样的:天地一气的升浮降沉是以阳为主的;我们所讲的君相二火,
其立足点均是在后天,不是太师父说的“先天乾坤化合出来的混元一气”;后天万事万物的生机是以“阳”为主,又叫“相火”,即钦安说的“相火、龙、真火、乾卦”,彭子说的“阳根”,李可老中医说的“坎中一点真阳乃人生立命之本”。相火随着一年四季的不同而升浮降沉,一年到了最冷的时候它降到最深的地方即地下水阴中,冬至一阳生,降极了之后它就开始升,整个天地一气的运行就是这个“阳”。
这个相火,可以用坎卦来反应!坎卦“二阴抱一阳”,说明相火藏在水里面;我们把中间的阳爻叫“相火”,而水可以理解为肾水,或者理解为我们的肉身,属阴,身体的活力就是阳爻的体现。
坎卦以“二阴抱一阳”的形式,在后天八卦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阴阳和合一气相应的象显现,这就显示出了后天八卦阴阳的卦象,例如艮卦,即阳气从地下水阴中开始升,升到蓄健得比较饱满的时候,厥阴风木之气已经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又有一定的土来载木,下一步干什么呢?要萌芽,如小鸡破壳一般,一旦芽萌发出来就是震卦的象: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嫩嫩的草冒尖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君火以明”指的是坎卦到了南方,对应的脏是心,在这个方位,大家看到的象就是“明亮”之象。因为“心为君主之官”,“阳”在这个方位就叫“君火以明”,这也是“相火以位”的一个表现。“相火以位”,这个位在南方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象为“君火以明”,我想这样说大家就明白了。
古人有云,“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方震卦即青龙的象;西方兑卦就是白虎的象;到了南方,朱雀就是“君火以明”;北方就是藏进去,肾主蛰,封藏之本,一派“瑞雪兆丰年”的象。
我们逐症分析时会写“相火离位”,但离位的相火不是全部都用乌梅。比如相火已经热盛腐肉,像痔疮的急性发作、肛周脓肿、青春痘,红肿热痛又有脓头,此时也是相火飘出来,但是这相火已经变成了热毒。因此,对于相火的清解一定要找源头,如果确实是来源于“水寒龙火飞”、“水浅不养龙”,有龙雷火出来,要用乌梅;但一旦发展为热毒,就一定要清热解毒,蒲公英、连翘、黄连、大黄都可以用。
我们再回到这个病人,虽然是皮肤瘙痒症,但判断出来病机属于三阴,故选用三阴寒湿方为基础方,山苓泽牛附草参萸,没有用三石。如果再把干姜、三石加进去就是三阴虚寒湿方。(这个病例没有用干姜)既然没有用干姜,可以推断出土里面燥气是偏盛的,相对来说,一部分血脉是枯竭的。
一旦到了干涸的程度,阴分不够,但如果三阴本气不够,如纳差、胃胀、腹胀、容易嗳气、大便黏腻、容易腹泻;我们就不会给回到生生之源的六条线路的其中一条:真水——熟地黄;但有一个既能让阴分增多,又不伤中气、根气、萌芽的药物:淮山。
处方后面加了小剂量的吴茱萸、五味子,这是考虑到病人在圆运动恢复之后,(记住这个圆运动恢复是同时的,我为了方便讲才说之后),再一次升发时,初之气厥阴风木的界面存在寒邪,甚至有坚冰。即使有坚冰,目前也不能上破冰的药,为什么?因为木克土的同时疏土,但载木的却偏偏是土,就像治理环境的退耕还林,一定要有充足的土,再加上有一部分土是干枯的(前面跟大家分析过)。因此,我们只可以用小剂量的吴茱萸温煦萌芽,而不能用大剂量破冰。
五味子,作用于五方,可将离位的六气回收到土中,恢复“君火以明”的状态。根据用药我们往回推出之所以选择五味子的症状:此患者可能大便容易稀烂,吃得不对、吃点凉的容易腹泻;另外可能睡眠不好,有些人长期一入睡就容易做梦,而且影响第二天的精神。(如果做梦不影响第二天的精神就不用管,人都会有一点,不影响的话是不用给药的);出汗多也可以用五味子,即生脉饮;还要考虑到上焦的肺,比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姜辛味夏,五味子可以敛降肺气,这两个方针对的是肺的虚寒。
这又涉及到上焦的宗气,卫气是敷布到上焦的,明医堂的三焦气方,通过北芪、白术、升麻、柴胡、桔梗,在升挑脾气的同时,桔梗打开肺气。大家慢慢琢磨这些类方,包括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琢磨这些药的配伍,是怎么提升这些气的,气要掉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需要这种提升之力?如果气掉的更深一点,用这些药也没效,临床一定要分清楚火候和程度,这个太重要了,一味药用错了,效果就不一样。
方中赤芍和楮实子各用60g,这是考虑到肝脏里面憋住了,憋住的是什么?憋住了热、邪阳、火。但因为五脏是人的根本,不可过用凉药,哪怕是“小三阳”、“大三阳”、肝硬化的病人,都不可以用太多的凉药。因为三阴本气不够,凉药太多了就败中、伤阳根、折杀萌芽。此时我们也有办法,这条线路就叫做“厥阴、中气、营卫、血脉”,针对这个病人我们用了大量的赤芍、楮实子。
方中桂枝的药量是10g,赤芍是60g。因为这种瘙痒的局部颜色是鲜红色的,而且大便可能是偏干的或者是非常黏腻不爽的,才会这样用。桂枝赤芍或桂二芍的搭配,是源于一个“吸水”阿姨,(需不停的喝水的一个患者),明显的是三阴病,但她就是一定要喝水。后来通过桂枝赤芍药量的搭配,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明白了“厥阴、中气、营卫、血脉”,尤其是营气和卫气,一个脉内、一个脉外之间阴阳的匹配。
看一下第二诊加的药量,首先是苓芍。茯苓、白芍针对的病机是“水热气结”,病人的皮肤瘙痒可能有些肿,但不会特别红了。
乌梅针对一切离位的相火,就是刚刚讲的转了一圈的阳飘出来了,确实是来源于三阴:有土不伏火、“水寒龙火飞”、“水浅不养龙”、龙雷火的离位,就是肝胆内寄的相火离位,不管是阴不够,阳太过,还是厥阴的寒逼迫雷火外出,都是用乌梅。
二诊时,苓芍加量,说明病势向浅了。中气恢复了,就上中气的药——北芪,这也是“同气相求”,他有这个本钱,我就可以利用这个本钱以补气生血。加之瘙痒长时间不好,要记住太师父说过“运大气”,因为气推动血运之力虚弱,血运行不畅而瘀滞,有热、有虚、有寒、有燥甚至有火,此时就是北芪的十八字方针“运大气、定中轴、建中气、厚土气、实肉气、充里气”。一定要想到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都是这个道理。学习方剂要学其中的病机,学几组药或一组药它对应的病机和相应的临床症状,这就叫“象”,中医叫“阴阳应象”。
这时候,肉里面的气是不够的,干瘪的、松塌塌的,所以你要把气充起来,就像充气球、或给车轮打气,这个力就是北芪,所以用了当归补血汤。中气增强了,吴茱萸就可以加大,由3克调到了10克。这就是:六气是一气的变现。只有一个圆,一个整体,虽然我现在是分开来讲,但这些药进去患者体内却是同时起作用的。喝药进去后刹那之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十二经脉同时在运行!怎么理解呢?就像大家在听我讲课的同时,你的大肠也在蠕动、你任何一个脏腑经脉也都在运行着。药进去身体里面,它会同气相求、各走各的线路,很快就恢复了整个身体的圆运动。靠什么恢复?靠目前身体的元气,就是你的本钱。只要医者给对了符合病机相应的药,同气相求,顿时就融合在一起了。
方中还用了抽通腠理的药:细辛,合了“当归四逆汤”的意;如果久寒就加吴茱萸生姜黄酒。因为病人整个元气不足,经脉是枯的,阴分不够,故细辛不可以大量,大量一抽病人就烦躁、失眠、发热,甚至手指和脚趾指腹都会有热感,这样就不对了。因此,细辛的用药量要好好把握,很多时候我就用0.2、0.3、0.5、1克、2克、3克。当然治疗一些大病或有本钱的病人也用到30克、45克,最大用到了120克,要视乎病情的需要。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用药量是根据病机,出入于大小剂量,完全根据病机来驾驭疾病。要记住太师父的话“用病机统万病,执万病之牛耳,万病无所遁形。”这需要我们一生都不停地去努力。
这个病人手指甲背面长期红肿热痛,需要用开水烫,肯定是寒证;但烫后又干裂,就是典型的厥阴“融寒温于一炉”的临床现象,雷诺氏综合征也是同样的医理。大家要理解厥阴病的特点:用日出来理解厥阴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它是“两阴交尽”,夜尽了之后是日出;初之气也是用厥阴风木来描述的:太阳出来那一刹那,表现为厥阴风木和缓有序的升发。厥阴风木不仅是肝,而是指肝、胆,因为木有阳也有阴,和缓有序升发的日、阳,是甲胆“少火生气”之少阳主春、主生气的体现。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说黎明前的黑暗是“厥阴”,黎明这个阳就可以用“太阳”来反映。只一个日出的现象就有这么多概念,大家要慢慢去明白。
不管你懂不懂,自然规律就在那里。不同的病人或同一个病人不同的病来找你看的时候,他是哪一条线路出了问题,你就要用相应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他什么都有问题,那就衰竭了,是很复杂的病。我们用“气一元论”来指导临床,通过一气驾驭病机,就相对简单了,永远只转这个圆运动。
大家一定要清晰:“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懂了这些后,还要理解《伤寒杂病论》的六经三阴三阳,它在说什么?我在治病时,遇到厥阴病,在转什么?如何解决这个疾病呢?要靠土来载木,肝主藏血,因此要养血,用营血来解决过度的燥气,解决瘙痒问题。
这一诊,我觉得可以用“厥阴阳明同治方”了。一是因为今年的年运,再加上此病有寒有热。方中已经有了中气药,再用一点石膏,是不会伤的。先把萌芽挑起来,萌芽蓄健有力了圆运动才能够转起来。我们不能小看初之气的力,也不能忽略“阳明阖,坎水足”的力,该用凉药的时候要用,阳明阖增强的是元气。元气就是坎卦(?),既有阴,又有阳,下次再升发的时候元气就足了。元气一足,厥阴风木就能恢复和缓有序的升发。
厥阴阳明同治方:
吴茱萸5克 五味子5克 桂枝15克 赤芍90克
炙甘草30克 山药15克 生晒参3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石膏15克
生长化收藏,有的医家用“生”、有的用“升”,就看他立足在哪个点,时立气布在哪个时,对应了哪个卦,就用相应的生、升发。如果两个都有,你就写“生(升)发”。病例的逐症分析中,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写法,就知道这个病人身上两种力都需要给予,相应的药就要上去。病人需要蓄健萌芽,就是“生发”;萌芽下陷了要让它升起来,就是“升发”。
这个病人厥阴阳明同治方可以吃三到五剂,如果吃得好就隔三天吃一剂,不需要多吃,其他药可以不吃。最后可以用李可老中医的培元固本散调理善后。还有一味药叫金蝉花,相当于冬虫夏草,用来炖汤喝,可以养气血、调冲任、补肝肾,还有升散的作用,调养比较好。
贯一明医堂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